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家長都知道,孩子6月齡後便可以開始添加輔食了。這是因為孩子生長發育需要更多營養,而母乳的營養有限,便開始添加輔食。
之前就看到一位婆婆在吃飯,小孫子眼睛瞪得圓咕溜,撅著小嘴,口水都滴下來了,饞的不行。這時候大人便忍不住,會給孩子嘗那麼一小口,往往就因為這一小口,就會讓孩子引來積食。
成年人吃的飯通常油、鹽、調料都放的重,被稱為「大人飯」。孩子各項器官還未發育完善,這些調味是很難被運化的,即便是一小口都很可能讓孩子積食;而且「大人飯」更難消化,並不適合小孩來吃。
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被稱為「後天之本」,孩子要是從小不注意養護,對孩子以後會有很大影響。家長們都知道孩子吃高營養食物容易積食,但要是孩子脾胃受損,即便是只正常飲食,也極容易積食。所以,吃好這第一口飯很重要。
記得《新生日記》節目中,奧運體操冠軍劉璇因「不給孩子吃鹽」而登上熱搜,被網友成為「鐵血」教育。
「小孩不吃鹽能有味道嘛,這讓小孩怎麼吃飯?」
「婆婆說孩子不吃鹽沒力氣」
......
根據數據顯示,母乳或奶粉中的鹽量已經完全滿足了孩子們身體所需,要是再另給孩子吃鹽,無疑是在損害孩子脾胃,增加其他器官的負擔。
除了食鹽,三歲以內的孩子還儘量別吃以下幾種輔食:
1、粗糧
孩子較小,脾胃功能差,難以運化粗糧。尤其是玉米、花生等大顆粒粗糧,易讓孩子積食。相反,年齡大點的的孩子適量吃些粗糧還會促進腸胃蠕動,減少積食情況。
2、肉湯
肉湯、骨湯中,含量最多的就屬水和油脂了,白花花的湯並不是「營養」,而是脂肪和嘌呤!孩子吃多會影響脾胃運化,進而出現脾虛。
3、米湯
孩子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吃米湯是完全可以的,易消化。但月齡大些後,由於米湯中營養成分單一,並不利於孩子身體發育。
4、海鮮肉泥
首先,由於脾胃未發育完善,吃海鮮很容易讓孩子形成過敏體質;其次,海鮮屬寒性,寒性食物的攝入對脾胃影響也很大。
5、果蔬汁
孩子要補充維生素,自然少不了水果蔬菜,但咀嚼能力又有限,家長們就愛給孩子榨汁喝。果蔬經過壓榨,纖維就被破壞,留下的大部分都是糖分。會影響孩子食慾、影響牙齒發育。
孩子積食到底要怎麼辦?(適合6月齡以上的孩子)
在孩子剛添加輔食時,積食也最容易發生,但調理不好就容易埋下併發症的苗頭,建議家長們一發現孩子異常,就馬上食療調理。
1、先食療
中醫對於積食、脾虛的食療,常見太子參顧脾方、柳果刺鋅類消食方。此類方劑從古代《育兒秘訣》便開始普遍應用,後來經過不斷改良,變成柳果刺鋅等,也更適合現在孩子的體質。
若孩子出現出現嚴重積食,建議家長們根據醫囑先藥療或抗生素,等積食情況好些再進行食療。
此類食療多由柳果、雞內金、猴頭菇、茯苓、金銀花、麥芽、山楂等幾十位食藥材配比。現代中醫正是將其配比更加專業化,所以功效上更為全面。有側重於消化肉積的山楂、側重消化主食積的麥芽、綜合消積食健脾胃的柳果和雞內金、金銀花則消積熱。
積食往往帶來諸多併發症,免疫力差、不愛吃飯的就選添加葡萄糖酸鋅的柳果刺鋅;吸收差、不長肉的就選添加低聚半乳糖的。
等孩子消化情況較好、不積食情況下,家長就可以用太子參來給孩子養脾了。常見太子參、麥冬、百合等相互組合。
2、小兒推拿
想必家長們對小兒推拿並不陌生,推拿就是通過刺激孩子經絡、穴位,由此達到消積導滯效果,同食療一樣,對孩子無刺激、無傷害,年齡越小效果越發明顯。小兒推拿其實在家就可以做,像是清板門、清補脾經,都可以經常給孩子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