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心理學」的過程中,凡涉及到諮訪關係,老師們則一再強調: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不能給親朋好友以及熟人做心理諮詢!因為,在心理學的倫理準則中明確提出,心理諮詢師應當避免與來訪者產生雙重關係或多重關係,應該避免把個人情感捲入到諮詢中或因互動可能對來訪者造成的心理負擔及傷害;雙重關係會影響諮詢師的客觀性、中立性和判斷力。
諮訪關係是一種職業合作的專業關係,與親朋好友關係有著本質上的差別。作為諮詢師必須清楚,雙重關係的存在,意味著諮詢師隨時都有可能跨越心理邊界,這是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決不允許的。
眾所周知,心理諮詢是一種有償服務,而選擇熟人做諮詢,就是在無形中,把諮詢帶入到社會的人情潛規則中去,這是對心理諮詢行業的褻瀆。做過諮詢的諮詢師深知,免費的諮詢沒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缺乏對心理諮詢行業的尊重,心底裡不認為心理諮詢價有所值,所以諮詢沒效果;
二是:選擇熟人做諮詢主要是佔便宜心理在作祟,如果諮詢師默許便是縱容,所以諮詢沒效果;
三是:付費諮詢對諮訪雙方都是約束,諮詢師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要申請督導(付費),來訪者如不積極調整認知並實施改變,將付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付費諮詢起到了一個槓桿作用;
四是:心理諮詢師一個職業,其收入來源就是諮詢費。
那麼,一旦有親朋好友想做心理諮詢並求上門來怎麼辦?必須轉借給其他諮詢師。
如果朋友有事,有困難,幫忙是應該的!但是你幫忙,應該還是朋友角色,而不是諮詢師的角色。因為你是諮詢行業中人,知道誰有水平,可以介紹給朋友自己信任的諮詢師,可以幫助牽線。就像外科醫生,一般不會給自己家人開刀,但可以介紹其它自己可以信任的醫生。如果你要以諮詢師的角色來幫助朋友,道德倫理上沒有問題,經濟上小事,但不管你諮詢水平如何,諮詢效果肯定會打折扣,嚴重的會影響你們之間的感情。之所以會這樣,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要相對中立。這一點作為朋友,你很難作到!對朋友的事情,你應該知道一些,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印象,這種印象會影響你的態度,也就是說你會有點偏心,當然你這種偏心可能是偏向朋友,也可能是反向朋友。而且這種偏心會是無意識的,就像戴有色眼鏡一樣,你自己都不知道。這也是你的局限,限制你站得更高,看到全局,給朋友更多的啟示。其次,諮詢包括求詢都會一套儀式性過程,這個過程是療愈的重要部分。你花了錢花了時間,還要掛號,預約,在一個約定時間,講行諮詢,因為有這個過程,對諮詢的重視程度就很不一樣。太容易會造成不重視。還有就是邊界問題,在求詢前,你和朋友的生活當然有交叉,你們可能是知根知底。你們之間沒有陌生感,而由陌生感而產生的尊重感,對於療效也很重要。還有一句老話,「老婆是別人的好」,也是同樣的道理。有明確的邊界,陌生感也是療愈元素。
保密是諮詢服務的重要保證。當然朋友找你諮詢,對你有信任,這在當時很好。但是如果在將來和朋友的關係有變化,你所知道的就可能會變成一種傷害。對朋友保密是信任,諮詢師保密是責任。在國外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如果沒有求詢者允許,諮詢師瀉密,會有法律後果。這也是療效的重要保證。最後,知道得太多甚至會影響和朋友的關係。給朋友諮詢過程中,你們的關係不是對稱的。朋友把自己的事對你都說了,而你並沒有把自己的事對她說。知道太多也許會影響你們之間的交往,無意識中,她會感到自己是弱勢,這種感覺並不好。在歷史上,有很多很多名人上位後,首先開刀的是自己的熟人,因為他們知道得太多。當然這樣的事現在不會發生。但是對於朋友的事,有時候知道少些關係還密切。能不知道,就是沒有必要知道,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