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應當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父母那些沉重的愛

2020-08-28 尼採信徒

看了許多中國家庭,感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繫過於緊密!父母下意識的付出了很多的愛,並且愛得有些沉重,把一切的一切都給予孩子,而我們的道德要求孩子必須對這些給予回應,回應的重壓把孩子變成了如父輩一般!這種壓力之下孩子要不戰戰兢兢唯唯諾諾的按著被安排的路走下去,回應著那一分沉重的愛意。要不撂挑子不敢,反抗,叛逆,許多的叛逆並不是對他人的不滿,更多的是對這份愛的無所適從!


那我們在此探討另一種關係:血脈親情是割捨不掉的,而我們在培養的時候儘量的不去加強這種羈絆,我們試著給自己的孩子培養一種契約意識,即把養育的這份付出與未來的回報通過契約的方式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培養。父母把自己的付出通過一種類似契約的方式給予孩子,這種付出在孩子看來並不是自己一生都無法償還的無私奉獻,而是一種有償的奉獻。這個契約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選擇的權利,她選擇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而不是成為父母的延續!


孩子與父母是獨立的兩個個體,孩子並不是任何人的延續,父母也不應該是尋找任何人企圖延續她的某些東西。更多的應該是,父母應該認識到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不應該為了某些外來壓力而進行妥協。每個人都是且必須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除了自我和法律之外不應該有任何東西綁架她,讓它去做任何超出她個人意願的事。同樣他也不應該把自身的某些意願強加給他人。——當你創造這個生命之後,並不是試著去決定他的未來,試著去掌控他,他並不是你的延續。你只需要把這個世界展現給他看!


常說給孩子減負,有時候需要減去的不僅僅是學習的負擔,也許也該減去責任,他們啊!!他們更需要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接班人,成為螺絲釘,成為父母的延續!!我們不是在創造和培養工具,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作為孩子更多的時候想說一句:爸爸媽媽。請別擔心我,請再也不要為我操心。請你們在接下來的日子為自己活著,我愛著你們!!當孩子成年後我想放手說第一句:孩子,去吧,你我互相誰都不屬於誰,我將為我自己活著,你也將盡情的燃燒你的生命,我並不需要你為我的蒼老而流淚,我將堅強到最後一刻!當生命終結的時候我也隨風而逝。

