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路子不對,就是寫30年又有什麼用?!

2021-02-22 篆刻第一網

有人學習寫字,寫了幾十年還是寫不好,根本原因是路子不對,沒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會方法的學習,寫得時間越長情況越糟糕。不得法的學習,就只能在原地轉圈,像遇到了「鬼打牆」,雖然走了不少路,勞神費力,徒費了時光,最後還是走不出來。不得法的學習很可怕!

學習書法時間越短越好越合算

書法關鍵是學習方法。要學會學習,學會舉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獲取最多的回報,在有限的生命裡獲得更多的知識。

宋代書法家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在這裡是楷模、典範的意思。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宜於初學。

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說:「學書須先楷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對於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就會因為忽視了楷書的基本點畫、結構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所以唐孫過庭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明代汪砢玉也說:「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

綜上所言,中心意思是:學習楷書是手段,從中學來方法才是目的。從楷書入門書法殿堂是明智的選擇,可是「康莊」大門。

清ㄠ敧貞《書學捷要》中云: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鑑,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故細察六要,吾以為「得法」最重要,氣質再好,天資再高,如不「得法」,就會走彎路,再「用功」也無濟於事。氣質不好,天資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會學好書法。

在生活中我們說一個人做事情很得法,就是說他行事進退有餘,分寸拿捏得很好,給人一種做事從容老練的感覺,那麼在書法學習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間運筆自如、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

特別是剛剛起步學習階段尤為重要;古之學者必有師,只是許多後人只記住了成名的學生而忘了老師,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了解衛夫人一樣,這從中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青出於藍但可勝於藍;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有了老師,可以告訴你什麼樣是正確的寫字方法,包括坐姿、執筆、臨帖,繼之,可以告訴學生如何結體,如何用筆,如何體會古人的筆法等等,如果沒有老師,單靠自己閉門造車,不知要到猴年馬月才能體會到各種筆法技巧。學習別人的經驗就是延長生命,縮短到達成功的道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有了老師,學生還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出現的的疑問,通過教學互動,不斷解決出現的問題,這樣才能不斷的提高。

書法的學習在於心悟手悟,心到筆到,即所謂得之於心應之與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書法作為一種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無非快慢而已。臨帖就是向不會說話的老師學習,用功就是不斷的學,不斷的體會,不斷的感悟,日久漸積,所習諸家之形質必瞭然於心胸,性情奔然於腕下,心手相稱,遊刃自若。

擇師也好,用功臨帖也好,其實是一回事,一個是現在會說話的老師,一個是古代不會說話的老師,一個是教你,一個是你去學。作為學習的主體,有了老師之後,重點是用功,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徑通成功,學海無涯苦作舟,舟達彼岸對於初學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為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必要也不可能強求一致,只要得法並下得深功,從任何字體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逕庭了。

楷書從漢朝就已有其雛形,魏、晉大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學者學習哪一朝代的為好呢?我認為從唐楷入手學書,有法可依,能把筆畫寫得方中矩,圓中規,直中繩,長短合度,輕重合宜,結構穩健,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唐楷法度森嚴,學習時容易被那嚴格的規矩所束縛,而提出初學應從魏晉入手,說這樣可以把字寫得天真爛漫,自由放縱。我認為要把字寫得或古拙,或俊俏,或莊重,或飄逸,或豐偉,或瀟灑,或肅穆,或飛動,總之具有一定的風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對於初學者卻應力求結構的工整規矩。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學不學平正,字就會歪斜無儀;但過於平正,又將呆板而無生氣,所以又必須追求險絕;險絕過甚,便會狂怪無態,因此又要歸於平正。這就是學書循環往復,不斷升華的過程。以平正論,唐楷當之無愧。清代梁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先學法度森嚴的還是先學自由放縱的,唐徐浩《論書》云:「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這話很有見地。我贊成先從點畫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用筆潔淨,結構精嚴,對後世影響很大。歐書《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歐書險勁的風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歐體字中最清晰、神氣最完足的。《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樸厚凝重而又挺拔勁健,結體平穩中追求險峻。梁對歐字極為推崇,說:「寫透歐書,碑版皆可書矣。」清朝楊守敬說:「歐陽信本之醴泉銘,趙子固推為楷法極則,人無異議。」初學者學此二碑,可避免結構鬆散的毛病。

