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種稻 一邊養蛙 遂昌農民探索致富新路子

2020-12-23 浙江在線

2020-09-15 06:59 |融媒共享聯盟遂昌站 龔隆淼 傅新琪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黃彥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筆下的田園趣味景象。

如今,這番趣景正在遂昌縣石練鎮姚埠村上演,而「稻蛙共生」的種養模式也成為了助農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走進位於該村的淳根黑斑蛙養殖場,只見黃綠相間的稻田上布滿了薄薄的紗網,紗網底下便是黑斑蛙的家園。

深入其間,便可見眾多的黑斑蛙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稻田各處,有的正在撲通跳躍著,有的則躲在水稻下遮陽……現場景象頗為震撼。

其實,稻田養蛙的想法在養殖場負責人羅淳根心裡已醞釀多年。去年,當得知台州等地有人養殖黑斑蛙且效益可觀時,他便第一時間報名去實地考察學習。

「養殖黑斑蛙需要優質的環境和乾淨的水源,我們家鄉碧水如練、稻田遍地,生態優勢更是明顯,不正是最好的養殖地嗎!」羅淳根說。

於是,羅淳根在今年3月牽頭成立了淳根黑斑蛙養殖場,並吸引了同村村民雷金泉入夥,倆人一起租田地、建基地、購蛙種,並在20畝水稻田裡投放了蛙種150萬尾。

「因為是初次養蛙,前期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因缺乏蛙種選擇和蝌蚪苗培育管理的知識和經驗,導致前期的蝌蚪苗成活率不高。」羅淳根介紹。

於是,他一邊通過網絡學習相關知識,一邊積極與外地同行交流學習,逐漸克服了難題,並摸索出一套比較成熟的養殖技術。

羅淳根自豪地說道:「這種模式不僅蛙可以賣錢,收穫的生態大米價格可以賣到普通大米的2-3倍。」

由於稻田養殖的黑斑蛙肉質緊實、滋味鮮美,一經上市深受歡迎。目前第一批黑斑蛙已經出售5000萬餘公斤,按照批發價40元每公斤計算,現已增收20多萬元。

另外,加上後續將成熟的1.5萬公斤黑斑蛙和4000多公斤原生態大米,養殖場預計今年畝產值能達5萬餘元,總產值能達到近百萬元。

羅淳根介紹,稻田養蛙模式前期投入較小、效益較高、生態友好,只需要開挖田間水溝,引活水進田即可。青蛙可以吃掉田間害蟲,水稻不用打農藥,蛙的糞便可以給水稻提供營養,不用施化肥,同時青蛙在稻田裡覓食、活動,能幫助稻田鬆土、活水、通氣,是一種綠色生態、「一地雙收」的種養模式。

如今他整天工作在稻香和蛙聲之中,感覺自己像是回到了孩童時代的鄉村田園中,幹活更有勁了,生活也更有盼頭了。

目前,石練鎮正積極引導更多農戶和村集體聯合發展「稻蛙共生」種養模式,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努力拓寬富民強村的新路子。


