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寶寶大腦發展三大「窗口期」,打好認知基礎,提前養成小習慣

2020-12-17 凌晨媽媽育兒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誰誰誰家的孩子很聰明,比同齡人明顯要智商或者情商高很多。比如,有三四歲的寶寶看到英文單詞不敢張嘴;而有的娃卻能在兩歲的時候就說出很多的單詞;有的孩子能在三歲左右就能觀察到周圍人的情緒,並且給予一定的安慰;而有的娃卻只顧自己的感受,不關心別人發生了什麼。

不禁會讓人思考,導致這些差異的出現,是基因問題還是生長環境的影響?當你看到有的娃很懂事,心裡一定會想,媽媽在家教育的好!但是你可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回覆:我們並沒有特意教過孩子這些,可能是他自己學的吧!是不是疑問又來了:為啥人家娃就能自己學會,自己家孩子還是處於懵懂狀態呢?

孩子們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差異,除了基因和生長環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能力的發展,是源於大腦的發育。

寶寶的大腦如何發展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總結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指出,早期童年非常重要,因為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年,每秒鐘大腦會產生700個神經元連接。

在所有的靈長類動物中,人類擁有最長的童年時間。是因為我們需要在童年的時候,需要積累各類的經驗,以應對日後成長過程中的複雜生活局面。那麼,在孩童時期,正式大腦高速發展的階段。

從出生開始,寶寶的大腦就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如上圖所示,黃色部分代表寶寶大腦的快速發展期,也就是從出生到兩歲左右。藍色部分代表大腦發育平緩的階段,從2歲到6歲之間。

三大核心能力發展「窗口期」

寶寶的大腦發育主要分三類:感官、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而根據寶寶的生長階段不同,這三類能力發展的高峰期也不同。我們主要來看下各項能力飛速發展的年齡段是什麼。

感官發展:0-6個月是感官發展的高峰期感官指的是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因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5個月的時候,聽覺就已經發育完全,因此出生後的0-6個月,是聽覺感官發展的敏感期。

寶寶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通過聆聽來熟悉外界環境,學習語言等。到兩周左右的時候,如果寶寶哭鬧,只要聽到熟悉的語言就會停止。

寶寶是通過語言來了解世界的,為了讓孩子更好更快的認識到外界,當我們給娃做清潔工作,或者陪孩子玩耍時,要多和寶寶聊天。比如:

「我們要換尿不溼啦」

「來洗臉咯」

「來,手手抓住玩具」

「……」等類似的溝通性話語。

不要認為寶寶還小,說話也只是「咿咿呀呀」,就不和他溝通,要知道,這個時候,正是寶寶學習的好時機。

語言發展:6-12個月語言發展高峰期寶寶從6個月開始,就開始創造發音,「咿咿呀呀」的說個不停。7、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了解特定的音節。最早的發音就是baba,這也是很多寶媽說,我娃先學會的是叫「爸爸」。也許孩子並不是真的叫「爸爸」,而只是在練習發音。

9個月開始,語言能力就有了很明顯的提高。寶寶能開始聽懂家長給的一些指令,並且能在某些時候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直到12個月的時候,孩子的表達能力就更清晰了。

認知發展:1歲-3歲認知發展高峰期認知能力包含的範圍很大,比如知覺、記憶、思維和想像等的能力都在這個框架內。在這個階段,就會開始經歷寶媽們聞之色變的「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寶寶之所以開始變得「可怕和恐怖」,是因為孩子語言能力也進一步加強,想像力也在發展。

當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並且正在處於認知能力大爆發階段,我們通常會不明白孩子在說什麼,為什麼他會突然開始哭鬧等在家長看起來莫名其妙的行為。而恰恰是這種無釐頭的行為,其實就是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的高峰期。

因此,在寶寶大腦神經發育的階段中,最先進行聯結的是感知能力,然後是語言能力,最後才是認知能力。

這些習慣促進寶寶大腦發展

主流研究認為:基因和環境是影響兒童大腦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在上部分談到的是寶寶腦神經發育的走向,但寶媽們需要清楚,這個只是在兒童時期感官、語言及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這些能力能否更好的發展,眾所周知的基因會有一定的作用,但還有的一點就是後期的生活環境。

首先,要有固定的親子互動。

隨著科學育兒理念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給孩子上早教班。也有老一輩的人會出來阻攔:這麼小的孩子就上學,以後上學的日子可多了。但是當我們知道孩子的神經元從出生開始,每秒都會產生700個的時候,你還會認為早教沒有用嗎?

