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回答標題這個問題,心理諮詢並不能改變來訪者遇到的困境,現實層面的問題是無法由諮詢師去解決的。
比如這個來訪者欠了很多債務,我們當然知道把錢還掉他就不覺得困擾了,但諮詢師是不可能也不可以去替他還債。
那麼諮詢如何起效果呢?
榮格曾經說過一句話:
無法察覺的內在情境投射出來,成了命運。
心理諮詢提供了一個探索及察覺內在情境的環境,也由此,我們得以把握自己的命運。
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更細膩的描述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當你對這些有了基本了解,你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你的諮詢師是否專業,
像親友般的支持你只是諮詢關係的一部分,諮詢關係更像一種工作聯盟,
一起看看這當中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吧。
心理諮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不能改變現實,但能改變你的視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心理諮詢當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藥。
對人們的現實困境,心理諮詢其實一籌莫展。
如果你向諮詢師抱怨「他為什麼拋棄我?」「老闆為什麼炒掉我?」「錢為什麼那麼難賺?」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勵你接受。
如果一個人失戀了,很痛苦,諮詢師必須承認:「失戀當然會痛苦,這很正常也很自然。」
但是,如果這種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諮詢師就會與你一起來分析:「為什麼這個痛苦會被如此放大呢?它對你有什麼更深層的心理意義?為什麼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諮詢師在聽,但他卻是在用眼睛聽。
他觀察你的表情、情緒,無意識動作,分析你在如何說故事,故事裡哪些內容是你解釋,哪些是你的賦義。好的諮詢師總是在激發你對自己的反思,使你從你的問題中看到自己。
有時候,你受到啟發,改變了一個視角,從「我是一個被動的受害人」變成「我是某一個問題的形成者」,很多東西就會變得不同。
不能在你生命中扮演一個「父親」或差不多的角色
有一個女子,從小跟父親關係非常密切,什麼事情都希望父親給她意見;長大了嫁了人,這個角色就變成了父親,每當遇到問題,她就想從丈夫那裡得到指導與支持。
終於有一天,她的丈夫離開了她,在痛苦中她開始做起了心理諮詢,很自然的把諮詢師當成了跟她父親和丈夫一樣的角色,希望諮詢師能告訴她應該怎麼做。
如果諮詢師滿足了她的願望,她會對諮詢師充滿感激之情,感到被安慰。
但一個成熟的諮詢師不會滿足她的願望,當她說:「我有一個煩惱,希望諮詢師幫我解決」或「我有一個問題,需要諮詢師的意見」,他可能顯得很可惡,並不會直接的告訴她該怎麼做,反而會問她為什麼問別人的意見對她來說如此重要?甚至更令她不舒服的是,會讓她感覺到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諮詢師很樂於扮演父親或丈夫這樣的角色,來訪者就會繼續依賴這種關係,失去獨立和成長的契機。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蛋殼裡的小雞,被某一種行為方式禁錮了自由,心理諮詢要做的就是幫助小雞打碎這層蛋殼,讓它來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中。
不能 或 很難立竿見影
曾經有一個心理諮詢師他遇上這樣一位來訪者:整整一小時,她哭訴哭訴,他就聽她哭訴哭訴,時間到,她說:「我還沒有說完,能不能延長一會兒?」他說:「下次再來。」
到了下次約定的時間,她失約了,倒是她母親出現在診所裡,問諮詢師:「我女兒都說了些什麼?」諮詢師說:「你可以去問她。」母親說:「她什麼都不肯告訴我,只說,諮詢師光是聽,而且只肯聽一小時,我找個朋友,還可以隨便談它三五個小時。」
如果她只是哭訴,諮詢師就只能當一雙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
他必須等待,等待一個時機,等待一個「入口」,等待她過了最初的宣洩階段,做好領悟的準備,等待她開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長,慢慢地改變。
如果治療關係在起點時就中斷,那就只能是一次失敗的諮詢,來訪者沒有收穫。
心理諮詢不像內科看感冒,一劑下去藥到病除。一個最簡明的短程治療,也需要8~10次,每次50分鐘。
除了時間,還需要經濟上的準備。目前收費不一,諮詢機構大多1小時400-800元左右。
不同於與朋友間的傾談
情緒不好時,我們也會與親密的朋友做一番傾心交談,經常也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諮詢中那種親密信任的關係,有時與朋友的感覺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樣。
你的種種感受與看法,會受到諮詢師完全地接納與尊重,你的隱私,絕對受到保密;諮詢結束,關係立刻中斷,沒有任何牽扯——這會為傾訴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諮詢師的話,經常與朋友的話很不一樣。
假如有一個人告訴諮詢師:「我想自殺。」
他不會說:「千萬別。」
他可能與你討論:怎樣的自殺方法比較快樂?如果自殺了會解決什麼問題?留下什麼問題?除了自殺還有別的解決辦法嗎?在這種完全被接納的自由討論之後,來訪者可能就領悟了自殺這個行為背後他想要表達的內容,被傾聽和理解之後,大多數想要自殺的來訪者就會放棄自殺的行動了。
如果有一個人告訴諮詢師:「我與一個妓女發生了關係,我很害怕感染愛滋病。」
諮詢師不會簡單地說:「趕快去做檢查吧!如果是陰性就沒事,如果是陽性得趕快治。」——那來訪者就被諮詢師推進一個更大的危機裡了。
諮詢師應該預先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並幫來訪者做好相應的心理預備:感染的危險到底有多大?來訪者有沒有足夠的支持系統來度過危機,比如,婚姻是否幸福,有沒有可靠的朋友?他的經濟狀況如何?一旦查出陽性能不能承擔醫藥費?如果是陰性,他是否正處於一種危險的生活方式中……
很可能不會讓你一直感到滿意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有一種誤會,以為就像諮詢師和來訪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實,有些時候,心理諮詢也是很痛的,諮詢師不會永遠讓你感到高興,體驗痛苦在心理諮詢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癥結往往是在那裡。
此外,諮詢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討論與諮詢師的關係。
不少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對諮詢師產生了意見,比如認為諮詢師對他不夠關心、對醫生的某些言行感到憤怒,但卻不敢暴露出來,怕把諮詢師得罪了。
這樣一來,互動受到阻礙,治療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實,這些感覺非常重要,要隨時讓諮詢師知道,以此來調整你們的關係。
一個諮詢師,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來訪者
每個諮詢師都有他最適合的來訪者,一位諮詢師就曾說:「我最適合那些與我有相同心理問題的來訪者。」就像兩個物體,震動頻率越接近,就越容易產生共鳴。
理想的諮詢就像談戀愛,要雙方都找到感覺,在同一頻道互動,影響才會真正發生。所以,你在選諮詢師,諮詢師也在選擇來訪者,當然,一個諮詢師的技術越成熟,經驗越豐富,適合的範圍會擴大。
如果一個諮詢師非常適合你,那是一種機緣;如果他沒有接受你或你沒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誰的錯,也許只是頻道各不相同。
寫在最後
我們的內在情境是什麼樣的,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當我們焦頭爛額處理不了現實情境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自己的內在?
你希望通過健身保持身材,但為何總是無法堅持?
幾張信用卡都已透支,卻為何還是忍不住購買的欲望?
家庭對你如此重要,為何仍舊放不下與外面那位的瘋狂糾纏?
這些麻煩的現實問題,即使在現實層面得以解決也只是暫時的,只有通過梳理好自己的內在情境,才能迎來你期望的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