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諮詢到底是什麼感受?能改變困境嗎?

2020-09-17 淵大交流網


先來回答標題這個問題,心理諮詢並不能改變來訪者遇到的困境,現實層面的問題是無法由諮詢師去解決的。


比如這個來訪者欠了很多債務,我們當然知道把錢還掉他就不覺得困擾了,但諮詢師是不可能也不可以去替他還債。
那麼諮詢如何起效果呢?

榮格曾經說過一句話:

無法察覺的內在情境投射出來,成了命運。
心理諮詢提供了一個探索及察覺內在情境的環境,也由此,我們得以把握自己的命運。
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更細膩的描述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當你對這些有了基本了解,你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你的諮詢師是否專業,


像親友般的支持你只是諮詢關係的一部分,諮詢關係更像一種工作聯盟,
一起看看這當中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吧。


心理諮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不能改變現實,但能改變你的視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心理諮詢當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藥。


對人們的現實困境,心理諮詢其實一籌莫展。


如果你向諮詢師抱怨「他為什麼拋棄我?」「老闆為什麼炒掉我?」「錢為什麼那麼難賺?」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勵你接受。


如果一個人失戀了,很痛苦,諮詢師必須承認:「失戀當然會痛苦,這很正常也很自然。」


但是,如果這種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諮詢師就會與你一起來分析:「為什麼這個痛苦會被如此放大呢?它對你有什麼更深層的心理意義?為什麼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諮詢師在聽,但他卻是在用眼睛聽。



他觀察你的表情、情緒,無意識動作,分析你在如何說故事,故事裡哪些內容是你解釋,哪些是你的賦義。好的諮詢師總是在激發你對自己的反思,使你從你的問題中看到自己。


有時候,你受到啟發,改變了一個視角,從「我是一個被動的受害人」變成「我是某一個問題的形成者」,很多東西就會變得不同。


不能在你生命中扮演一個「父親」或差不多的角色


有一個女子,從小跟父親關係非常密切,什麼事情都希望父親給她意見;長大了嫁了人,這個角色就變成了父親,每當遇到問題,她就想從丈夫那裡得到指導與支持。


終於有一天,她的丈夫離開了她,在痛苦中她開始做起了心理諮詢,很自然的把諮詢師當成了跟她父親和丈夫一樣的角色,希望諮詢師能告訴她應該怎麼做。


如果諮詢師滿足了她的願望,她會對諮詢師充滿感激之情,感到被安慰。



但一個成熟的諮詢師不會滿足她的願望,當她說:「我有一個煩惱,希望諮詢師幫我解決」或「我有一個問題,需要諮詢師的意見」,他可能顯得很可惡,並不會直接的告訴她該怎麼做,反而會問她為什麼問別人的意見對她來說如此重要?甚至更令她不舒服的是,會讓她感覺到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諮詢師很樂於扮演父親或丈夫這樣的角色,來訪者就會繼續依賴這種關係,失去獨立和成長的契機。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蛋殼裡的小雞,被某一種行為方式禁錮了自由,心理諮詢要做的就是幫助小雞打碎這層蛋殼,讓它來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中。



不能 或 很難立竿見影


曾經有一個心理諮詢師他遇上這樣一位來訪者:整整一小時,她哭訴哭訴,他就聽她哭訴哭訴,時間到,她說:「我還沒有說完,能不能延長一會兒?」他說:「下次再來。」


到了下次約定的時間,她失約了,倒是她母親出現在診所裡,問諮詢師:「我女兒都說了些什麼?」諮詢師說:「你可以去問她。」母親說:「她什麼都不肯告訴我,只說,諮詢師光是聽,而且只肯聽一小時,我找個朋友,還可以隨便談它三五個小時。」


如果她只是哭訴,諮詢師就只能當一雙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


他必須等待,等待一個時機,等待一個「入口」,等待她過了最初的宣洩階段,做好領悟的準備,等待她開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長,慢慢地改變。


如果治療關係在起點時就中斷,那就只能是一次失敗的諮詢,來訪者沒有收穫。



心理諮詢不像內科看感冒,一劑下去藥到病除。一個最簡明的短程治療,也需要8~10次,每次50分鐘。


除了時間,還需要經濟上的準備。目前收費不一,諮詢機構大多1小時400-800元左右。


不同於與朋友間的傾談


情緒不好時,我們也會與親密的朋友做一番傾心交談,經常也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諮詢中那種親密信任的關係,有時與朋友的感覺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樣。


