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萬惡之邪
人們常說的溼氣,在中醫理論中有外溼、內溼之分。外溼比較好理解,就是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溼等外在溼邪侵襲人體。內溼則多是由人體自身的臟腑功能協調失衡所生,最常見的是由脾虛失其健運功能,水溼停聚體內後形成內溼。內溼常見於素體肥胖,痰溼過剩之人,或貪食生冷,過食酒肉,損傷脾胃。溼氣被稱為「萬惡之邪」「萬病之源」。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溼邪。人體的溼氣過重時,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身體溼氣重的症狀有哪些?
1、頭髮愛出油
2、面部油亮
3、舌苔厚膩,睡覺留口水(溼氣飽和自行流出)
4、大便不成形,排便粘稠(不易衝掉)且多便。
5、食慾差
6、小肚子大
7、小腿肚發酸
8、陰部**
9、精神狀態差
溼氣的危害
1、傷脾胃
身體溼氣重的話會傷害我們的脾胃消化功能。溼氣重會影響脾胃運轉,傷害身體脾陽,身體由此會出現消化不良。
2、傷關節
溼氣會阻滯關節,導致關節疼痛,嚴重時患者甚至會無法屈伸,所以溼氣重的患者經常會覺得頭困身重,手腳酸楚,很難難移。
3、傷身材
過多的溼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溼的負擔,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4、傷精神
「溼氣如裹」,溼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溼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會讓你常常有頭沉、無精打採的感覺。
5、傷腎
溼氣影響腎氣的宣化功能,導致水汽停滯,造成腎積水,影響性功能。
在民間很多溼氣重的地方,都會吃些防溼祛溼的食物,比如四川、湖南人愛吃辣椒,廣東人愛煲藥膳湯,廣西桂林人要喝油茶等,這種都是針對當地氣候衍變出來的飲食習慣。因此,當外地人到溼氣較重的地方,飲食不慣時,就容易出現長痘、溼疹等溼氣引起的疾病。今天,營養師不說這些,教大家一個方法搞定。
十人九溼,溼氣是危害健康的最大殺手!怎麼排出去?一個方法搞定—出汗!
出汗是除溼的最好辦法。
汗出不來,溼氣也就很難散出去。這樣溼氣就停在體內,誘發疾病。因此越是溼熱的環境,越應該主動去出出汗。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壓力大、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溼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儘量少在潮溼環境中。比如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家裡時不時開窗透氣等。
最後給大家分享個娘娘的祛溼小方法,大家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