親愛的小提琴——臺灣深山部落裡的愛與樂

2020-12-14 中國臺灣網

  峨峨兮高山,潺潺兮溪流。藍天白雲映襯著翠綠的中央山脈,濁水溪在村邊緩緩流淌。

  16位身著泰雅傳統服裝的小學生手持提琴,登上親愛村村民廣場簡陋的舞臺,將手中的弓與提琴的弦輕輕一碰,美妙的樂聲傳出。那一刻,大自然、比大自然更寬闊的人的胸懷,成了他們真正的大舞臺。

  一曲《感恩頌歌》奏罷,掌聲響起。首度登臺表演的小樂手們,表情由靦腆變得從容,又接連表演了《吉普賽之歌》《拿波裡之歌》《拓荒者跺步》三首弦樂合奏,臺下響起陣陣掌聲、喝彩聲。

  記者正是臺下為之驚豔的觀眾之一。臺灣當局「原住民族委員會」近日邀請大陸駐臺記者到南投縣仁愛鄉採訪,親愛村、「親愛愛樂」是大家最期盼的採訪重點。

  親愛村由親愛、萬大、松林三個部落組成,戶籍人口1400多人,海拔超過900米,交通閉塞,村民都是臺灣世居少數民族,一半泰雅人,一半賽德克人。而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的義大利。這兩者怎會在這高山部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邂逅呢?

  故事緣起於8年前,當王子建、陳佩文夫婦倆得知親愛小學有兩名老師缺額,決定一起到偏鄉執教。喜歡小提琴的陳佩文常在下課後練琴,學生們投以好奇的眼光,6年前終於有一名學生鼓起勇氣說想學琴。經濟並不寬裕的部落家庭,哪裡買得起小提琴這樣昂貴的貴族樂器?就為了讓孩子們「下課後不要去打架」這樣一個簡單念頭,陳佩文省吃儉用買了4把小提琴,找了4個學生,每天中午教他們練琴。親愛部落裡「愛與樂」的故事自此開始。

  臺灣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具有天生的樂感,但要讓先輩們摸慣弓箭、獵槍的原鄉小孩學會演奏提琴,談何容易。陳佩文耐心地手把手教學,學生放學後6點到9點留校練習,琴練完就寫作業。想學琴的學生越來越多,慢慢地假日也在練習,她連家庭生活都顧不上了。

  不理解首先來源於自己的丈夫王子建,兩口子吵得差點離婚。吵不過妻子的王子建,在「冷戰」一年後決定把家庭與教琴結合在一起。

  「我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願意付出的老師。」王子建回憶說,自己原本計劃教書幾年後轉行IT業,但小提琴的出現打亂了他的人生軌跡。

  為了支持妻子,王子建下山找制琴老師學藝,還向銀行貸款30萬元(新臺幣,下同),買了制琴配備、材料。原本英文很差的他,買了十幾本英文提琴製作教材,通過查字典、問學校英文老師、網上翻譯,「土法煉鋼」,邊學邊練,先是學著修琴,因為買不起琴,後又學著制琴。

  另外的不理解來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村民。有些家長來學校吵鬧,說「原住民小孩」讀書後反正都要出來做工,花錢費時間學提琴幹什麼。類似的質疑與阻力持續不斷,直到部分村民開始學著制琴、直到「親愛愛樂」去年在南投縣音樂比賽奪冠才消失。

  夢想慢慢邁開了腳步。陳佩文負責教琴,王子建負責教學生制琴,另外還是廚師兼司機。他每天把學校營養午餐剩下的材料,炒成一鍋飯給練琴的學生當晚餐。晚上9點練琴結束後,再把學生一個一個開車送回家。

  學生們學琴的熱情越來越高,學校也組建了「親愛愛樂」樂團。但王子建夫婦發現,有的學生從小學畢業升入初中後,開始遠離小提琴,整個人變了,打架、喝酒、交通肇事,原本能拉出優美琴音的手,竟去建築工地噴灌水泥漿。有的學生到初中念書,原本約好放學後回樂團練琴,卻一個個不見了。

