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前幾天一個朋友向我諮詢她的心理問題,她說她覺得自己一定是心理不正常,她家孩子今年一歲多,從出生以後她就特別特別愛孩子,恨不得把星星摘下來給孩子,可是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經常覺得孩子很煩,甚至孩子在她面前摔跤了哇哇大哭,她的第一反應不是「孩子摔哪了,摔疼了沒有」,而是「怎麼這麼煩,走個路都摔跤」。媽媽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愛正在慢慢消退。
與此同時,她感覺自己整天沒有精神,記憶力在直線下降,身體也越來越差,晚上睡眠質量不好,一早上起床就很疲倦......
其實,我遇到這個媽媽的情況,並不是「心理變態」,也不是心理有問題,而是生病了,什麼病呢?這個病叫「慢性疲勞綜合症」,是媽媽們常見的一種綜合症。
什麼是「慢性疲勞綜合症」?
慢性疲勞綜合症被稱為醫學上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它的不好攻克主要在於沒有其他不適,只是持續、不明原因地疲憊,怎麼休息都不管用。
除了疲倦,還伴隨著以下症狀:
記憶力下降、時常感覺肌肉酸痛、關節痛、頭暈或者頭痛、頻繁嗓子疼,以為自己感冒了、淋巴腫大、抑鬱。
還有些人附加這些症狀:
感覺生活毫無方向感、容易過敏、盜汗、易怒,情緒大起大落。
為什麼媽媽們容易患上「慢性疲勞綜合症」?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媽媽這樣抱怨:我感覺我就是喪偶式育兒,不光如此,我還養了兩個「兒子」,小的是我兒子,大的是我老公。
之前我一個朋友還因為婆婆的一句話炸毛過,原因是她既要照顧孩子又要上班,就沒有時間收拾屋子,結果被婆婆埋怨,說了一句「哪個女人不是這樣過來的,就你當媽辛苦」,這一句話瞬間點燃了朋友的情緒,讓她忍不住跟婆婆吵了幾句。
媽媽真的是一份很不好做的工作,全年無休,還沒有工資,還沒有人體諒,很多人都如上面說的婆婆的想法一樣,都覺得世世代代的女人都是這樣過來的,照顧孩子、做家務、照顧老公、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間的關係,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值得表揚也不值得埋怨。
可是,媽媽也是個普通人,沒有人發工資無所謂,但至少有人要在情感上給予理解和支持,讓媽媽們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得到應有的感謝和尊重。
正是因為長久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感激,也沒有人去幫媽媽排解內心不斷積蓄的負能量,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慢性疲勞綜合症。
「慢性疲勞綜合症」常常會經歷三個階段
每個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症的媽媽通常都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能量耗盡、身體疲憊這個時候的媽媽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務和工作,時常覺得生活暗淡無光,一眼看不到頭的忙碌,在家就是重複無數次地陪孩子、照顧孩子、洗衣做飯等等,如果此時的媽媽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很有可能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二階段:情感疏離,人格解體當一個人極度疲憊的時候,就開始變得冷淡,失去愛人的能力,每天像個機器一樣重複著機械性的工作,但是不願意與人交流,也漸漸地體會不到跟孩子之間的感情。
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就會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易怒、情緒失控、導致家庭不和這個階段媽媽的情緒會反覆無常,開始慢慢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點小事有可能就會引爆情緒,對家人和孩子都時有不滿,也開始懷疑自己,對自己越來越失望。
如果此時家人沒意識到她生病了,那麼很有可能會指責她,這讓她自己越來越自責。
如何應對「慢性疲勞綜合症」?
如果你不想患上了「慢性疲勞綜合症」該怎麼做呢?那麼你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降低對自己和他人的期許很多媽媽初為人母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完美母親,一力承擔起一切能承擔的東西,這就促使媽媽對自己有較高的預期。可是,媽媽忘記了,自己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很多事情也是在摸索著前行,誰都不是天生會做事,也是在邊試錯、邊整改中變得完美,如果媽媽對自己和他人有過高的期許,那麼就很容易由於達不到預期而變得焦慮,這時候就很容易患上「慢性疲勞綜合症」。
2、給自己合理安排時間制定一個計劃表,每天列出自己必須要做的事和可做可不做的事,並且列出具體的時間,還要列出哪些事是可以讓你開心的事。
這樣就可以力求每天先把必做的事做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作為彈性時間存在,如果你覺得累了就暫時放一放,這時可以去做一些讓你開心的事,等到恢復精力時再做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
3、懂得適當放手媽媽要懂得「放權」,不要覺得事事親躬才是最好的,也不要覺得老公帶不好孩子,要知道孩子也是老公親生的,雖然爸爸帶孩子可能帶不到媽媽這麼精細,但保證孩子安全絕對是不成任何問題的。
如果你覺得你患上了慢性疲勞綜合症,那麼你就給自己放個假,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一個人躲幾天放鬆一下身心,把孩子、老公、家務事都丟開不管,調整好自己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擺脫這種綜合症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