顏真卿的《勤禮碑》橫輕豎重對比鮮明,富於立體感,結構方整嚴謹,宜於初學。顏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筆畫豐滿雄強,結體寬舒,往往追求天真爛漫,返樸歸真的意趣,初學易失於臃腫醜怪,不宜作為入門途徑。

晚唐書家柳公權所書《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用筆方圓兼備,點畫清勁,有如錚錚鐵骨,結體中心緊聚,四外舒展,學之能夠得到瘦硬的筆畫與嚴謹的結構。

以上所舉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學者持之以恆,在半年至一年內「入帖」是不成問題的。

執筆問題並不怎麼玄奧。

人們拿東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執筆也是用這個部分。執筆時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著筆管,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頂住筆管,小指自然地附著在無名指下——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執筆的要領可以用「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身正、足安」來概括。

指實是執筆要鬆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松寫出的點畫又可能軟弱無力。

掌虛是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

指實掌虛的要求,就好比手裡攥著一隻小鳥,攥得太緊,鳥就會被攥死;太鬆了,鳥又會飛掉。也就是說要鬆緊適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並且要腕低於掌,這樣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是講究腕力的,坐著寫字,以肘著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腕平,指的是執筆時要接近平,但運筆時卻不需總是這樣。執筆在於手,運筆在於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的,否則寫字時就變成了胳膊機械地平行移動了。

在執筆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就是我國漢字的構造及寫法都是適合右手執筆的。如果用左手執筆,書寫時多有不便,如寫橫時就必須由左至右推著筆運行,這樣就顯得笨拙。漢字下筆順序有先左後右的原則,所以提倡初學者用右手執筆。

身正就是寫字時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並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寫字時如果低頭曲背,不但字寫不好,日久天長,視力和脊柱都會受影響。足安就是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

執筆在指間,指連於腕,腕連於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指。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於腕的運動。贈送給別人的書法作品,上款有時題「某某正腕」,就包含著請受書者指正腕的運用是否靈活或腕力是否雄強的意思。運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後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縱筆鋒,寫出合乎要求的點畫。

書寫時因手腕與桌面的距離不同而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按紙,右手執筆,以身體為對稱軸左右對稱。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只有懸腕,才能力從肩臂出而達於紙上,而且由於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筆的縱橫牽掣、上下提頓隨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靈活的方法。

有的初學者問我:寫蠅頭小楷為什麼不必懸腕?寫盈尺大字為什麼腕與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說:寫小楷實無必要,寫大字非懸不可。蠅頭小楷筆畫短、字小,只需運指就足以應付,何必要懸起整個手臂?而且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要求極嚴,手臂全懸既不穩定,又不會持久,很難寫好,為什麼說寫大字肘部非離開桌面不可呢?大字筆畫長,手臂不離開桌面,筆的揮運就不自如,以寫長橫為例,假如以肘著案,如同以肘為圓心,以小臂為半徑循規作圓,這樣寫出的長橫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寫字,豈能寫好?另外從字體方面看,篆書、隸書、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比起行、草書來,要求比較嚴格,用筆較為規矩,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近些。行、草書則比較放縱飛動,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遠些。所以我認為腕肘離開桌面與否、離開桌面的遠近,要根據字的大小和字體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學會了執筆,就可以進一步學習運筆。學習寫字,首先要學習點畫,點畫猶如字的建築材料。建造摟閣亭臺,不準備好材料,或是準備的材料不合乎質量要求,那摟閣亭臺就不會美觀堅固。學書亦然,點畫寫不好,字也肯定不會美觀。學習運筆,就是學習如何通過筆把墨落在紙上,形成合乎要求的點畫。

筆的運動可分為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縱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垂直方向的高低運動。橫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平行方向的前後左右的運動。

縱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落筆: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像鳥兒由空中落在枝頭上。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後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將要離地高飛。

橫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行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筆頓後微提,並向相反方向施加力,使筆尖垂直紙面。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稜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後往右下折,寫出方稜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稜角的點畫,如「豎彎」,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筆停後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鉤,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筆鋒朝即將挑出的鉤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後提筆挑出。

縱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後出鋒就用縱筆。

除了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之外,還有一種介於二者之間的運筆方法,這種筆法既不提也不頓,即不轉也不行,而是筆停在紙上,這就叫駐筆。駐筆是為了取勢,即取得點畫的某種態勢。

以上講的是幾種常用的運籌方法,初學者在寫字實踐中,只要細心揣摩,是會逐漸掌握更多的筆法的。

歷代書法家在講用筆時都強調中鋒行筆,什麼叫中鋒行筆呢?

