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解析:
古詩詞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其難有二:由於古詩詞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上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於古詩詞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其遠,有限的課堂時間往往嬰用於詩義的琉通和詩句的積累,至於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
為此,在(漁歌子》教學設計中,我以「詩象」和「對話"為中介,努力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試想。
1.以「象」悟情。
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像,生成為幅鮮活的畫面、-段段感人的旋律、 -幕格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抒詩人之志,於是詩句肯後的情味和意
值,就「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湧而起。
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處學生結合詞句進行想像說話的訓練,如在「斜風細雨」的品讀中,設計「斜風細雨中」 這說話訓練, 不僅是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意的過程,更是學生通過想像畫面感悟詩人的情感過程。
2.多層對話
教學中如果能帶動學生主動把詩人同化為自己,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感悟。在教學設計中設計了多層的對話:
與文本對話:分層提出讀書要求,讀懂文本字面意思與「藏在字後的意思」。
與詩人對話: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通過「垂釣的漁翁啊一-」 等問答,走進詩人。
3.依據年段特點,合理確定目標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可以是深刻的,但不意味著要將教師的全部解讀在課堂上一股腦兒教給學生。結合四年級學生特點,我將學生感悟的目標定位為「感悟春美,體會不須歸」。至於「歸」的深刻含義、作者生平與詩歌的關聯等,我只提示學生可以做探索但不必在課堂上進行教學。
袁枚《隨園詩話》言「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後之淡。」詩宜此,課又何嘗不宜此。語文教學,總要經歷一個先巧後樸、由濃至淡的過程,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也。「巧」就是要精心設計、刻意雕琢,大至教材處理、教學流程,小到環節承轉、導語結言:「濃"就是要飽含真情、直抒胸臆,或激情彭湃、或縱情揮酒、或柔情似水、或熱情如火:課之巧,見智慧之功底:課之濃,顯性情之本色。這樣一路行來,方能漸臻佳境。無巧不樸、無濃不淡。關鍵是不能執著於巧、執著於濃,如此,方能不露聲色但巧奪天工。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著籤」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並背誦、默寫。
教學難點: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複習舊知,激趣導入
1.組織背誦相關春天的詩句,舊知複習.
2.師板書課題,揭示學習內容。
3.圍繞課題質疑。師生交流對詞的認識。
二、整體入手,文本初讀
1.藉助拼音通讀全文,提出自讀要求:字正腔圓、有板有眼。
2.指名讀詩詞,相機正音。
3.全班齊讀。了解詩與詞成文形式上的不同:長短句的初步了解。
三、依學定教,學習《漁歌子)
1.詞中有樂:
(1)詞牌名入手,了解「漁歌子」這- 詞牌名相關知識。聽古曲(漁歌子).說說自己的感受,再讀詞。
(2)依據詞的音律,指導學生讀出節奏美。
2:詞中有畫:
(1)出示自學要求:藉助注釋讀詞,並和同桌交流交流。
(2)默讀詞,圈畫詞中的景物。相機進行生字教學。
(3)品讀「斜風細雨」,知曉季節。
(4)指導讀出詞中色彩,體會意境的淡雅。
(5)指導讀出詞中聲音,體會意境的寧靜。
(6)學習小結:詞中有畫面。
3.詞中有情:
品讀「不須歸」(不想歸),體會詩人心境。
4.全詞。 小結:
邏輯引讀,嘗試背誦。
5.拓展閱讀,加深感悟:
師生同讀(和答弟志和於賦歌),進- 步體會「不須歸」。
四、回歸全文,設置懸念
1.探索「不須歸」與田園生活之間關係,探究三首古詩詞之間的關聯點。進一步培養學生整體入手把握全文的能力,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2.小結讀詞的方法。
附:板書設計:
古詩詞三首
漁歌子春美不須歸心志平和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藉助注釋自讀兩首古詩。
三、教師點撥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四、指導入情入境朗讀。
五、學習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