你的種種感受與看法,會受到諮詢師完全地接納與尊重,你的隱私,絕對受到保密;諮詢結束,關係立刻中斷,沒有任何牽扯——這會為傾訴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諮詢師的話,經常與朋友的話很不一樣。


假如有一個人告訴諮詢師:「我想自殺。」


他不會說:「千萬別。」


他可能與你討論:怎樣的自殺方法比較快樂?如果自殺了會解決什麼問題?留下什麼問題?除了自殺還有別的解決辦法嗎?在這種完全被接納的自由討論之後,來訪者可能就領悟了自殺這個行為背後他想要表達的內容,被傾聽和理解之後,大多數想要自殺的來訪者就會放棄自殺的行動了。


如果有一個人告訴諮詢師:「我與一個妓女發生了關係,我很害怕感染愛滋病。」



諮詢師不會簡單地說:「趕快去做檢查吧!如果是陰性就沒事,如果是陽性得趕快治。」——那來訪者就被諮詢師推進一個更大的危機裡了。


諮詢師應該預先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並幫來訪者做好相應的心理預備:感染的危險到底有多大?來訪者有沒有足夠的支持系統來度過危機,比如,婚姻是否幸福,有沒有可靠的朋友?他的經濟狀況如何?一旦查出陽性能不能承擔醫藥費?如果是陰性,他是否正處於一種危險的生活方式中……


很可能不會讓你一直感到滿意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有一種誤會,以為就像諮詢師和來訪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實,有些時候,心理諮詢也是很痛的,諮詢師不會永遠讓你感到高興,體驗痛苦在心理諮詢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癥結往往是在那裡。


此外,諮詢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討論與諮詢師的關係。


不少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對諮詢師產生了意見,比如認為諮詢師對他不夠關心、對醫生的某些言行感到憤怒,但卻不敢暴露出來,怕把諮詢師得罪了。


這樣一來,互動受到阻礙,治療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實,這些感覺非常重要,要隨時讓諮詢師知道,以此來調整你們的關係。


一個諮詢師,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來訪者


每個諮詢師都有他最適合的來訪者,一位諮詢師就曾說:「我最適合那些與我有相同心理問題的來訪者。」就像兩個物體,震動頻率越接近,就越容易產生共鳴。


理想的諮詢就像談戀愛,要雙方都找到感覺,在同一頻道互動,影響才會真正發生。所以,你在選諮詢師,諮詢師也在選擇來訪者,當然,一個諮詢師的技術越成熟,經驗越豐富,適合的範圍會擴大。


如果一個諮詢師非常適合你,那是一種機緣;如果他沒有接受你或你沒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誰的錯,也許只是頻道各不相同。



寫在最後

我們的內在情境是什麼樣的,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當我們焦頭爛額處理不了現實情境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自己的內在?


你希望通過健身保持身材,但為何總是無法堅持?


幾張信用卡都已透支,卻為何還是忍不住購買的欲望?


家庭對你如此重要,為何仍舊放不下與外面那位的瘋狂糾纏?


