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副教授張裕卿被學生實名舉報學術造假。該學生還是這位教授自己帶的研究生。
這位同學的舉報信和其他人不同,分了整整7個章節,從簡介到最後的結論,一共123頁的內容,還附上了參考文獻。
這封舉報信,完全就是一篇論文,能把舉報信寫成論文,且嚴謹地附上了參考文獻,可見這位同學的認真程度,不愧為科研人才。
據了解,這位同學是2016年主動退學的,為了不影響認識的同學畢業,拖了4年才發出這封舉報信,從這也可以看出這位同學是性情中人。
來看一下張裕卿教授的簡歷,張教授的本科,碩士和博士都是在天津大學攻讀,先後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0年,張教授博士畢業後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生物化工專業做博士後研究。
2007年,受中國教育部CSC資助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工學院AIBN做高級訪問學者研究。
張教授碩士畢業後就在天津大學擔任教職,逐步被提升為副教授,碩導。並在擔任訪問學者之後回國在天津港保稅區規劃建設局任副局長。
從履歷上看,相當正常,沒有任何的問題。博士畢業從事科研,發表了多篇論文,且有著20多項的專利。
然而,這位同學的舉報卻讓人大吃一驚。舉報人指出,這位張教授已經不是涉及一點點學術不端了,而是明目張胆的造假。
同學想做實驗,張教授不給機會,所有的實驗記錄和數據全靠造假。其所有的實驗,發表的論文幾乎全部是造假得來的,且還多次幫助其女兒發表論文。當然論文的數據同樣是造假的。
這位教授自己靠造假混得順風順水,騙取金錢和權力。更可怕的是他帶出來的學生也全是假貨,所有的論文實驗數據也全部靠編,靠造假來完成。
這就非常要命了,這等同於在高校成立了一個造假公司,老闆帶頭造假,培訓出來的員工出去開公司後繼續造假,這顯然危害無窮。
天津大學收到實名舉報後,成立了專門調查組,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
張裕卿教授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
一些思考:
科研本來就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更是一種接力的過程,也是後人在前人開拓的路上繼續開拓的過程。
而學術造假,使得這種接力成為了空中樓閣。任何借鑑造假成果或者在這個數據上的進一步的研發全部都是無用功,更會將科研帶入誤區。
學術造假,危害非常大。少部分人通過學術造假謀取利益,從小處說,這種行為不但浪費了大量的科研資源和人才,更是容易將科研引入一個死胡同。
這個行為放大來看,甚至會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學術界反而最不能容忍學術造假。
然而在高校,這種情況很難監管,尤其是學生。導師對於學生來說,有絕對的權威,只要學生想畢業,幾乎不可能得罪老師。
得罪導師的學生,沒有一個有好結果。唯一的一個例外可能就是張益唐了,他證明導師錯誤後,雖然同樣遭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但多年後,他再次證明了自己。
多年來,這位張教授帶出了不少假碩士,這些人沒有一個不知道導師造假,自己的實驗數據,論文是怎麼來的,沒有誰比他們自己更清楚,但為了畢業,他們沒有出聲。
這位舉報的同學也是先退學,等同學畢業後才舉報導師的學術造假行為。如果他要在導師手裡畢業,想必就沒有這封舉報信了。
學術造假之所以泛濫,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造假風險太低了。造假成功,將獲得巨大利益,即使失敗了,最嚴重的懲罰不過是解聘而已。
當年的「漢芯一號」事件,如此大的造假行為,騙取了國家大量的科研經費,其後果極其嚴重,造假者陳進也不過是解聘了事。
因此,要杜絕學術造假行為,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加強監管,規範審核制度,更重要的是立法,嚴厲打擊學術造假行為。
只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淨化學術環境,才能使得科研向良性發展,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發展,才能為我國早日成為科技大國,科技強國打下紮實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