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麼?美在何方?
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也用一切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
美是什麼?這是一個古老又新鮮的話題,這也是一個似乎誰都可回答,又難以準確、科學回答的千古之謎。早在公元前的古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時代,人類的先哲們就開始討論:美是什麼?但各有各的說法。
西方哲學家大多從對具體事物的感受出發、如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辯論中,想從少女的漂亮、母馬和湯罐的實用、金色的悅目中尋找答案,結果只在現象和外圍打轉,沒有揭示「美本身」的實質,因而古八嘆息道:「美是的難」(柏拉圖語)。
東方哲學家、思想家大多是從倫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美,如孔子曰:「盡善盡類」、荀子曰:「崇其美、揚其善」、孟子曰:「充實之謂美」,也只是從社會功利的側面揭示出部分真諦。
我們從事的事業是藝術,藝術的核心任務是給人類奉獻美、創造審美價值。因此不能不研究美的本質是什麼?美究竟在哪裡?不從根本上弄懂這個問題,我們就無法真正掌握藝術規律,發現和創造審美價值,無法擺脫只憑個人直覺的盲目性和只講「文以載道」、忽視審美愉悅的片面性。
關於美的本質
20世紀初,大文豪託爾斯泰曾在《藝術論》中感嘆道:「多少博學的思想家寫了堆積如山的討論美的書,『美是什麼』這一問題卻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學著作中都有一種新的說法。」
他作為藝術家發出上述議論,一方面反映出他對五花八門脫離創作實踐的空頭理論的不滿,同時,說明關於美的本質確實是美學研究中的重大難題之一。我們不是專業美學家,儘管沒有必要從古至今系統研究人類對美認識的思想歷程和深入探討每個歷史時期各種學派如何展開爭論的。但從攝影創作實際需要出發,我們也應該從宏觀上了解,各家代表人物對美有哪些基本看法,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分析其優劣得失,從理論上找到自己的美學追求。
哲學是世界上一切學科的思想基礎,美學的分歧根源於哲學起點不同。哲學主要有三種觀點:
(1)機械唯物論,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存在決定意識;
(2)主觀唯心論,精神是第一性的、意志、理念決定存在;
(3)辯證唯物論,客觀決定主觀,同時主觀意識又有推動客觀前進的能動作用。美學學家由於站在上述三種不同哲學立場上,也就有了對美的本質不同的爭論:
(一)客觀存在論認為:美只是一種不依附於人的意志和情感的自在物,存在於客觀世界。它是某種物體的自然屬性,能使人產生美感。
這派關學家認為:從物體的感性特徵、自然形式、結構和性能中,可以找到的美的本質和規律。如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美是現實事物本身的客觀關係」,與他同代的英國畫家荷加斯曾總結出美的六條原則,「適宜、變化、一致、單純、錯雜和量恰當地組合起來,就能產生美」。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是這學派的開山鼻祖,他把美說成物體安排和結構間題,凡大小得體,比例適當,體現出「秩序、勻稱、明確」的形式就是美。在這種觀念指導下,某些藝術家就從外部形式上摸索、發現美,認為美有一定模式、科學比例,如所謂S形、三角形構圖、有序圖案構成、黃金分割率(0.618)等。
應當承認,客觀存在論對美的本質研究有一定相對的合理性,他們不僅把握美的局部特徵,並堅持了從自然、社會存在出發的唯物主義基本原則,有利於藝術家關注生活、投身於現實。但這種主張帶有明顯的形上學和機械教條化的弊病。例如,世界上所有藝術作品都以黃金分割率來望造美人形象,那麼必然扼殺人物的個性持徵。
又如、同樣是太陽,為什麼在古代神話《后羿射日》中被描繪成煎烤生靈的火球,令人生畏,而在今天藝術作品上被讚頌為萬物生長之源,感到神聖又溫暖,是美的事物。再如「綠葉扶紅花」是美的色彩關係,但人們看到鮮花和紙花,儘管也是紅綠相配,心情卻不大一樣,前者感到美,後者感到失落。
類似種種都說明,把美單純看成事物的自然屬性、外部特徵是有相當局限性.它不能全面閘述美的本質,也不能從社會發展、運動地觀察美的演進和發展。
客觀存在論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人的實戰性和社會性,忽視了美中的人的因素,因此它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見物不見人」的美學。
(二)主觀決定論認為:美並不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是人主觀的精神現象。