  為了「不可以再錯失一個孩子」,王子建夫婦決定將音樂教育從小學延伸至初中、高中甚至大學。3年前,他們將幾個孩子送進草屯初中音樂班。音樂班沒有宿舍,孩子需要住處,王子建就幾經周折貸了650萬元,買下草屯一棟五層樓房。為了接送小學部的孩子下山學琴,他們又貸款250萬元,買了一輛商務車。

  住和交通的問題解決了,學費卻沒著落。學音樂是件奢侈的事情,一個初中音樂班學生一學期學費及雜費多達73400元。此外,還有房貸、車貸、油錢、假日送孩子下山的三餐花費,孩子要考上高中音樂班又得幫著交費補習英語。為了山下的初中生、山上的小學生,總共50來個孩子,王子建夫妻倆每月11.5萬元的薪水幾乎花光,但畢竟杯水車薪。

  為了繳交學費,王子建曾向南投縣政府申請補助,但卻因「小提琴是西方樂器」被拒,一度愁到要去草屯擺攤賣蛋糕籌錢。還好有一位臺北愛心人士發起虛擬「積木基金」,3天內募到60萬元,暫解燃眉之急。但學生不斷畢業,由小學而初中、由初中而高中,籌錢始終是他們的頭號難題。

  好在他們的故事傳出後,島內愛心人士接連伸出援手:臺灣交響樂團的樂手常來義務教學,連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胡乃元都曾義務上山指導;一些二手琴送進了學校,讓他們省下買琴的錢。王子建也在網絡公益平臺發出募款計劃,希望得到更多愛心捐助。

  「我們學校畢業的孩子,我們還是持續關注並極力培育,生怕因為環境而埋沒了孩子,因為知道了解,所以一直督促自己,哪怕只是一次的疏忽,卻輸掉了孩子精彩的未來。」王子建說。

  除了咬牙堅持讓孩子們將音樂之路走下去,王子建夫婦還有一個夢想,就是用小提琴改變部落。親愛村村民超過四成外出謀生,留在山上的只能種捲心菜、牛番茄、生薑等短期蔬菜,看天吃飯,或是做板模工、打零工。而村子周邊滿山都是楓樹,楓木正是製作小提琴最主要的木料。

  王子建夫婦決定教授村民制琴技藝。在他們的培訓下,親愛村目前已有4位專業制琴師,還成立制琴班,設立了得到中彰投就業服務中心專項資助的「部落弦樂工坊」。在近百平方米的工坊裡,記者看到已製作好的20多把手工琴。現任村長洪文全說,最終希望這個工坊能產出賣得了十萬元以上的提琴。

  「老師(指王子建、陳佩文)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洪文全說,製作小提琴是高經濟價值的產業,如果能由此慢慢轉型,有一天外出的人才願意回來,這個村就會改變。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音符、文字、數字,是掌握人類智慧的三把鑰匙』,我相信音樂能讓人變幸福。」王子建說,通過小提琴,有一天,原鄉、原鄉孩子的命運一定能改變。

  為了讓親愛村人人能拉琴、人人能制琴,變成臺灣獨一無二的「小提琴村」,他們夫妻倆在2008年制訂了一項「十二年計劃」。雖然「親愛愛樂」今年3月首次參加臺灣地區學生音樂大賽,就獲得小學弦樂團第一名的佳績,讓他們的努力得到肯定,但這條路很遠,也很難。陳佩文就告訴記者,她家目前雖已還清車貸,但「房貸還欠著」。

  他們希望有一天,能有學過琴的孩子願意回來接下擔子,他們就可以放手離開。記者問:「如果沒人回來怎麼辦?」王子建答道:「那我們就繼續做下去,沒有期限。」(記者 陳斌華)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焦點