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是經典筆法。就是在寫字時,筆心必須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著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偏鋒是典型的筆病。偏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稜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於沒有順著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著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我國歷史上擅長楷書的書家眾多,他們的書法作品各具風格,初學楷書的同志,應該先學習點、橫、豎、撇、捺、鉤等基本點畫的寫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碑帖臨摹,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寫出的點畫和結構就能逐漸接近所臨的碑帖。

現將基本點畫的寫法列表說明:

撇的藏鋒法:落筆、折筆與點的寫法大致相同,然後向左逐漸提筆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過尖過細,這樣會形成病筆「鼠尾」,並旦筆畫的長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會鈍而無鋒。

露鋒法是筆鋒直落,然後調整筆鋒成中鋒撇出。

橫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右先左,到左端時折筆下頓,再輕提筆用中鋒向右行,至長短合度時先輕提筆用側鋒寫出右上端的稜角,然後頓筆,至右下端時轉筆左收。

露鋒法是筆往右下方一落在紙上,立即用中鋒往右行,其餘提筆、頓筆、收筆都與藏鋒法同。用露鋒法寫橫時,特別要注意落筆不可過於往右下方切鋒,否則橫的左端會菲薄虛浮。

點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下先上,到頂端折筆,不能用轉筆法,轉則頂端不尖銳,然後往右下方行筆,至底部左下方轉筆,最後往左上方收筆。點的形狀是上尖下圓,腹(左邊)平背(右邊)圓。

露鋒法是順鋒直下筆——這種用筆法又稱切鋒,其餘行筆、收筆都和藏鋒法相同。

捺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有先左,然後向上轉筆(如用圓規畫圓,又像用毛筆畫半個小圓點),再立即往右下行並逐漸按筆使筆畫逐漸加粗,將出鋒時駐筆,最後順勢提筆出鋒。書寫的全過程可以用「逆入平出」來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時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較陡直者稱為縱捺,又稱金刀,用於木、本、來、史等字;較平緩者稱為橫捺,又稱遊魚,用於走之等。凡縱捺首端與其他筆畫相銜接而不外露者,起筆可順而不逆。

橫捺的露鋒法是順鋒直落,然後側鋒上行,其餘行筆、駐筆、出鋒均與藏鋒法同。

豎有懸針、垂露之異,下部收筆呈露水將滴狀者稱垂露部出鋒尖銳如針狀者稱懸針。

垂露豎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折筆向下,調整筆鋒成中鋒下行,至長短合度時稍提筆往左(或右)回鋒收筆。

露鋒法是切鋒直落,調整筆鋒成中鋒行筆,其餘筆法均與藏鋒法同。

懸針豎的藏鋒法、露鋒法起筆、行筆均與垂露豎同,至長短合度時緩緩提筆出鋒,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為懸針豎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鋒過快,可能出現歪斜、虛飄的現象。懸針最難的是寫得不偏不斜,有如鐵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學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得心應手。

鉤的變化最多,這裡先講最基本的兩種——左鉤和右鉤。

左鉤和右鉤都附屬於豎。豎至下部將出鉤時先微提筆向左下行(這樣就在豎的右方出現了稜角),至鉤的底部時衄筆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鉤。右鉤與左鉤筆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種右鉤,看上去像是兩筆寫成的,稱之為搭鉤,用於辰、氏等右邊有長捺或長戈等字。其寫法是,豎至長短合度將要寫鉤時,先駐筆,然後提筆左行,折筆下頓,最後提筆挑出。

