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通訊員 張玥潔 胡金平
30歲的鄭女士在杭州一家上市公司上班,平時打扮精緻,每天都是高跟鞋上下班。
前不久,她下班走臺階時右腳扭了一下,當時也沒覺得特別疼。回家後,她感覺右腳踝越來越疼,而且還有些紅腫。
忍痛挨過漫漫長夜後,她被家人攙扶著來到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科門診。
副主任醫師祖罡安排鄭女士拍了CT片,結果是好的,沒有明顯骨折。但是醫生仍決定給她打上石膏,並且建議石膏固定2-4周左右。
鄭女士心裡犯嘀咕:「不是沒骨折嘛,怎麼還要打石膏啊?上班會很不方便的。」
祖醫師解釋,雖然CT顯示沒骨折,但右外踝外側副韌帶有損傷,現在還在急性期,需要打石膏制動,以免加重損傷。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引起習慣性扭傷。
踝關節扭傷是十分常見的運動損傷,佔所有踝關節損傷的75%左右。患者大都有突然的外傷史,包括扭轉傷或者翻轉傷。踝關節扭傷後,相對薄弱的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是最容易受到損傷。主要表現為踝關節外側的疼痛,也常伴有腫脹,甚至足內外側緣瘀斑。嚴重時容易造成關節鬆弛甚至發展成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從而引起頻繁扭傷的現象。
為什麼會形成「踝關節習慣性(慢性)扭傷」?
扭傷過踝關節的人,再次扭傷的風險會增加兩倍,也就是說,會形成「習慣性(慢性)扭傷」。主要原因是:
扭傷會破壞關節的穩定結構,雖然這種破壞大多能自愈,但往往不能依靠自愈恢復到原有狀態。因此,扭傷後不穩定的踝關節很容易導致再次扭傷;踝關節韌帶中有感知活動速度、位置等的「本體感受器」,對運動的協調性有重要作用,扭傷會對其造成損傷,從而增加受傷機會。
踝關節扭傷後,不少人覺得是小傷,不理會,還要繼續走路活動,或者是進行熱敷、按壓等。
事實上,這些做法不僅不利於足踝扭傷的緩解,反而會加速血液和身體組織液湧向傷處,從而使腳踝處形成更為嚴重的腫脹。而粗暴的處理足踝扭傷,還會使本來就有損的血管破裂,造成更嚴重的血腫。
踝關節扭傷之後急性期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足踝扭傷的急性期是受傷後的48小時。
當時是否正確處理,直接關係到後期康復的效果。所以,扭傷後正確的急救處理非常重要!簡單來說,應當遵循「POLICE」原則。
P(Protection 保護):使用石膏或者支具保護,使傷處不受進一步傷害。
OL(Optimal Loading適當活動): 踝關節扭傷後的第二天就可以進行有意識的活動(不是下肢負重活動),在不引起明顯疼痛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向不同方向活動踝關節,以早期保護好神經肌肉控制能力。
I(Ice 冷敷):冷敷腫痛部位(冰塊、冰袋、冷製品等)10-15分鐘,每天數次(2至3小時一次)。不要讓冰塊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隔離,避免凍傷。
C(Compression加壓包紮):使用彈力繃帶加壓,阻止繼續出血、預防嚴重的踝關節腫脹。
E(Elevation抬高患肢):儘量將小腿和踝關節抬起高過心臟水平(可以躺下並在腿下放置幾個枕頭)。正確的抬高下肢方法應該是:踝關節超過膝關節,膝關節超過髖關節,髖關節超過身體水平位。
踝扭傷後如何進行康復鍛鍊?
經過了一段時間養傷,疼痛緩解、腫脹消退了,但腳踝的靈活性、穩定性、力量還需要進行康復訓練才能最大限度恢復受損的功能。腳踝康復應按照以下順序進行:恢復活動度→恢復力量→恢復平衡能力→恢復爆發力。所有康復鍛鍊均應循序漸進,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自行採用錯誤的訓練方式反而會加重損傷。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