  • 身居高山自善獵——臺灣阿里山來吉部落掠影
    遊客(左)在部落導遊指導下體驗射箭。東南網1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頭戴五色彩球、身著藍色小褂的姑娘們踩著輕快的舞步,唱起古老的部落歌謠;族人在市集裡擺滿各式自種蔬果;火灶上烤著香噴噴的山豬肉和竹筒飯……世代居住在臺灣嘉義縣阿里山地區塔山下的來吉部落,總會以世代流傳的祈福迎賓禮迎接八方來客。有數百人的來吉部落屬於臺灣少數民族的一支——鄒人。
  • 開票|「她·一生所愛」吉雪夢小提琴浪漫唯美電影主題曲講解音樂會
    她·一生所愛小提琴演奏家:吉雪夢演出時間:2020.3.28演出地點:中國·北京票價:88/128/188/268(師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室內樂教研室主任嚴濤教授)領銜,現場演繹十餘首人氣經典作品,讓觀眾感受"樂器之後"小提琴的魅力。
  • 大陸人在臺灣:司馬庫斯部落的美麗與靈性
    中新網1月6日電 臺灣《旺報》6日刊登文章《司馬庫斯的美麗與靈性》,文章稱「這座全球最大的扁柏森林符合我對森林所有的美好想像」,作者感嘆「現代人應該借鏡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原住民樂天知命,都市人的欲望卻始終難填」。
  • 臺灣原住民部落倡導「每戶生4個」 生多補助多
    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目前有十二名學生、四名老師,師生感情一級棒  臺灣原住民部落倡導「每戶生4個」新竹縣  臺海網6月21日訊臺灣少子化浪潮,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也受到衝擊,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新學期面臨沒有新生,頭目倚岕
  • 音色優美 如詩如畫《愛在深秋》小提琴演奏
    書畫文玩 | 樂海韻律 | 美文朗誦 | 影像視界 | 生活健康 ...............................................................
  • 卌年丨姜虹:我與小提琴的情與愛
    原題我與小提琴的情與愛作者:姜虹我出生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在我大約十二三歲的時候,偶然學上了小提琴,小提琴是從鄰居家借的,當時她家需要一條北京才能買得到的毛毯,我家託人幫忙買到了。快到中午了,教室的門終於開了,一位老師先出來,我剛說了一句,老師好,這位老師就高興地搶先說:你還沒走,太好了,我是專門招收小提琴的唐老師,我們剛才研究決定錄取你了,你被錄取了!錄取的四個人中,你是第二名,雖然你學琴的時間不長,但是你的樂感很好,識譜能力很強,音準,聽力都很好,你很有前途,我們都很喜歡你,八月底就發錄取通知書了,我就是你的小提琴老師,你準備行程吧,咱們學校見!
  • 小提琴手必看的6部關於小提琴的電影
    身為熱愛小提琴的人而言,舉凡小提琴的所有知識、信息、演奏會… 都不自覺會多留心一下,小提琴電影或是電視節目更是不用說,即便是在影廳或是電視機前聽著演奏者拉出的美麗弦律都不免讓人陶醉起來。 但你知道小提琴電影有哪些嗎?現在就介紹幾部不錯的小提琴電影給大吧!
  • MOMO臺灣音樂琴行招生啦!(全新推出小提琴及豎笛團體課)
    MOMO臺灣音樂琴行招生啦!
  • 神秘部落的僜人部落(組圖)
    第1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2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3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4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5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6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7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 高雄:這家麵包作坊藏在深山裡,用窯烤方式烘焙,你絕對不能錯過
    如果你來到高雄一定要吃到最正宗的窯烤麵包一定要來這家深山裡的麵包店。說到這家麵包店,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家以部落為單位的麵包店,經營麵包店的全部都是部落裡的女性,女子學習烘焙,製作麵包,再讓部落文化能夠傳承的同時還能夠兼顧家庭。
  • 中國最後的一夫多妻制部落,隱藏在深山之中,專家:即將要消失