1600124351000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商巨頭逐鹿山鄉遂昌——網際網路+農村,農民的大時代
    2010年,遂昌成立網店協會,潘東明被選為首任會長,發展起一大批農特產網店。淘寶「特色中國」也順利首登遂昌。  「當時,遂昌大大小小的網店開起來上千家,需要解決許多問題。於是,我們開始了『趕街』事業的探索。」潘東明說,趕街網主要解決農需品的下行問題,是農村市場的折扣特賣電商平臺。
  • 新時代農民返鄉創業探索出立體生態種養模式 稻花香裡蛙聲鳴 生態...
    在天津市津南區北閘口鎮北義新莊村,稻田裡沉甸甸的稻穗渲染著豐收的光景,耳邊傳來陣陣蛙聲,南宋辛棄疾詞中的場景,如今成了不少新時代農民創業故事的寫照。天津市部分涉農區發展「水稻+」立體生態種養模式,通過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帶領當地農民在稻田裡實施養殖致富。
  • 胡海峰在遂昌調研時強調:找準路子 快邁步子 奔跑綠色發展新時代
    本網訊 12月5日,市委書記胡海峰在遂昌縣調研時強調,生態資源是「無價之寶」,要堅定不移守好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找準路子,快邁步子,以「麗水之幹」擔綱「麗水之贊」的新幹勁,奔跑綠色發展新時代。  胡海峰十分關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在元立集團新元焊材有限公司,他進車間、看生產、問經營,詳細了解企業技改和產品創新情況。
  • 產業發展鋪就致富新路子
    同時,利用農民種養習慣大力發展家禽、生豬養殖,全村建有養殖合作社1個,養雞場2個,養豬場4個,養羊10隻以上的戶6戶。另建有冷庫1座,儲存量1300噸,建築隊2個。積極解決了貧困戶種植、養殖的資金需求,並為貧困戶在家門口提供了就業機會,加快實現了貧困戶的脫貧目標。
  • 當月嫂也能致富,河南這個地方走出家政扶貧新路子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孫煊哲 實習生 張陽 本報訊 目前全國保姆缺口較大,各地頻現「保姆荒」,而另一邊卻是農村大量富餘婦女勞動力,如何實現雙方的精準對接,通過家政服務行業帶動貧困戶走上脫貧快速路?而我省作為人口大省,農村人口多,雖然近年來很多人實現了脫貧,但仍然有較大規模的農村人口急需要走上脫貧之後的致富之路,其中很大部分是農村婦女同志。家政服務既可滿足家庭育兒養老等現實需求,又能為婦女提供就業創業機會,汝南縣探索出一條家政扶貧的新路子。
  • 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再添「新科技」!紫色馬鈴薯在遂昌試種成功
    技術人員對新引進試種的紫色馬鈴薯進行了測產6月11日,記者從遂昌縣農業農村局獲悉,該局技術人員於日前對新引進試種的紫色馬鈴薯進行了測產。紫色馬鈴薯按照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要求和統一部署,2018年至2020年遂昌與通江建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關係,在兩地農業技術幹部的努力下,在通江赴遂昌掛職幹部的推動下,紫色馬鈴薯於2018年底被引進遂昌並開始試種。 「紫色馬鈴薯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等特點,是一種經濟效益比較高的農作物,加上遂昌與通江氣候相似,為其試種提供了優越的先天條件。」
  • 探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新路子
    近年來,該縣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線,突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工作呈現良好態勢,走出了一條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他們的成功經驗和探索,為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山區縣市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旬陽縣地處陝西省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
  • 石頭面上巧構思,孟津黃河石畫「畫出」致富新路子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曼 通訊員 鄭佔波 文圖昨日,在被譽為「中國黃河石畫第一鎮」的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大河古渡文化園一處展廳內,農民畫師趙現紅和他的學員們正在創作黃河石畫。如今,能作石畫的農民畫師越來越多,每人每天能完成十幾到幾十塊石畫作品。他還主動收集村民的作品,利用「網際網路+網店」等網絡平臺進行推介營銷。長秋村村民說:「趙現紅是我們村的紅人,更是我們這兒的神筆,以前在牆上作畫,現在在黃河石上作畫,他帶動了好多人致富。」
  • 15天賺50萬,快速致富的路子有多野,兩點可複製
    15天,賺50萬,快速致富的路子有多野。我說說我身邊的故事。朋友小劉13年畢業,90年,輾轉做過很多工作,建材業務代表, 房產銷售,落魄時也跑過滴滴,送過外賣。這樣直播時候一邊速度設計簡畫和logo。一邊秒殺拼單。這次疫情期間,是他業務的井噴期,一天收入五六萬,去掉人工,材料成本,15天就賺了50萬。社會遍地都是錢,快速致富的路子都很也都很野:在人,機遇,資源等因素的翕闢之間,財富一閃而過,而早就準備好的人,就抓住了。
  • 貧困戶鄔國強的脫貧路:做致富路上的領頭「蝦」 - 瀟湘晨報
