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是僅僅那麼簡單的吃喝拉撒睡,愛是雙向的,感受也是雙向的。
2019年有一部電影——《何以為家》。裡面有很多臺詞都在反映家庭的教育。「我憎恨那些無力照顧孩子的人,孩子能從你這兒得到什麼?侮辱、毆打、暴力、虐待?鎖鏈、水管還是皮帶伺候?我一生中聽過最好聽的話就是『滾開,混蛋,賤貨!去死,混蛋!』生命像一坨汙泥,比我腳上的鞋還髒!我像活在地獄裡,夢寐以求的家,竟讓我備受煎熬...人生充滿苦難,我曾經期待長大,成為一個好人,被人尊重和愛護,但是上帝沒想讓我們那樣,他要我們當腳踏墊,任人踐踏...」、「我希望養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生活根本就是蝨子,破鞋都比它完美。」
真的,試圖成為父母之前,人們應該先確定自己到達了那個標準,別在家裡做實驗。
有些父母或者是大人會覺得:「我這句話只是氣話,發洩一下,他還是個孩子很快就會忘記的。」
是嗎?就因為他是個孩子,才會記得一輩子,倘若你在未乾的水泥地上弄出劃痕,你要怎麼彌補?這個傷痕只會跟著他一輩子。只是他同不同與你說的區別而已。
有些大人們常常會把責任推卸給孩子們,從不花時間與孩子溝通,從不試想過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這種想法/行為對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甚至不從自己身上想,是否是自己錯了也未必。在一部歐美影視劇中,一個孩子忍無可忍對父母咆哮:「你想知道我有什麼問題?就是你。你是我的問題,你從來都不在乎我。如果你要拋棄孩子,一開始就不應該生下他們。這會害他們一輩子都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
不可否認,有些家長真的不懂教育,只是簡單地以為:我生了你,你是我們的孩子,我管你的吃喝拉撒睡,此外不管我對你如何,你必須要承受。
縱觀當今兒童教育學,以及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悟,大人們真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在孩子面前。因為在孩子面前,大人們那種突然間爆發出來的情緒造成的傷害,是你後頭再和他說多少句對不起都沒有用。也許孩子表面默不作聲,但好多東西都是在他心裡,會影響著他。而且,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孩子小時候怎麼被對待的,他長大了就會怎麼對待別人,這個適合於所有,包括情緒、美育的養成。一個孩子從小經歷過什麼,小時候怎麼被對待的,會影響他以後的思維和潛意識裡的慣性,也許會形成「惡性循環」。
性格各方面的養成,和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成長過程中的環境關係很大,尤其是在人生觀確定的時候,從五六歲到十幾歲的這個過程。這是一個家庭環境的影響。
懂得教育的大人,會儘量收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外部情緒,把很大的精力用於自我的保護和用於收縮,把自己團成一個小團,沒有刺兒,沒有可挑剔的東西。
如果一個孩子在小時候就體驗到愛的專制,那麼愛的專制的另一面就表現出來了——愛的暴政,那對小孩子來說很難消化和承受。
家庭教育還會影響孩子的自信。有的人自信的基石,是自我的判斷,但有的人的自信,是基於他尊。是他人的尊重,來構建我的自信。這兩種構建的基石不同,而且這種基石的根源其實就在家庭教育,低自尊者的家裡,兒童時候的教育都是挫折教育或者批評教育。
對於孩子,真的不僅僅是供基本的生活需要,還要花時間和精力,也許大人們還要忙於只有他們才能做的工作,但是父母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
生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責任。一生都在為他們而操心。別說當爸媽的苦又是如何如何,應該說,在要孩子前,思考自己能擁有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能否承擔好這個責任,不然總有一個是不幸的。
《我們和惡的距離》裡面有幾句臺詞:「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事情為什麼到了今天這個地步,老天到底要我們學什麼?」、「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培養一個殺人犯!」,裡面很多臺詞都是人間失格,每一對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每一個人都一邊走一邊忘記自己曾經的孩童模樣。
最後,最近看到一句話,想用來跟各位看我的這篇文章的大人們說:當你不斷地批評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會不愛你,他們會停止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