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你了解多少?

2020-11-08 優路教師課堂

說起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在很多人眼裡仿佛有一些神秘,認為他們一眼就能看透人的內心,看穿別人的過去,甚至可以預測未來......


那麼心理諮詢師真如影視劇中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無所不能,能一眼就能看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否則就是不稱職。通過一兩次的心理諮詢就能解決心理困擾,讓來訪者豁然開朗。



實際上,心理諮詢師也是普通人,只是利用心理學原理,以來訪者提供的問題作基礎才能對其有所幫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心理諮詢師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來揭開心理諮詢師的神秘面紗。


心理諮詢師≠萬能的算命者


諮詢是諮詢師和來訪在專業的空間裡,圍繞困擾來訪者的事件或關係,引發認知、情感體驗和行為探索的一系列過程。


對於心理諮詢效果大眾是普遍存在誤解的,比如對心理諮詢的期望值過高,在訴說完自身的困擾和問題後希望諮詢師當時就給出一個能立馬解決問題的行為規範,或者幫助去解決問題。


例如:會幫助失業的人找到工作,幫助失戀的人重獲愛情,幫助有外遇的人回心轉意,幫助父母尋回離家的孩子等。



實際上心理諮詢師是不會幫來訪者做決定的,如果來訪者是以這樣的心理去做心理諮詢,那這種希望恐怕要落空了。


因為心理諮詢師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個人自我了解,進而發揮個人的潛能,去處理生活中的人際問題,去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不能改變現實,但能改變你的視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心理諮詢當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藥。對人們的現實困境,心理諮詢師其實一籌莫展。


如果一個人失戀了,很痛苦,諮詢師會引導來訪者承認:「失戀當然會痛苦,這很正常也很自然。」


但是,如果這種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諮詢師就會與你一起來分析:「為什麼這個痛苦會被如此放大呢?它對你有什麼更深層的心理意義?為什麼你會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諮詢師在聽,但他卻是在用眼睛聽。


他觀察你的表情、情緒,無意識動作,分析你在如何說故事,故事裡哪些內容是你解釋,哪些是你的賦義。


好的諮詢師總是在激發你對自己的反思,使你從問題中看到自己。


有時候,你受到啟發,改變了一個視角,從「我是一個被動的受害人」變成「我是某一個問題的形成者」,很多東西就會變得不同。


不能或很難立竿見影


曾經有一個心理諮詢師他遇上這樣一位來訪者:整整一小時,她哭訴,他就聽她哭訴,時間到了,她說:「我還沒有說完,能不能延長一會兒?」他說:「下次再來。」


到了下次約定的時間,她失約了,倒是她母親出現在診所裡,問諮詢師:「我女兒都說了些什麼?」諮詢師說:「你可以去問她。」母親說:「她什麼都不肯告訴我,只說,諮詢師光是聽,而且只肯聽一小時,我找個朋友,還可以隨便談它三五個小時。」



如果她只是哭訴,諮詢師就只能當一雙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


他必須等待,等待一個時機,等待一個「入口」,等待她過了最初的宣洩階段,做好領悟的準備,等待她開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長,慢慢地改變。


如果治療關係在起點時就中斷,那就只能是一次失敗的諮詢,來訪者沒有收穫。



心理治療不同於一般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很少看一次就有效的。一般人尋求心理治療時,通常是帶著許多經年累月所形成的心理問題。因此,要有效改善累積多年的問題,便要花較長的時間,接受心理治療。


一般而言,心理治療的時間不宜太短,根據Seligman(1995)年的研究,心理治療的時間與療效是成正比的。


不同與朋友間傾談


心理諮詢中那種親密信任的關係,有時與朋友的感覺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樣。


來訪者的種種感受與看法,會受到諮詢師完全地接納與尊重,你的隱私,絕對受到保密;諮詢結束,關係立刻中斷,沒有任何牽扯——這會為傾訴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假如有一個人告訴諮詢師:「我想自殺」

他不會說:「千萬別」

他可能與你討論:怎樣的自殺方法比較快樂?如果自殺了會解決什麼問題?留下什麼問題?除了自殺還有別的解決辦法嗎?在這種完全被接納的自由討論之後,來訪者可能就領悟了自殺這個行為背後他想要表達的內容,被傾聽和理解之後,大多數想要自殺的來訪者就會放棄自殺的行動了。


諮詢師的工作,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超越了個人的欲望的,因為理解他人,本身是一個非常不自然的事情,諮詢師專注於他人的需要和成長,來訪者出於對諮詢師的信任,願意把他私密的東西和諮詢師分享,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特權,甚至來訪者最親密的人可能都沒有這種特權,所以對於諮詢師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助人的目的不是為了自我實現,但是在助人的過程中,諮詢師卻體驗到了自我實現。這種生命的影響也是雙向的,在諮詢師幫助來訪者的過程中,其實作為諮詢師也可以獲得很多關於人生和人性的感悟,來訪者確實也會改變諮詢師。