學會了左鉤、右鉤之後,可進一步學習獅口、鳳翅、寶蓋、龍尾、直戈、橫戈等。

獅口的寫法是:用筆如寫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向左下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筆向上,順勢提筆挑出。獅口法用於句、勻、蜀、南、馬、為等字。

鳳翅的寫法是: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然後中鋒行筆如循規作圓,至長短合度時,衄筆順勢挑出。寫鳳翅時要求轉折處和將出鉤處要粗些,中間部分要細些。鳳翅法用於風、鳳等字。

寶蓋的寫法分為方筆式和圓筆式:

方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回鋒至轉折處再鋪毫用中鋒或側鋒出鉤。

圓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用中鋒迴旋至轉折處出鉤。此法多見於柳體。

無論方筆式、圓筆式,所出之鉤宜平不宜垂,以便與寶蓋下的部分相呼應。寶蓋法用於空、寶、予、冠等字。

龍尾的寫法是:用筆如同豎畫,轉折時如循規作圓,邊行邊轉動筆鋒,行過彎轉處後用筆如同橫畫,至長短合度時覷筆上挑出鉤。

龍尾的彎轉處除歐體外都應作弧線,而不應作方角,此處運筆應稍快,以表現鐵畫銀鉤的力感。過了彎轉處如作橫畫的部分宜微上翹不可下垂,下垂則有懈怠之感。龍尾用於也、元、見、筆等字。

直戈的寫法是:起筆如豎,然後向右下方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鋒向右上方挑出鉤。

寫直戈上段與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細。闢如人的身體,肩寬臀豐腰細則健美,腰粗肩臀窄則顯得笨拙。直戈不宜過直或過曲,過直顯得生硬,過曲顯得柔弱,貴在剛柔相濟。直戈用於戈、武、成、盛等字。

橫戈的寫法是:順鋒直落筆,以求尖銳,如循規作圓隨行隨轉,行筆至如新月形時即駐筆,然後衄筆向左上方出鉤。

橫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長,所出之鉤較龍尾之尾略長橫戈用於心、必等字。

病筆

字的點畫有方有圓,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細,有銳有鈍,有短有長,但都必須符合一定的書寫法則,才能各具意態,否則即為病筆。 

