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聯想與正念 | 以及一個視角回答「心理諮詢到底在做什麼」

2021-03-02 納西索斯之影

徐冠群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預約諮詢、了解我更多,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動力學諮詢中最重要(之一)、也最具特徵性(沒有之一)的技術。甚而因為太沒有結構、太「自由」,不知道怎麼學習、不知道怎麼工作,一不留神,沒準就掉漫無目的、「諮詢師什麼都不做,只會聽聽聽、嗯嗯嗯」的境地。

 

freestyle嗎?您這麼一說,我這麼一聽,您開心了下次再來?


當然不是!甚至在諮詢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用很多時間「教會」一個來訪者自由聯想;因為學習自由聯想,意味著學習探索一個人的潛意識領域。


【自由聯想】根植於精神分析的兩個基本假設:① 心理決定論(即,一切心理現象必有其原因);② 潛意識在心理活動中有重要意義,其影響力甚至大於意識層面。

因此分析工作的本質就是把潛意識意識化,而自由聯想(另外也包括夢、失誤行為等)是通向潛意識的重要途徑。


如果說其他技術都是用各種方式,為了達到潛意識意識化的目的,那麼自由聯想就是潛意識意識化的正面對剛。 


太剛了!


動力學諮詢師在諮詢中會有一些表達,大致地告訴來訪如何做自由聯想,實際上也是告知諮詢如何進行,例如:

 

你只需要不加篩選地說出此刻你腦子裡浮現出的任何內容,比如任何的念頭、想法、感受、衝動、記憶、或者夢、白日夢,也包括對我的想法和感受,不用去審查你覺得是否重要、是否有邏輯。

當我聽到一些內容有一些理解的時候,我會反饋給你,和你一起討論。

 

——前面一半是在講自由聯想,給來訪以自由的空間,後面一半講諮詢師要做的,並非漫無目的,而是不加評判的傾聽、基於傾聽的理解和反饋。

 

這裡其實有兩個關鍵詞:諮詢或分析中的自由聯想至少包含著① 來訪的自由聯想(實際上也包括諮詢師的自由聯想),② 來訪把ta所自由聯想到的內容說出來、告訴諮詢師/分析師。

 

自由聯想當然很難。因為日常我們都帶著種種現實的限制、內心的應對模式和防禦——不僅僅因為我們難以信任諮詢師(說出來),更加因為我們難以信任自己(允許自己去探索無意識)。

 



我們很可能無法做到完全的自由聯想。——但我又想,這指的是「內容」層面,我們在諮詢中聯想到的、言語化、講出來的部分,很難不受幹擾、不經阻抗防禦和篩選;但從「過程」的角度來說,我們這一刻正在呈現的本身,包括種種受限,正是關於這整個人的「自由聯想」,不是嗎?

 

我們日常如何說話、如何行事、如何挪動手腳肢體、心跳如何加劇、胃部如何抽緊、神色如何慌張或舒展……這本身就是整個人的「自由」聯想。就像某位大咖說,「舞動是身體的自由聯想」一樣。

 

從寬泛的意義上講,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自由聯想」,或者說「自動運轉」,而精神分析或者動力學諮詢,是增加對自動呈現的內容和過程的覺察,然後把它言語化,也就是意識化出來。

 

我們不是在做某種無中生有的、神秘的事,只是在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上增加了覺察的視角

 

——想到這裡,我腦子裡「叮~」了一下,這不就是「正念」的姿態嗎?


正念、mindfulness就是對此時此地不加評判的覺察、覺知,而自由聯想是把所覺知到的內容說出來。

 

心理諮詢是另一種形式的「正念」。在50分鐘裡,和另一個人一起,做一節正念的練習,藉由言語,來訪者腦中升起的念頭,可以被諮詢師聽到、理解。

 

「精神分析」和「正念」這兩個我都很喜歡的領域,在這一刻、我腦子裡相遇了,可太開心了!

 

當精神分析新的理論談到「心智化」時,正念的確是個常常出現的詞,我也仿佛更能理解大衛·瓦林在《心理治療中的依戀》第九章裡講到大量的關於「覺察」的姿態。


心理諮詢沒有任何來自外在的、了不得的智慧,心理諮詢是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你的思緒、感受可以慢下來,讓你可以跟自己相處,對自己更加誠實、信賴、更加了解。而心理諮詢的目標是,在這50分鐘裡,你所得到的、體會到的,也能夠多多少少帶入你的生活當中,讓你更自在。