相關焦點

  • 心理諮詢師具體是做什麼的?
    說起心理諮詢師,我們常常把他和心理醫生聯想到一起。以至於很多人遇到問題了,不敢去找心理諮詢師,怕被人認為有病。而有些懂一些心理學背景、或者醫學背景的人,又會說心理諮詢師其實就是個雞湯大師,只負責給人打雞血。還有一些了解的更多,甚至預約過心理諮詢的人,會說心理諮詢師,其實是一群幫助他人改善生活的人。
  • 千萬不能和心理諮詢師做朋友
    「我們能成為生活中的朋友嗎?我真希望有你這樣的朋友。做個朋友吧。」很多求助者,都希望能夠和諮詢師做好朋友,就是能夠在諮詢外保持朋友關係,如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交往,有個心理諮詢師做朋友,感覺自己的問題就萬事ok了。所以很想請心理諮詢師吃飯,或者去公園談心,或者送禮物,希望得到一份諮詢關係以外的建立,希望得到一份永久的友誼。
  • 和心理諮詢師做朋友有什麼優缺點?
    「我們能成為生活中的朋友嗎?我真希望有你這樣的朋友。做個朋友吧。」很多來訪者,都希望能夠和心理諮詢師做好朋友,就是能夠在諮詢外保持朋友關係,如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交往。如果和心理諮詢師做朋友,畢竟情緒是有傳染性的,你的痛苦會一直感染著諮詢師,心理諮詢師會失去自己的生活,在你的痛苦黑夜裡和你一起失去方向和道路,使雙方的精神疲憊,對你的問題也會失去耐心,會感覺承受不了精神的負荷,最終失去一個心理諮詢師的作用。
  • 心理諮詢?心理治療?還是心靈雞湯?心理諮詢師能做什麼
    促成,意味著心理諮詢師只能幫助來訪者改變,不能代替來訪者改變改變意味著,心理諮詢必須能讓來訪者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諮詢過後,行為發生劇變,能和父母好好說話了,能跟伴侶認真交流了,也可能是潛移默化的,比如諮詢過後,對於自我有了新的認識。
  • 做心理諮詢會經歷什麼?——淺談心理諮詢師的原則和來訪者的經歷
    有這樣一句話形容心理諮詢和治療這件事:「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聽起來似乎有點玄奧,又似乎有點冷漠:您這病要是該死,那就誰也治不好;我幫得了幫不了你,全看緣分。其實,這句話背後真正的意思,是諮詢師永遠不會追著自己認為有問題的人,去說我要幫助你,你來我這諮詢吧!
  • 心理諮詢室裡的「聊天」,諮詢師都做了什麼?
    而讓來訪者很疑惑的是,好像自己談了很多,諮詢師說得很少,但不知為何就這樣每周來堅持見到心理諮詢師談完後,情緒就會輕鬆下來了。心理諮詢師到底做了些什麼而產生了這樣的結果呢? 1. 傾聽  在心理諮詢工作中,心理諮詢師最為常用的就是傾聽技術。
  • 想做心理諮詢師,來問我
    我想請大家自己提,在學習心理諮詢的路上,你們還有哪些想解決的問題。把問題寫在留言裡就可以。當然了,一節加餐只有幾千字,大的問題我也解決不了(比如:如何從零開始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特別細節的問題可能又不需要我再回答一遍(比如:XX概念是什麼意思)。能不能提出一個剛好我能講幾句,也願意講幾句,又能產生實實在在價值的問題,這就很考驗你的提問水平了。
  • 別和心理諮詢師做朋友
    我們能成為生活中的朋友嗎?我真希望有你這樣的朋友。做個朋友吧。」如果和心理諮詢師做朋友,畢竟情緒是有傳染性的,你的痛苦會一直感染著諮詢師,心理諮詢師會失去自己的生活,會在你的痛苦黑夜裡和你一起失去方向和道路,會使雙方弄的精神疲憊,對你的問題他會失去耐心,會感覺承受不了精神的負荷,最終失去一個心理諮詢師的作用。
  • 諮詢師成長丨我究竟適不適合做心理諮詢師?
    同時,諮詢師也需要在心理諮詢這一領域中獲得個人的自我成長和發展。殊不知你的無所不能造就了孩子什麼都不能,什麼都不會,永遠離不開家,我們的無微不至抹殺了孩子能力的發展,這是愛嗎?,我們依然投過來的是對孩子能主動做事的欣賞眼神,是聽聽他的內心世界和需求,我們做的是陪伴和鼓勵。
  • 為什麼不建議你和你的心理諮詢師做朋友?
    「我們能成為生活中的朋友嗎?我真希望有你這樣的朋友。做個朋友吧。」如果和心理諮詢師做朋友,畢竟情緒是有傳染性的,你的痛苦會一直感染著諮詢師,心理諮詢師會失去自己的生活,在你的痛苦黑夜裡和你一起失去方向和道路,使雙方的精神疲憊,對你的問題也會失去耐心,會感覺承受不了精神的負荷,最終失去一個心理諮詢師的作用。
  • 心理諮詢師如何做自殺評估?
    心理諮詢的工作確實有特殊之處,但是用演繹來填補大家對這項工作的陌生,多少有些危險:如果真的按照故事演繹裡的方法嘗試去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真的有可能好心辦壞事……最近,我們有幸邀請到臨床心理學家畢玉老師和我們一起分享《心理諮詢師如何做自殺評估?》
  • 做心理諮詢到底是什麼感受?能改變困境嗎?