18世紀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休謨的觀點是最有代表性的,他說:「美並不是事物本身裡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於觀賞者心裡,每一個人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這個人覺得醜,另一個人可能覺得美。……要想尋求實在的美或實在的醜,就像想要確定實在的甜與實在的苦一樣,是一種徒勞無益的探討」。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些觀點說到底,也就是美與客觀物質世界無關,僅是主觀意識、主觀精神的產物。這一種觀點發展到19世紀末、20世紀走得就更遠了,近代西方美學家、心理學家(如叔本華、克羅齊、弗洛伊德和尼採等)把人的理性意識、邏輯思維都拋棄,認為「美即直覺」,主要來源於人理性意識暫時休歇之際和失控狀態,即產生於無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的精神世界中。
主觀決定論對美的研究也有部分合理性,它糾正了機械唯物論忽視人在認識和創造美的本質時主觀能動作用。中國有句古諺:「情人眼裡出西施」,說明人的感情和品位在審美過程中不可能不發生主觀影響。但是,主觀決定論把美完全歸結於精神世界的產物,純粹是主觀意志,甚至是非理性的表現、也是片面和荒唐的。
首先,把美取決於人的主觀精神、那麼各人都可不顧客觀實際存在,都按各自直黨來判斷美醜、美就失去相對統一的標準和共識。用這種觀念來創造藝術或尋覓美、就可能顛倒是非,排斥理性,混淆美醜。
其二,主觀決定論認為:美與客觀存在完全無關,這對藝術創作有極大的危害性。他們有的說:「藝術是從自然結束的地方開始」,有的說「藝術是白日夢」和「宣洩性壓抑」,說白了也就是主張藝術的源泉不在客觀世界和現實生活,而在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如按這種觀念發展藝術,藝術就會脫離生活,排斥揭示客觀世界的真諦,因而也就會削弱,甚至取消藝術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
我們並不否認藝術創作允許藝術家進行主觀加工和表現自我、甚至還可以超越現實發揮想像,但這一切都是在反映客觀現實的前提下進行的,其目的是為了更深刻、更生動地揭示客觀世界的真諦和規律。
(三)辨證唯物論認為:美是主客觀的辯證統一,它產生和存在於人的實踐中。美既不是純自然的客觀存在,又不是純心靈的直覺;它是心與物之間的實踐關係,是人在實踐中對自己改造世界力量的確證。
我國議字「美」的來源,也能說明美與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不可分割。中國漢字原先是象形圖案,美字最早的圖形是人的頭上頂著一個羊首,據說,這是部落先民狩獵歸回後,對捕獵能手的一種嘉獎。捕獵能手身上體現了當時徵服自然的先進生產力,因而頭頂羊首就成了最美的象徵。無獨有偶,在沿海原始部落中,先民最早的裝飾品是鯊魚牙串成的項鍊。鯊魚是兇暴的動物,誰能徵服它,說明誰有力量、智慧和膽略。
因而,能取得鯊魚牙來做項鍊的人,也就是大家崇拜的英雄。鯊魚牙也就成了美的標誌,是肯定、印證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這些上升到理論上來概括,為美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通過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顯示、觀照和肯定自身的創造力。也就是人「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己」。這裡有兩個比較難懂的抽象概念需要我們進一步弄清:
1.什麼是人的本質力量?
2.什麼叫「對象化」?
所謂「人的本質力量」也就是不同於動物屬性的創造力。人同動物的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和變革自身。 蜘蛛的工作跟織工的工作相類似,蜜蜂在自己的蜂房的建築上使一些作建築師的入感到羞愧。但是最糟糕的建築師一開始就跟最優秀的蜜蜂不同,因為建築師在建築蜂房以前,在自己腦子裡就已把它建築起來了。這說明動物的勞動僅僅是本能,而人的勞動則是有意識、有目的社會實踐。人的社會實踐成功,也就驗證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肯定了人自身的價值,這是產生美的客觀前提。
人與動物本質的區別還在於:人不僅創造物質財產,而且還產生精神財富。動物只在直接物質需要的支配下才生產,可是人甚至在擺脫物質需要的時候也生產……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造成東酉,可是人善於依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並且到處善於對對象使用適當的尺度,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