當然,你不做也完全可以。


* 本文不涉及精確的概念論述,要了解概念請閱讀著作文獻。


了解我更多或預約諮詢,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做心理諮詢到底是什麼感受?能改變困境嗎?
    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更細膩的描述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當你對這些有了基本了解,你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你的諮詢師是否專業,像親友般的支持你只是諮詢關係的一部分,諮詢關係更像一種工作聯盟,一起看看這當中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吧。
  • 正念(Mindfulness)是什麼?
    最近幾年,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和了解正念了。但正念具體是什麼含義,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很清楚,也容易有一些誤解,比如把正念解讀為「正確的觀念」或「正能量」。前一陣翻閱一本關於情商的書,作者是一位國內的情商培訓工作者,就把正念解釋為「正確的思維方式」,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心理學家給正念的定義是一種與注意力和覺察相關的心理特質。
  • 井邊灣心理:到底什麼情況下該去做心理諮詢
    井邊灣心理:到底什麼情況下該去做心理諮詢井邊灣心理常在後臺看見用戶求助,「我這個情況到了要見心理諮詢師的程度了嗎?」「找心理諮詢師意味著我病得很重了嗎?」從井邊灣心理諮詢的案例來看,諮詢者從關於心理學,心理諮詢,到真正選擇開始做心理諮詢,這往往會經歷很長的階段。有的人,可能從初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感受到一些「不對勁」,在學校和家庭有限的環境中了解非常局限的關於心理諮詢的東西,直到大學成年之後,有了更多的信息途徑去確認去了解,有一天可能才會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找一位心理諮詢師。
  • 「禪」與心理諮詢
    因為禪宗屬於佛教裡的一個分支,也會有許多人聽到禪便想到了封建迷信的事情。以至於,在中國一個正統的心理諮詢師不敢提這個字,反倒是這些年從海外舶來的「正念」療法慢慢地在國內盛行起來。而「正念」療法都是從「禪」裡面衍生出來。「禪」不是一種信仰,也不是一種迷信,只不過是一種讓我們每個人發現自己內在力量的一種方式而已。
  • 自由聯想的自由聯想
    第一次當這個題目出現在我的腦海裡的時候,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這是一個自身就有生命的題目。也許講述自由聯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展開一段思維的漫遊,任憑帶領,走向未知的深處。        每次我的個人諮詢的一開始,諮詢師總是靜靜的坐在那裡,看著我,等待著,我也因此學會了等待,等待有一些感受,有一些念頭,有一些故事浮現在我的腦海裡,然後我負責把它們說出來,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一個自由聯想的開始。
  • 心理諮詢到底是怎麼回事?心理諮詢有用嗎?
    心理諮詢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熱到曾經是07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提倡心理諮詢,促進精神健康」。全世界都提倡,這來頭可不小。那麼,什麼是心理諮詢呢?難道就是有心事找人聊聊? 也對,也不對。從求詢者的角度說,對。心理諮詢就是給有心事的人預備的。但不是找誰聊聊都算心理諮詢。
  • 做心理諮詢是一個什麼體驗?
    說它不成熟,是因為有點魚龍混雜,比如,有的人沒有督導,有的人從未做過個人體驗,有的人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知識技能不足,有的人沒有實操經驗,有的人無證上崗……難處是,從事這個職業的學習培訓費用成本很高,收入卻低,很多新手諮詢師一開始做諮詢都是公益的,而完全以做心理諮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還是非常少,很多是兼職的狀態,需要掛靠大的機構或平臺,收入分攤。
  • Now:正念冥想類App,未來要做定向課程和在線心理諮詢
    而西方對禪修的理解,絕大多數停留在禪修的第一個階段-Mindfulness,一般翻譯為「覺察」、「正念」、「靜觀」。「正念冥想」,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一種「觀察自己」的禪修方法,並且這種修行方法已經有超過2500年的歷史。「正念」一詞,最早的文獻出處來自於佛教的《四念住經》,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禪法,有時「正念」也被稱為「觀禪」或「內觀禪」。
  • 徐鈞:從佛教看心理治療-穿越和當下——臨床對話過程中正念的運用
    在心理諮詢的互動當中,有的來訪者願意用靜態的方式練習正念,但也有很多來訪者不願意。有時候,治療師請一位來訪者坐下來,教他練習正念的方法,由於這位來訪者不了解正念,他可能覺得自己這樣做是被治療師控制了,而他不想被控制。這是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治療師是否可以幫助來訪者在動態中提起正念的觀照。