相關焦點

  • 書法是在寫漢字 但寫漢字不等於書法 傅如明
    而毛筆就不一樣了,有些孩子寫字水平蠻高,一看就知道是經過專業教師培訓出來的,雖說寫得還很稚嫩,但最起碼說明書法學習的路子和方法是對的,繼續培訓下去肯定會越寫越好。而有些孩子問題就大了,不好好臨古帖,信筆為體,「漸入江湖」,讓人很驚詫和惋惜,如此學習不如不學。這樣的培訓需要調整思路,我們的孩子、家長和書法老師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 《書法問集》727、寫鄭板橋書法用什麼毛筆?
    鄭板橋的字一向有爭議。【如果按照鄭板橋喜歡畫竹子,那麼最有可能是兼毫。但是鄭板橋的字,我們真的需要學嗎?】鄭板橋是非常著名的畫家,尤其擅長畫竹。鄭板橋(1693年-1766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上面這幅畫還是挺符合鄭板橋的感覺的,鄭板橋特別擅長畫竹,而且他的故事被當代很多人追捧。
  • 對於成年人,「野路子」能否練好書法?
    題目換一個說法,也就是:成年人,學習書法能否「自學成才」?寫這個話題,估計會被拍磚。老實說,這個話題可能會引發爭議,不過,請大家評論的時候輕點拍,先給大家戴個高帽子,因為書法愛好者應該都是溫良恭儉讓的人。先亮出我的答案,對於成年人,「野路子」練好書法是可能的!
  • 日本各種書法比賽,中國人有什麼理由不學書法?
    中國人尤其是青少年還有什麼理由不學書法?日本年輕人書法學習普及度極高在日本工作的王先生,女兒進小學時,看到學校要他準備一套毛筆、墨盒,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女兒進小學後,經常拿回一卷「和紙」,開始學著描字。中國描的是紅字,日本卻是用白紙壓在黑字上描,下面的也不是紙,而是塑料。
  • 學習顏體書法,比臨寫更重要的是什麼?讀了讓你有感悟
    01要想清楚,學書法想學到什麼程度把顏公楷書當作少兒範本,應該的。如果是成年人,就未必。總之一句話,弄清自己的想法,路子要怎麼走,比傻乎乎樂呵呵地臨寫下去,要有意思得多。有的朋友很實際,愛傻練,就想字寫得像點樣子。其實也簡單,只要花時間,一天3~5小時,堅持三五個月,可能會比現在寫得好些。有的朋友說,我學書法吧,就是靜靜心,楷書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就算是在「打坐」。
  • 用簡體字寫書法就是不尊古?看看啟功先生的書法就全明白了!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書寫原則和審美價值早已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而就在1935年,中國開始推行使用簡體字,政府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文書也明確規定了在一定的場合必須要書寫簡體字,其中更是指出如博物館、展覽館等文化學習區域都要書寫簡體字。
  • 直擊|日本國民學書法的勁兒!中國國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書法?
    女兒進小學後,經常拿回一卷「和紙」,開始學著描字。中國描的是紅字,日本卻是用白紙壓在黑字上描,下面的也不是紙,而是塑料。「和紙」其實就是中國的宣紙,到日本以後,被改了名字。看著女兒一橫一豎地用拿鉛筆的方式描紅,王先生也想教教她真正的握筆方法,但又停了下來。日本就這麼用筆,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
  • 學書法從哪種字體開始學最好?為什麼呢?
    導語:學書法從哪種字體開始學最好?為什麼呢?學習每一種書體都有他的好處和缺點,不能一概而論,可以根據自己具體的情況和以後的追求來選擇書體,初學書法必須練習某種書體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篆書入手我以前教學生一般都從篆書入手,先練習小篆,如鄧石如的《白氏草堂記》、秦代李斯的《嶧山碑》等等,通過小篆來練習中鋒用筆,中鋒用筆是書法的最核心的筆畫,一開始學習書法就掌握了它,對於以後的學習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 他多次斬獲書法「最高獎」,用小楷寫《橋邊姑娘》,很般配
    他多次斬獲書法「最高獎」,用小楷寫《橋邊姑娘》,很般配,無論是歌曲還是書法,都讓人感覺到愉悅。雖然書法家協會這些年來飽受書法愛好者詬病,但不得不承認,通過書法家協會確實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尤其是那些靠書法家協會的展覽和比賽走進公眾視野的書法家,大多數都是實力派。他們通過了層層的選拔,靠作品說話,被公眾認可。
  • 學書法幾十年,臨了幾百沓,為啥還是寫不好字?
    1、我也不相信書法自學等於自殺,覺得書法這東西,自己也可以研究的,但其實我錯了,自己研究的那東西只能叫毛筆字,不能叫書法,書法是一個很寬博的文化,沒有專業的東西是根本不行,我這幾年參加了幾場國家級書法講座和國家級書法培訓,我理解了這句話——自學書法就是自殺。