當然,早教並不是一定要去機構,現在也開始提倡可以在家進行早教育兒。這就需要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每天需要有固定的時間來和寶寶一起做親子互動。這些互動可以包括:一起學英文兒歌,給娃講繪本,陪孩子堆積木,或者帶娃去家附近的公園玩玩。也可以只是和寶寶聊聊天,講講自己的一天,問問孩子有沒有有趣的事情想要和家人分享等。

其次,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寶寶的日常飲食也會影響他的大腦發育,食物中富含的各類營養物質,有很多是對大腦有益的。

比如牛奶中含有的鈣質是大腦代謝重要的物質;雞蛋黃中的卵磷脂分解後產生的乙酚膽鹼與人的記憶力有密切的關係;魚類富含的蛋白質,對大腦有促進作用。除此以外,還有菠菜、菠蘿、花生等食物中,都含有有益成分。

最後,養成運動習慣。

據調查顯示,運動能力和智力水平有很大的關係,增加孩子的運動量可以增強娃的專注力和記憶力。這是因為運動會影響大腦結構,從而幫助孩子增長智力。

因此,運動可以讓孩子越來越聰明。家長沒事兒就帶著孩子撒丫在大自然中奔跑或者做一些體育運動吧!

凌晨媽媽來叨叨:

孩子的生長階段是有跡可循的,抓住寶寶的各項能力發展的爆發期,幫助娃進行大腦的有效的調動,使其大腦神經元進行更多更好的聯結,贏在起跑線!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好脾氣媽媽,是娃的幸運,壞脾氣媽媽,卻正在將孩子推向深淵

致母親節:為母有風險,入行需謹慎,當媽前,這些事情想清楚

所謂「童言無忌」,你聽孩子說過哪些話,讓人哭笑不得?