    中國在以前也有過漫長的一夫多妻歷史,古代的男性可以合法擁有多個女人,而現代社會一夫一妻制度已經成為潮流,除去一些還保留著傳統的國家和因為宗教原因而選擇一夫多妻的國家外,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採取一夫一妻制度,中國也不例外,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經實行了70年的一夫一妻制度,這項制度也被人們廣泛的接受了,但在中國卻也有一個地方仍舊實行一夫多妻制度,是中國最後的一夫多妻部落
  • 透過《葛天氏之樂》看原始部落生活
    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三皇五帝時期的古帝王葛天氏,集中葛氏族人的智慧,創製了我國第一部原始集體歌舞——《葛天氏之樂》,被後人尊為我國歌舞、音樂的始祖。  葛天氏姓風,名達河,是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政權的第六十三任帝。葛天氏是位音樂天才,酷愛音樂歌舞。傳說他自幼愛鳥,最愛聽烏鴉叫和鬥鳥玩。他愛動腦筋,機智勇敢,經常早起到花草叢中鍛鍊身體。
  • 臺灣最新研究力證小提琴為模仿人聲而發明
    【環球網綜合報導】小提琴婉轉悠揚的音色讓人沉醉不已,你是否好奇如此奇妙的樂器當初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據法蘭西24電視臺5月21日援引法新社報導,長期以來,音樂學家們一直「懷疑」小提琴的發明者試圖通過琴聲模仿人類的聲音。
  • 樂行天下第一季—「趙傳請你來臺灣」城市日記 高雄篇
    「樂行天下第一季——趙傳請你來臺灣」。明天請繼續關注我們的臺灣之行。樂行天下第一季—「趙傳請你來臺灣」行程介紹DAY1:包頭-呼和浩特-臺北參考航班:BR 727 白塔機場-桃園機場15:50- 19:25(飛行時間約
  • 走進臺灣新竹司馬庫斯部落
    【大灣區商界】走進臺灣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山上的司馬庫斯(泰雅語:Smangus),這裡被當地人稱為「上帝的部落」,至今有170位族人生活在此,它也是臺灣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司馬庫斯部落在1995年前還沒有對外的道路,部落族人只能以徒步的方式越過河谷,花費數小時到達附近的新光部落,再利用當地的道路與外界聯繫、取得民生物資。
  • 抖音親愛的熱愛的我可以不在乎的你歌曲歌詞完整版 親愛的熱愛的插曲
    昨晚《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了,因為地圖的問題,上了熱搜,不過這部劇從開播至今,一直都在花式上熱搜,不過一些原則問題,我們還是不容忽視的,劇中有個插曲,是陳芳語唱的,下面小編就為玩家帶來抖音親愛的熱愛的我可以不在乎的你歌曲歌詞完整版,一起來看看吧。
  • 臺灣達魯瑪克部落推廣太陽能
    索比光伏網訊: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的魯凱族原住民部落達魯瑪克,在8月19日於部落活動中心屋頂裝設了4kW的太陽能板,是部落安裝太陽能的第二期建設。達魯瑪克傳說族人是太陽神之子。去年5月,經部落決議推動新能源行動,與臺灣環境保護聯盟、臺東大學等單位合作,結合水力、太陽能與生質能來達成100%新能源部落的目標,並自去年起開始投入水保局農村再生課程,讓居民接受新能源教育。今年7月間,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於部落舉辦公民電廠實驗計劃,於小米收穫祭會場裝置了4kW的太陽能板。
  • 臺灣深度遊 25個方案(2)
    生活、時尚、感性、資訊,盡在鳳凰生活V刊臺灣原住民學會生存智慧若不了解原住民,就很難真正了解臺灣。臺灣原住民的原鄉,不在深山便是海邊。他們貼近原始自然,以與自然共處的方法生存。屏東禮納裡臺灣的普羅旺斯由高雄小港機場前往約1小時車程的禮納裡, 是個不多人知道、美麗的原住民村落。在這裡留個2天1夜,在法國普羅旺斯般的小木屋群中的原住民家中寄居,聽他們訴說山谷中狩獵、種植等生活故事,晚上再到原住民餐廳魯魯灣吃無菜單私房菜!
  • 臺灣屏東 面海賞花燈 雲霧探部落
    臺灣人最愛逛燈會了。搭上燈會的熱潮,這次來到臺灣南部,一個從未踏入的國境之南──屏東。說起屏東印象,不只是「墾丁、「恆春」而已,而是同樣靠海的大鵬灣。【屏東】巨鮪來富,點亮屏東2018年臺灣燈會落在屏東大鵬灣舉辦,17天展期吸引了1300萬人次到場觀賞,堪稱近年最熱鬧燈會。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坐落在全臺灣最大潟湖。燈會以「屏安鵬來。
  • 親愛的,趁青春未老,我們一起去臺灣吧!
    下個月,老布最愛的髮小、最好的旅伴老徐要婚了,可是我還欠她一次未完成的單身旅行,那就是去她從小念到大的地方,臺灣工作以後我倆一起去過很多地方,可十幾歲就約定的臺灣卻至今未果,漸漸的,這約定就和年少時拍的大頭貼、看的臺灣電影一起,褪色成了青春泛黃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