  • 他每天用毛筆寫5000個英語單詞,一寫就是10年,書法的魅力別處開花.
    文章原標題:他辭了包工頭,考了飛行駕照,10年廢紙百萬,用毛筆寫2000萬英語單詞,成書法妖孽。這個時代,滑鼠和手機已經慢慢替代書寫,他卻筆墨紙硯不離身,每天至少寫5000個英語單詞,一寫就是10年。中國文化生生不息,是因其兼容並包,有容乃大。
  • 【硬筆書法】30天,寫一手漂亮好字
    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字如其人。從一定程度上說,字的好壞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氣質,字裡行間透露的是他的才華和涵養。一代鴻儒錢鍾書先生,除了寫文章,每天都要拿出一段時間來練字。古人碑帖見到哪個就寫哪個,寫哪個就像哪個。
  • 用注射器寫書法在網上火了 作者自稱「不次於王羲之」
    邵巖告訴記者,網上流傳的視頻是去年拍的,並非一時興起作秀,自己已用「射墨」的方法創作了十年。對於最近網友的罵聲,邵巖表示可以理解。「帶有先鋒性的東西,大家怎麼罵,我都理解。他們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藝術是什麼,而且一些書法家都不理解。但藝術家就是要完成這樣一個使命——視覺上的一種引領。」邵巖接受記者採訪。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為何要用注射器?
  • 學一年顏體書法,能寫歐楷的硬筆嗎?
    沒有什麼是不合理的事情,練顏體毛筆和寫歐體硬筆並不衝突。但是,量力而為。不管顏體學了多久,歐體學了多久,終究都是習慣性問題。首先說個現實,很多硬筆字寫的好的人,學起毛筆來,可能外行人覺得很好,但是未必讓內行覺得好,因為沒有什麼法度。他以為硬筆好,寫毛筆的時候無非就是換了個工具而已,所以根本沒看到書法中的「法」,寫毛筆字用的還是硬筆字的書寫習慣,多數都淪為江湖野體。還有一些就是硬筆字不好的,想學毛筆字改善,反而學的好。
  • 書法評論:對學寫草書的一點意見
    對學寫草書的一點意見馮泉目前喜歡學草書的人越來越多。可是有些人忽視草書的法度,隨心所欲地在寫。他們可能有這樣一種想法:任何事物都可以創造,草書也可以改革一下嘛。還有一些人是天天在找草書字帖,在記草字的筆畫,他們可能有這樣的想法:能寫成通篇草字象張旭懷素那樣的狂草,豈不很好嗎?對前一種人的想法,我不太贊同。因為書法的法度是歷史長期形成的,離開這個法度,別人就不可能認識。是不是可以有所創造而改革一下?
  • 郭德綱書法:與林志穎同齡,寫的不怎麼帥氣,跟姜昆比差點意思
    郭德綱書法:與林志穎同齡,寫的不怎麼帥氣,跟姜昆比差點意思郭德綱我們都知道與林志穎是同齡人,長得是很有特點,用過去的話說人不可貌相,對於他來說還是比較合適的。不過,郭德綱的書法卻是不怎麼帥氣,跟姜昆相比差點意思。
  • 田英章說我就願意當歐趙書奴,網友:跟你學什麼能有什麼出路?
    田英章說我就願意當歐趙書奴,網友:跟你學能有什麼出路?田英章說我十分願意當歐趙書奴。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田英章3歲開始寫歐,一直寫到現在,寫了66年。這個歐趙書奴名副其實。很多人一直納悶,66年寫一種字體,有什麼意思?田英章說,他十分喜歡歐體,就是想一直寫,看看一直寫到底能寫成個什麼樣子。網友說,田英章願意當書奴,寫了一輩子歐,也得到了學歐的實惠,我們跟著田英章學,能有什麼出路?
  • 啟功:寫好書法,要「三心二意」,王羲之就是這麼幹的
    學習書法不簡單,個人天賦暫且不談,正確的方法,平日的努力以及常年的堅持,這些都是學好的前提,同時也是關鍵。啟功先生談到書法學習的時候,在《啟功給你講書法》中曾說道:寫好書法,要「三心二意」,王羲之就是這麼幹的。三言兩語,言簡意賅,道出了書法學習的關鍵。
  • 寫好硬筆書法不難:多看、會選、多練、交流
    老實說,小編以前也是寫的一手爛字,雖然經過這幾年不間斷的練習,稍微有點進步,但是感覺和論壇貼吧的一些大神還是有差距,現在只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其次是筆的選擇,個人建議選擇鋼筆,雖然中性筆現在用的多,但是不容易出筆鋒,對於初學者來說不適合,等有一定的基礎後,中性筆是不錯的選擇,畢竟使用起來更加方便。鋼筆可以買國產英雄系列的,買的時候可以加入墨水試一下鋼筆的質量,以不掛紙、不分叉、出水流暢為主,不要買藝術籤名筆,一般買一般粗的就好,太細太粗都不利於初學者練習。
  • 普通80後女數學老師,熱愛書法十幾年,寫的一手漂亮楷書
    陳曉慧,女,1980年6月,出生於海安,不僅是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還是一位嶄露頭角的女書法家。陳曉慧立足三尺講臺已經18年了,是學校數學老師、六(8)班班主任,兼任學校書法社團指導老師。她講的數學課學生喜歡,學生們更愛上陳老師的書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