相關焦點

  • 寶寶很困卻抗拒哄睡?了解兒童睡眠時間表,讓寶寶養成睡眠好習慣
    在一定程度上,寶寶在嬰兒時期的大腦神經運轉有限,所以在哄睡窗口期內需要大人的及時哄睡,一旦過了這個窗口期,寶寶就會越來越精神,從而更難入睡。如果大人錯過了寶寶的這個窗口期,會讓寶寶過度疲憊睏乏,從而出現鬧情緒、性情不定的現象。2.
  • 兩年1800個嬰兒的跟蹤測試,錯過了孩子的認知發展窗口期很可怕
    寶寶的認知發展是伴隨著大運動、精細運動發展同步進行的,寶爸寶媽們可以儘可能的創設一些互動遊戲對寶寶進行訓練,這樣既能豐富寶寶的日常活動,形成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又能很好的刺激寶寶身體和認知發展。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REAP,早在17年,這個組織就發布過一項關於農村嬰兒認知水平跟蹤測試的研究報告,因為最近在寫認知訓練文章,所以又翻出來看。
  • 兒童認知的發展,感知覺是基礎,沒有感知的認知是有缺陷的
    認知的發展起源於感知覺。感知覺為認知能力提供了基礎,沒有感知覺,認知活動是有缺陷的,是不完善的。我們熟知的美國著名的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她的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風靡全球。海倫凱勒是在出生十九個月後因疾病失明的,從此,她缺乏了視覺刺激。
  • 寶寶睡眠習慣形成「窗口期」,做對這三件事兒,天天都睡整覺
    但是作為家長卻依然陷在前幾個月的定勢思維中,認為寶寶睡眠很隨機,而錯過了培養他們睡整覺的「窗口期」。這次我們就來聊聊,三月齡的寶寶該如何建立睡眠習慣吧。睡眠習慣窗口期這個階段的嬰兒認知飛速發展,甚至開始觀察周圍的環境,因此有一個睡眠程序,就相當於用行為告訴他:要睡覺了寶貝!哄二寶睡覺時,我一般會從盥洗就開始說:「我們要睡覺了。」然後哼唱《Sleepy Bear》的兒歌,最後抱著他在臥室搖晃兩圈。
  • 抓住寶寶3個月睡眠「窗口期」,睡整覺更容易,哄睡攻略一學就會
    新生兒由於大腦褪黑色素分泌不足,還不具備區分晝夜的能力,睡眠全看成長發育的需求。寶寶出生後3-4個月,隨著大腦發育的不斷完善,褪黑色素分泌開始明顯增加,寶寶也開始具備區分晝夜的能力。寶媽想讓寶寶晚上可以睡整覺,一定要抓住這個睡眠「窗口期」,注意引導,讓寶寶養成良好的生物鐘,等到寶寶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睡眠模式了。寶寶夜間睡眠的不斷加長,寶寶晚上睡整覺還會遠嗎?
  • 寶寶出生「頭三年」,父母要幫孩子養成這3種習慣,將來會很省心
    文 | 小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大部分家長對3歲前的寶寶的要求可能也就是「吃好玩好」、不生病、不胡鬧,可實際上,寶寶出生頭三年是大腦發育最快的一段時間,也是基礎習慣的養成期。
  • 良好學習習慣養成記
    是堅定意志的基礎。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推動以後的學習歷程,從小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打好學習基礎,對以後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怎樣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做事不拖拉,有計劃有目標這總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需要從小就培養習慣。
  • 5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不僅記憶力會更好,大腦也更聰明
    5歲前孩子記憶力發展的特點最近璐璐媽經常看到一些家長總拿孩子還小為藉口,逃避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正是因為孩子小,思維並沒有固化,所以學習、記憶東西的速度會更快。孩子的記憶力一般在2歲半之後就已經開始發育了,這時的寶寶已經能夠認出身邊的人和事,還能夠講一些簡單的詞語進行組合。
  • 寶寶3歲之前,家長要「狠心」幫娃養成這三個習慣,將來會很省心
    俗話說「一眠大一寸」,這句話用來形容3歲前的寶寶最合適不過。除了身體發育十分明顯之外,寶寶的大腦發育也在飛速進行中。雖然人的智力有70%是靠遺傳,但大腦發育的結果卻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行為習慣、社交認知、情緒發展等方面都在快速發展。蒙特梭利的研究理論顯示: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性格養成,在3歲的時候已經完成了60%,在6-9歲的時候就完成了80%。
  • 小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三大好處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階段中,孩子們除了正常的文化課以外,一般還會讀特長班。其實,在我看來小學生最應該培養的是閱讀習慣。說到閱讀的好處,在大眾的眼裡,無外乎就是培養學習力、增加知識面、提升寫作能力等等,其實這只是閱讀的一部分益處,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其他的一些好處。多閱讀可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當孩子在閱讀的時候,大腦始終處於無形的運轉當中,當在書中遇到問題時,會主動的思考。
  • 孩子理解能力差,和智商無關,是小時候沒打好基礎