    心理諮詢提供了一個探索及察覺內在情境的環境,也由此,我們得以把握自己的命運。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更細膩的描述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心理諮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不能改變現實,但能改變你的視角生活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心理諮詢當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藥。
  • 心理諮詢師入門是什麼體驗?
    編者按:近年來,心理學逐步走入公眾視野,被大眾所接受及認可,越來越多人也想從事這行,卻不得入門,我們創始人看到了行業的這種現狀,創辦了「心理學矽谷 」,並開設諮詢師入門課程。敞開一扇門,帶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你走近真正的心理機構,體驗心理諮詢到底是什麼樣,並帶你發現與處理成為諮詢師這條路上你的障礙點。今天也邀請了一位諮詢師入門課的學員小含分享她的體驗和收穫。
  • 心理諮詢師培訓,短期學習能得到什麼
    經常有人會問,你們職英教育心理諮詢師培訓能夠學到什麼?我在職英教育能夠學到那些只是技能?關於這樣的問題,首先,我們從心理學的概念說起。心理學它不像其他學科一樣只是將簡單的知識進行疊加,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情感的波動,對生活產生影響,因此我們說心理學是一門具有能量的學科。也正因為它的特殊性,我們才需要跟隨專業的老師到專業的課堂去進行系統的學習,才能為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 為什麼我做心理諮詢師的朋友不能給我做諮詢?
    在學「心理學」的過程中,凡涉及到諮訪關係,老師們則一再強調: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不能給親朋好友以及熟人做心理諮詢!作為諮詢師必須清楚,雙重關係的存在,意味著諮詢師隨時都有可能跨越心理邊界,這是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決不允許的。眾所周知,心理諮詢是一種有償服務,而選擇熟人做諮詢,就是在無形中,把諮詢帶入到社會的人情潛規則中去,這是對心理諮詢行業的褻瀆。
  • 我放棄了考研心理學和做心理諮詢師...
    大二下學期,三月的時候,我確診了重度抑鬱和重度焦慮。 對於這個結果,我並不奇怪。做心理測量自評的時候,我很多指標都是重度,當時有一位朋友陪我去醫院,她看了結果,只是說了一句「你只是不開心而已吧。沒有那麼嚴重啦,你不要想多。」我沉默了。這其中的苦澀,也許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到吧。 醫生叫我告訴輔導員和家長,我選擇信任醫生。
  • 有這5種特質,那證明你非常適合做心理諮詢師
    這可能是每一個相當心理諮詢師的人都想問的問題:我很敏感、也很內向,不知道適合當心理諮詢師嗎?我比較開朗樂觀,也很喜歡幫助別人,能當心理諮詢師嗎?我對心理學非常感興趣,也善於傾聽別人的想法,可以做心理諮詢師嗎?到底什麼樣的人,才適合當心理諮詢師呢?
  • 井邊灣心理:到底什麼情況下該去做心理諮詢
    井邊灣心理:到底什麼情況下該去做心理諮詢井邊灣心理常在後臺看見用戶求助,「我這個情況到了要見心理諮詢師的程度了嗎?」「找心理諮詢師意味著我病得很重了嗎?」有的人,可能從初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感受到一些「不對勁」,在學校和家庭有限的環境中了解非常局限的關於心理諮詢的東西,直到大學成年之後,有了更多的信息途徑去確認去了解,有一天可能才會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找一位心理諮詢師。
  • 你適合做心理諮詢師嗎?| 勝任力測試
    這意味著,諮詢師的成長道路並非一蹴而就的、是高投入的。有很多想要成為諮詢師的人,期望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探索自己,也幫助別人。但是如果一個人缺乏對「成為諮詢師需要滿足哪些特質」的了解,勢必會走很多彎路。那些了解「諮詢師勝任力地圖」的人更容易克服困難,知道自己該朝哪些方向努力,能清晰地把握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最終成為一名真正可以幫助別人也成長自己的優秀的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師考試為何被取消?心理諮詢師和社會工作師有什麼區別?
    心理學培訓和心理諮詢成為富裕階層的保健項目,心理諮詢服務漸漸背離了它的初衷——「助人事業」,心理諮詢服務漸漸背離了它的初衷——「助人事業」說了心理諮詢,我們再談談今天的主題——社會工作師。你知道什麼是社會工作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