    鄔國強一邊說,一邊麻利地剝開蝦殼,露出鮮嫩的蝦肉。鄔國強經營著60畝蝦稻田,是遠近有名的稻蝦共作種養大戶,也是大家敬佩的自力更生脫貧戶、致富帶頭人。稻蝦種養成功脫貧2009年,鄔國強的妻子被診斷患有糖尿病腎病綜合症,視網膜脫落,導致雙目失明。
  • 遼源龍山區這個村的蒜苗,成了農民致富的「香餑餑」
    從「門外漢」到「行家裡手」,49歲的陳成君種植蒜苗20多年,畢業後便跟隨父親一邊學習一邊嘗試種植蒜苗,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如今,陳成君大棚種植面積已達900平方米,純收入20多萬元,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在工農鄉向陽村,像陳成君一樣通過發展蒜苗棚膜經濟過上好日子的還有很多。
  • 青海:苗木產業架起高廟農民「致富橋」
    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日趨規範,高廟鎮苗木產業逐步走上了品牌化、精品化、高端化的路子,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在做大做強苗木產業的同時,該鎮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組織化、規模化轉移就業為重點,引導鼓勵苗木產業吸納帶動更多的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就業。目前,在高廟鎮新盛村已成立有規模的苗木公司6家,苗木產業合作社3家,苗木栽培公司5家,苗木經紀人36人。
  • 浙江遂昌村民製作70米感恩長粽 千斤長粽寄長情
    遂昌提供中新網麗水6月7日電(記者 奚金燕 通訊員 藍葉佳樂)「爺爺奶奶請品嘗感恩長粽,祝你們健康長壽!」6月7日,浙江省遂昌縣王村口鎮蔡相廟內熱鬧非凡,該鎮的70歲以上老人在此樂享了70米的感恩長粽。
  • 大方縣瓢井鎮坪興社區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發展致富產業 辣椒紅...
    正是辣椒採收的季節,村民們一邊採摘辣椒,一邊享受著豐收帶來的喜悅,到處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為了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坪興社區巧借產業結構調整這股東風,針對人多地少、農戶散種不划算的實際情況,合計著將有限的耕地聚攏來一塊發展,這才有了眼前一整片的辣椒種植基地。」正在基地裡幫助村民採收辣椒的坪興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楠說。
  • 麗水遂昌邁上數字經濟新「賽道」
    繼7月份「牽手」阿里雲及11月開工阿里雲創新中心、數字茶業創業園等9個數字經濟類項目後,麗水遂昌「天工之城·數字綠谷」近日又與海康威視、網易、千尋位置等11家行業頭部企業籤署合作協議,在發展數字經濟新「賽道」上邁出新步子。
  • 解讀浙江遂昌美麗鄉村建設之道:三美融合塑兩山樣本
    對於這一問題,坐落於浙西南大山深處的遂昌探索已久。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近年來,該縣打出了一套美麗鄉村建設組合拳,將鄉愁融入村景,鋪開了一幅「點有風情、線有風景、面有風光」的美麗鄉村新格局,更將「美麗現象」源源不斷地轉化為了「美麗經濟」。坑口村 奚金燕 攝  「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不斷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看著美麗是幸福,鼓了腰包才是真正的幸福。」
  • 達斡爾族90後新農民如何把柳蒿芽做成「致富茶」
    12月10日,在第八屆中國商業創新大會期間舉行的2020中國新消費論壇上,黑龍江康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康健帶來一股「民族風」。這位年輕的達斡爾族企業家不斷挖掘柳蒿芽價值,將其變成年收入千萬元的產業,在弘揚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時,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助推家鄉經濟發展。
  • 有些人,為什麼一邊罵美國,一邊申請去美國留學?
    然而在這時,部分嗅覺敏銳的富人就發現:第二、第三條路,定睛一看,那可不就是申請美國大學的路子嗎?好傢夥,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好,早就已經為有錢人設計好了一整套成熟的教育體系——只要砸錢砸資源到位,自己小孩讀個世界排名前200的名校,那可不是輕輕鬆鬆?不但合法,而且輕鬆,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二)
  • 致富經!普通農民張明柱 賺錢不走尋常路
    致富經!普通農民張明柱 賺錢不走尋常路 2020-08-09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小果園」闖出致富「新路子」
    和王平一樣,馬頭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葡萄種植產業中來,葡萄成了馬頭村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目前馬頭村的葡萄採摘園面積達1300畝,累計總投資4000萬元左右,種植玫瑰香、巨玫瑰、夏黑、醉金香、金手指等多樣品種的葡萄,平均畝產2000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