    而父母們如果真的想要培養和發展孩子的這種理解能力,應該先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理解能力發展慢的原因:1.年紀小時父母沒有打好基礎孩子的很多能力是存在著發展關鍵期的,如果父母們沒有掌握好孩子的這種關鍵期
  • 寶寶的四大「壞」習慣,真的要改正嗎?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寶寶通過吮、舔、咬等方式對周圍事物形狀、顏色來進行認知。 此時,父母若是強硬地阻止寶寶吃手,會給寶寶心理上造成陰影,寶寶長大之後容易焦慮、發脾氣,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 怎麼為孩子打造聰明大腦?7歲前大腦不同的發展主題,父母要知道
    寶寶出生後馬上發展的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五官,在養育的過程中,媽媽多些創造這樣的親密時刻,可以舒緩寶寶的壓力,讓其獲得安心感。這樣不但對大腦發育大有裨益,而且日後進入幼兒園也更容易融入集體生活。雖然整天對著一個小嬰兒嘮叨有些傻氣,但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黃金」,是大腦的養分,在促進著腦內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 寶寶上早教課有必要嗎?寶寶多大開始早教是最好的黃金時期
    三歲以前的寶寶,大腦發育非常快,可塑性非常強,寶寶上早教能多接觸多學習,且早教班一般都是根據寶寶發育特點來及時抓住時機,讓寶寶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全面協調發展,加快智力的開發。 為上幼兒園打基礎 寶寶上早教能提前學習,適應有老師、同伴的集體生活,不害怕陌生人陌生環境,能很快融入到幼兒園環境中去。
  • 2019「瑞士創新周」發布腦磷脂對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作用
    據悉,在本屆「瑞士創新周」上,惠氏鉑臻家族全新亮相,帶來瑞士腦認知實驗室的領先研究成果,並獲得「瑞士智造典範」官方認可。  營養和健康作為一門迅速發展的科學,創新研究對於該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位於瑞士洛桑的腦認知實驗室,是瑞士頂級的專注於大腦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專注於大腦發育研究10餘年,與20多家全球知名學術機構合作,目前已經申請了40項相關專利。
  • 不要錯過新生兒寶寶的習慣養成黃金期
    老人們除了喜歡給寶貝孫子買各種衣服玩具外,更是喜歡抱著寶寶玩耍,特別是寶寶睜著眼睛在到處看的時候,估摸著爺爺奶奶們會覺得孩子太孤單寂寞了,就喜歡抱著孩子到處轉悠看看。其實,新生兒正是養習慣的時候,後期好不好帶,在新生兒的頭幾天習慣養成至關重要,特別是有些陋習,一旦開了頭,後面糾正就很難了。
  • 競思教育丨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差,2個方法幫助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研究還發現,「母細胞」水平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神經可塑性(大腦改變或「再連結」能力)也是下降的。因此,在兒童時期,在孩子大腦發育和神經元連結的黃金時期,我們更是要幫助要他們養成積極正面的神經慣性,養成專注高效的用腦習慣!
  • 睡眠日|如何給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因此我們藉此呼籲「關愛寶寶健康,從睡眠開始:規律作息,健康睡眠,需從嬰兒期開始。」那麼,怎樣建立規律的作息,給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呢?這樣即保證了母親和寶寶的親密聯繫,讓母乳餵養、安撫和觀察寶寶都很方便,同時避免各種可能發生的母嬰同床的危險。睡姿: 0~6個月的時候建議仰臥睡,其他姿勢可能會堵住寶寶的呼吸,造成安全隱患。等到寶寶的動作能力發展好了,能自主翻身的時候,這時候怎麼睡都無所謂,寶寶會找到自己喜歡的睡眠姿勢。
  • 大腦360廣西總代理-「三好教育」開展認知能力師資培訓
    為促進兒童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創造、情緒、反應、空間以及解決問題等基礎認知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探索基礎教育幼兒園階段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和方法,「三好教育」2020年9月17在廣西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華藝幼兒園舉行兒童基礎認知能力訓練師資培訓。
  • 家有0-3歲寶寶,這3個習慣你得「逼」他養成
    不少媽媽都急著向娟娟請教育兒秘籍,娟娟告訴媽媽們,「我格外在意孩子的3歲之前的教育,不是說3歲看老嘛……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你一定得讓她養成以下3種習慣」。 其實不少媽媽都知道「3歲看老這句話」,但是在現實的教育當中卻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孩子,就這樣迷糊著,孩子過了人生的關鍵期。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為什麼0-3歲對人的一生影響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