這些麻煩的現實問題,即使在現實層面得以解決也只是暫時的,只有通過梳理好自己的內在情境,才能迎來你期望的快樂生活。

相關焦點

  • 心理諮詢到底能做什麼?這8個問題解釋的很全面
    如果你對心理諮詢到底如何起作用十分好奇,請一定不要錯過這篇文章。誤解1「我自己扛扛就過去了,我很堅強的!」心理諮詢師幫助的對象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困境的人,那種認為只有負面情緒累積到「病」的境地才要諮詢的看法是錯誤的。如果目前出現的問題開始無力解決,影響到工作和生活,就應該求助於心理師,如果發展到嚴重幹擾生活的狀態,那更應接受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到底能做什麼?這8個問題解釋得很全面
    如果你對心理諮詢到底如何起作用十分好奇,請一定不要錯過這篇文章。心理諮詢師幫助的對象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困境的人,那種認為只有負面情緒累積到「病」的境地才要諮詢的看法是錯誤的。旨在幫助求助者發現自身的問題和根源,從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潛在的能力,來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以提高對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能力,這也絕非一般的談話開導所能做到的。
  • 井邊灣心理:到底什麼情況下該去做心理諮詢
    井邊灣心理:到底什麼情況下該去做心理諮詢井邊灣心理常在後臺看見用戶求助,「我這個情況到了要見心理諮詢師的程度了嗎?」「找心理諮詢師意味著我病得很重了嗎?」從井邊灣心理諮詢的案例來看,諮詢者從關於心理學,心理諮詢,到真正選擇開始做心理諮詢,這往往會經歷很長的階段。有的人,可能從初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感受到一些「不對勁」,在學校和家庭有限的環境中了解非常局限的關於心理諮詢的東西,直到大學成年之後,有了更多的信息途徑去確認去了解,有一天可能才會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找一位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到底是怎麼回事?心理諮詢有用嗎?
    必須是經過心理諮詢專業訓練的。 那心理諮詢的專業訓練又是什麼呢?車軲轆問題又說回來了。說到底,還是大家對「心理」不了解。諮詢是什麼意思大概不會理解錯,可這「心理」到底是什麼呢?
  • 深圳市一帆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到底什麼情況下該去做心理諮詢
    從一帆心理諮詢的案例來看,諮詢者從關於心理學,心理諮詢,到真正選擇開始做心理諮詢,這往往會經歷很長的階段。有的人,可能從初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感受到一些&34;,在學校和家庭有限的環境中了解非常局限的關於心理諮詢的東西,直到大學成年之後,有了更多的信息途徑去確認去了解,有一天可能才會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找一位心理諮詢師。
  • 低價心理諮詢有用嗎?靠譜嗎?
    能看到這篇文章,也就意味著你對心理諮詢或多或少感點興趣。也許你已經有過要心理諮詢的念頭,但還在做決定的階段;也許,你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感興趣。但心理諮詢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為什麼有的人會選擇心理諮詢幫助自己?我們和在簡單心理平臺進行過心理諮詢的朋友們了解過他們的感受,提到「為什麼選擇心理諮詢」時,很多朋友表達了他們的感受:@玉蝴蝶曼陀羅跟朋友傾訴過,但朋友的安慰和理性的分析對自己沒有什麼效果。朋友也會很無奈。
  • 什麼是心理動力學心理諮詢?
    不同諮詢流派的工作假設不同,比如有的聚焦於症狀的改善,有的聚焦於問題的解決;而心理動力學,聚焦於症狀和問題背後的「動力」,也就是說,這樣的症狀,為什麼會出現在此時此刻此人的身上。在最初的會談裡,諮詢師會問:「為什麼想來做諮詢?」「想解決什麼問題呢?」
  • 心理諮詢,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接受心理諮詢的人,要麼是內心有強烈的衝突感,要麼是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出現較大的困擾,而對於心理諮詢師而言,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呢?一個諮客,只要對諮詢師有信心,諮詢的效果肯定事半功倍!因為他會在心裡告訴自己,我可以!這是很強大的力量!也會給到他很大的盼望!老實說,這個問題,諮詢師能做的很有限。擺出一對的證書諮客就有信心了?不一定!裝作很專業的權威樣子,諮客就信了?也不一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信任,一定需要冒險!就是,我通過對你的觀察,我嘗試去信任你!
  • 心理諮詢要做多久?
    為什麼不勸你原諒父母?
  • 心理諮詢?心理治療?還是心靈雞湯?心理諮詢師能做什麼
    今天是我日更的第二天,正好分享一下我對心理諮詢的重新理解。說起,心理諮詢,普通人有很多誤解,往往會把它等同於心理治療,或者心靈雞湯。今天,我就試著通過這篇文章幫大家區分一下。什麼是心理諮詢呢?改變意味著,心理諮詢必須能讓來訪者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諮詢過後,行為發生劇變,能和父母好好說話了,能跟伴侶認真交流了,也可能是潛移默化的,比如諮詢過後,對於自我有了新的認識。