  • 深圳市一帆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到底什麼情況下該去做心理諮詢
    從一帆心理諮詢的案例來看,諮詢者從關於心理學,心理諮詢,到真正選擇開始做心理諮詢,這往往會經歷很長的階段。有的人,可能從初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感受到一些&34;,在學校和家庭有限的環境中了解非常局限的關於心理諮詢的東西,直到大學成年之後,有了更多的信息途徑去確認去了解,有一天可能才會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找一位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室裡的「聊天」,諮詢師都做了什麼?
    澄清  諮詢中發現不少來訪者所敘述的事件、情感常常是模糊的、不具體的,從而給自己帶來很多困惑。心理諮詢師的首要工作是協助來訪者清晰、準確的表達他們對所經歷事件的主觀體驗、情感、觀點,以此協助來訪者整理出該事件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並達到一定程度的情緒宣洩作用。
  • 最後10個名額丨心理諮詢的出路,是做一個複合型人才 ——【楊發輝博士·研修生】
    一個合格諮詢師的養成需要系統的培訓,從諮詢理論基礎、技術學習到見習、演練與實踐督導,這個完整的成長過程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的培訓市面上沒有,我們往往是從一個工作坊到下一個工作坊,從一種療法到另一個療法,學了很多,卻總是差些火候。
  • 關於正念課程問題與回答
    這段時間很多夥伴問我一些關於正念減壓課程的問題,我現在歸納了幾點問題。請英國牛津正念中心MBCT種子教師,「臺灣正念發展協會」認證正念引導師  龐軍老師回答。問題1:禪修和正念都涉及宗教嗎?他涉及宗教傳播嗎?龐軍老師(下文省略)答:禪修是向出家或者在家的禪修者學習解脫痛苦的方法,是我們東方的傳統方法,不是宗教,也沒有規定一定是信仰佛教才能學習。
  • 學校心理健康諮詢中沙盤遊戲的玩法和作用
    一、先講心理健康諮詢的理論知識,對沙盤遊戲做了簡介,然後講了什麼是沙盤遊戲以及沙盤遊戲的歷史與淵源,最後講了沙盤遊戲的發展與變化。有的老師提出了沙具玩法都有哪些種類和以及它的作用;有的老師提出了沙盤遊戲和沙灘遊戲玩法的區別與聯繫;還有的老師提出了沙盤遊戲一人玩和多人玩法的時間和注意事項等問題,吳教授都一一做了回答。
  • 正念是基礎的基礎|CALLING 特別篇
    如果你也對 「正念」 這個經過大量實證研究檢驗的科學概念感興趣,歡迎關注幸福知道公眾平臺(xfzdflow)了解更多專業知識,由兩位積極心理教練創新研發的系列課程,融合了積極心理學與神經生理學的正念特色,也許能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角和了悟。
  • 自由聯想與主體之聲
    「自由聯想不自由」,是因為真實的存在被太多不敢面對的痛苦情緒如焦慮、羞恥、內疚等所困住,蒼白而羸弱。防禦構築人格,防禦的即是無力負擔的心理痛楚,而當主體之聲,能夠穿破防禦而出,那麼一個人,TA就真真實實地「活」出來了!自由聯想的多維之處則在於,它是建構與破除並存的。
  • 心理諮詢收費到底怎麼樣
    心理諮詢收費到底誰是合理的他們學習了心理學理論知識,甚至獲得了學位,但是還沒有多少實踐經驗,需要慢慢積累諮詢時間量和個案問題解決的經驗。因為心理諮詢工作是一個實踐性學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發生一樣的心理問題,其表現和反應也不同。可以說,每接觸一個個體案例,對我們諮詢師來說都是第一個人要去面對。
  • 心理諮詢科普|一個心理諮詢師眼中的心理諮詢是什麼?
    說起心理諮詢,大多數人腦海裡最先浮現出的畫面就是佛洛依德和他的躺椅。100年前,維也納,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開始了他對人類精神世界充滿冒險又獨具一格的「考古式」探索。於是弗洛伊德大膽的假設,在我們能意識到的精神世界之外,還蟄伏著一個巨大的無意識的精神世界。在無意識裡,收藏著我們所有的童年和過往,操控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這個假設就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有關意識、潛意識的「地形學說」。也就是現在被廣泛應用的我們所熟知的「冰山模型」。這種嶄新的人類心靈的探索方法,被稱為經典精神分析。
  • 每日正念英文打卡 | 讓學習英文成為拓寬生命的一個工具
    直到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試圖從各個方面尋找一個答案:「到底該如何才能真正找到我真正熱愛的那個事業?」 。我上了好多國外老師的課程,也從事了一些跟身心靈相關的翻譯,我才真正理解了我的語言到底對我意味著什麼。
  • 「薄荷心理」01 弗洛伊德的心理諮詢室
    所以,心理諮詢場所的安排與裝飾,看似不經意,其實步步匠心,旨在營造一個安全、祥和、舒適以及解脫的感覺。不僅如此,其房間的布置,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審美感,讓來訪者進入諮詢室,就想傾訴自己的不平與煩惱,想要在這個房間內獲得心靈的解脫,重建愉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