相關焦點

  • 父母「沉重的愛」最後卻成為孩子最沉重的枷鎖
    美籍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用沉重的開篇在小說《無聲告白》講了一個令人唏噓的家庭悲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女孩莉迪亞受不了父母的逼迫,跳河自殺了。由於父母沉重的愛,讓孩子不知該如何承受,最後只想逃離,根本無法回應父母的期待。
  • 別讓父母沉重的愛折斷了孩子的羽翼
    一個個補習班,一項項藝術技能,一次次考試,幼小的孩子從小便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在父母的緊鑼密鼓的督促下堅持著。多少歡笑被課程取代,多少童真被消耗在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期待中。孩子精疲力盡,家長苦不堪言,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家長失去了生活的興趣。
  • 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愛的平衡尺
    這個故事中的父母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麼的無私。他們送我去英國留學,不求任何回報。這也讓我思考健康的父母和子女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我腦海中蹦出的一個詞是:界線。   許多中國父母都對他們的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孩子並非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而是屬於他們的,甚至是他們的一部分。   To some extent, sending their child to college is like fulfilling a dream for themselves.
  • 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
    社會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我們能否適應社會,其實是說能否處理好與各種各樣的人的關係。什麼決定了我們與各種人的關係?內在關係模式,它投射到外面,就形成了外在的人際關係。內在關係模式來自於童年時期我們與父母等重要撫育者的關係—父母在孩子心中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孩子長大就會發展出什麼樣的人際關係(當然,後天的自我覺察也會改變內在關係模式,這就是心理治療的意義所在)。
  • 「留學生殘忍殺害父母后出國在外逍遙快活」:愛孩子,不能太沉重
    8月4日殺害父母后,他把家裡的空調調低,並逃到國外繼續逍遙快活,直到8月17日,22歲的黃某在柬埔寨被警方逮捕。有網友說:「把孩子逼成殺人犯的父母,不能算是好父母。」這句話有一定道理,通俗點說就是:愛孩子,不要太沉重。
  • 常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了那麼多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這些小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傷口。這是一個父親教孩子不發脾氣的故事。生活中,父母發脾氣是常有的事,當孩子把房間弄得一團糟時,當孩子作業錯誤百出時,當考試分數很低時……總是忍不住火冒三丈。
  • 一個合格的自閉症孩子父母,是什麼樣的?
    「養育一個自閉症孩子,父母真的累、真的難。但即使付出了那麼多,可能對孩子來說你並不是真正合格的父母。 你有沒有想過,自 己 所做的 一切究竟是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的,還是從自己認為的對孩子好的角度出發的?」
  • 這10張漫畫戳痛無數父母!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不學會「72」變,沒有人能來替他扛過「81」難。事實是當父母試圖用打壓來增加孩子對挫折的「抵抗力」,往往用力過度,傷及無辜。過多的插手和打壓,只會養育出一個自卑的孩子。一個時常被父母打壓,未曾感受到認同的孩子,怎麼能自信起來呢?
  • 父母與孩子關係不好的家庭,需要掌握向孩子表達愛的方式
    網上報導父母情緒失控的案例太多太多,父母情緒失控,自己難受,無辜的孩子也跟著受罪,這是多麼嚴重,多麼值得反省的事情啊,很多父母也說,我很愛我自己的孩子,我也不想傷害自己跟孩子,但有時候生活上,工作上不順心的事情真的很心煩,孩子要是再做些不順意的事情,情緒就很難控制,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來。
  • 上中學的女兒懷孕了,父母怎麼做才是愛孩子
    第一步:接納孩子的麻煩和過錯,而不是掐滅她們求助的心。 想一想,如果孩子有一天告訴你:「我懷孕了。」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震怒、失望、羞恥,覺得自己身為父母教養很失敗?恐怕這些情緒,朱諾的爸爸都不會少。
  • 父母溺愛孩子真的是出於「愛」嗎?
    全家上下供著孩子,尤其獨生子女的家庭更甚。儘管父母的出發點是希望孩子有一個沒有任何苦難的童年,然而他們卻忘了,童年也是影響孩子未來人格的重要時節,無條件的溺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大。父母應當自省,自己對孩子做出的寵愛行為是否是為了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孩子又是否需要這樣的愛的表現。
  • 父母行為與孩子性格對照表: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從出生起,孩子就與父母聯繫最密切,相處時間最長久。一定程度上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成為孩子內心深刻的記憶,他們長大後的性格特點也會受父母很大的影響。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能從孩子身上找到父母的行為表現。家長在評價孩子性格和行為問題前,請先自省,自己是否有些許問題。
  • 父母「輕飄飄」的4句話,卻能給孩子「沉重」打擊,願你從未說過
    「輕飄飄」的4句話,卻能給孩子沉重「打擊」1)跟你媽媽(爸爸)一個樣你小時候聽家長這樣說過自己嗎?包括好多成年人還是會被父母這樣說。這句話不僅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伴侶,和家長一個樣?家長是什麼樣子?無非是盯著一些缺點和不足,而忽略了他們身上閃光之處。家長這樣說的弊端是,孩子不會改正這個錯誤,反而將家長的這個缺點記得很牢,使父母的威信降低。
  •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的人格?
    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就算有一本關於「怎麼育兒」的書,全部按照書上說的做,還是會製造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需要這本書,就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自體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 為孩子禱告的重要性|警戒!那些不為孩子禱告的父母們
    當人這樣做時,那些禱告的對象,通常是那些在教會、或在世界的眼光中認為重要的人。【3】 沒有其他人可以像你這樣為他們禱告。你對孩子真正的愛,對他們的溫柔,對他們為人、需要和問題的認識,使你可以用一種——若不得到誓不罷休的急迫感和熱心,為他們向神代求。
  • 父母的愛本應是無條件的愛,可符合父母期待的,全部是有條件的愛
    還有部分父母的愛會讓孩子覺得特別的厭煩他們,希望父母把他們當做一個小透明一樣放在那裡,看不見摸不著也不會管著他們。而父母表達的的方式,感覺是越愛他們就會讓他們覺得越無法呼吸。他們希望父母不要過多的關注他們,他們想自由自在的發展,他們想有自己的空間,而父母的愛就會讓他們的空間慢慢的消失,覺得自己是被困在了一個黑暗的房子中怎麼走都走不出去,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愛他。
  • 親子關係比教育更重要?心理學: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不能「太好」
    文|明美媽咪育兒原創,歡迎大家轉發和分享經常聽到有人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甚至有人會認為「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比教育本身更重要」。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是最適當的狀態呢?那些和孩子相互依賴、相互束縛的關係真的是親密的親子關係嗎?
  • 什麼樣的父母,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尊重呢?
    年齡小的孩子,一個不高興就對父母撒氣、發脾氣、甚至拳腳相加;大一點的孩子,父母跟他說話常常被無視、回懟,溝通困難;經常對父母冷漠、頂嘴、吵架;對父母講的道理、建議不屑一顧······其實,問題不在孩子身上,恰恰出在父母身上。每個孩子一生下來,都是深愛著父母,尊重、信任著父母的。之所以會變得不尊重父母,是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和不被孩子認可的一言一行導致的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教育的失敗。什麼樣的父母,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尊重呢?
  • 心理學家:父母太愛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詛咒」
    ,父母之間就必須濃情蜜意,儘早的「拋棄」孩子,相反太愛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一方面會給孩子沉重的壓力與內疚。一、太愛孩子的父母,會發出沉重的愛,容易讓孩子走不遠我的來訪者李俊(化名)告訴我,他的媽媽特別愛他,什麼好吃的都給他留著,從小到大啥都不讓他做,他自己的衣服鞋襪、內衣內褲等從來都是媽媽洗,直到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非常低能,啥都不會,連怎麼樣與人打交道都不會。
  •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在父母相愛和不相愛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在父母相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交到朋友,也總是自信樂觀,看到的世界全是陽光。而在父母不相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總覺得生活沒意思。由於長期感受不到溫暖,所以性格變得敏感多疑,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