  • 心理諮詢師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你了解多少?
    ,只是利用心理學原理,以來訪者提供的問題作基礎才能對其有所幫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心理諮詢師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來揭開心理諮詢師的神秘面紗。對於心理諮詢效果大眾是普遍存在誤解的,比如對心理諮詢的期望值過高,在訴說完自身的困擾和問題後希望諮詢師當時就給出一個能立馬解決問題的行為規範,或者幫助去解決問題。
  • 做心理諮詢是一個什麼體驗?
    「我很好」(全靠硬撐)「我才沒病,沒那麼矯情」(不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你告訴我現在該怎麼做,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僥倖心理)「我就這樣性格,改不了,爹媽生的」(迴避,不改變,因為改變痛)「這玩意兒沒用」(認知問題,心理諮詢宣傳不到位)「我沒錢」(內在匱乏,捉襟見肘,無力顧及)…
  • 孩子有心理問題,家長會尋求心理諮詢嗎,做心理諮詢就是失敗?
    孩子有心理問題,尋求心理諮詢幫助,家長就是失敗者嗎?這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尤其是在中國,大家都特別愛面子,如果一個家庭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去尋找心理諮詢專業幫助,那絕對是一種弱者的表現,表明父母沒有能力,家長的教育失敗了。
  • 心理諮詢的簡單十問
    或者我有一個煩惱,我希望諮詢師能幫助我化解,看過心理醫生後,煩惱就應該不再存在了。是這樣嗎?但諮詢師往往沒有明確的觀點,只是問你能做什麼?你能承受多大的自我改變,或者如果問題不消失,你能忍耐它多長時間。
  • 心理諮詢中的一些「迷思」
    收到了一些朋友的反饋,關於心理諮詢的「神秘面紗」還有很多想要去揭開的部分,今天嘗試解答幾個平日裡較為多見的疑問或者「迷思」,希望可以讓心理諮詢更接地氣,讓更多的人了解,讓我們能夠通過心理諮詢或者心理學看見並滿足生命內在本質的需求。1"我來做諮詢就是要一個答案或者方法的,諮詢師可以給我嗎?
  • 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的諮詢範圍和精神科醫生的差別
    也有人說:心理諮詢就是騙子,我去做了幾次,但是諮詢師也沒有給我任何建議,我覺得沒有什麼用」還有人說:心理諮詢太貴了,動輒幾千塊一次,做了一次什麼用也沒有。……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瞬間覺得我應該好好嘮叨嘮叨,到底心理諮詢是做什麼的?有用嗎?
  • 自由聯想與正念 | 以及一個視角回答「心理諮詢到底在做什麼」
    甚而因為太沒有結構、太「自由」,不知道怎麼學習、不知道怎麼工作,一不留神,沒準就掉漫無目的、「諮詢師什麼都不做,只會聽聽聽、嗯嗯嗯」的境地。 freestyle嗎?您這麼一說,我這麼一聽,您開心了下次再來?當然不是!
  • 心理諮詢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今年的疫情突如其來,讓很多人始料未及,在家閉疫的時間裡,許多人不能夠外出,造成有些人出現了許多的心理問題。疫情期間,人們更加意識到心理諮詢的作用,那麼心理諮詢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呢?對此你有什麼感覺?」這樣做可能會刺激來訪者,目的確是為了增強來訪者的自主感。四、認同感。在缺乏適度支持的環境中,人們經常需要藉助治療師的幫助來體驗並說出自己是誰,相信什麼,感受如何,以及想要什麼。這時,努力發展強大的、協調的自我感,可能是治療的當務之急,當然,自我協調問題也可能伴隨其他目標以及問題的解決而迎刃而解。
  • 兒童心理諮詢 || 情緒失控的孩子,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道理、方法都教孩子了,孩子卻做不到,也不明白究竟到底是什麼讓自己一次次如此失控、大發雷霆。心理學家認為,所有的情緒,本質上都是某些內心需求表達的結果,同時也是某些行為的驅動力。這些方法在一定情況下、一段時間內,是有效的,能讓孩子暫停。但很多撫養者會發現一段時間後,這些方法又失效了,孩子的要求變得更難滿足,情緒更容易被觸發、也更激烈、失控。其實,此時,我們需要做的是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並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他情緒背後的信念與歸因,看到他內在的模式,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看到他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關係的。
  • 心理諮詢師幫人走出困境的原理是什麼?
    出現問題的人,大概是身處於某種情緒,比如焦慮抑鬱,環境或者關係的困境中,比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在這個困境中,自己走不出來,同時又不知該向誰發出求救信號,那麼花錢解決問題,找心理諮詢師,好像是一個可以消費的解決方案。心理諮詢是個補救的過程,曾經有過創傷,而現在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創傷得以被看見,被治癒,可以有新關係,新成長。2.治療原理一,結成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