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幹擾素基因刺激物激活的非核苷酸cGAMP模擬物的抗腫瘤活性研究

2021-01-07 科學網

一種幹擾素基因刺激物激活的非核苷酸cGAMP模擬物的抗腫瘤活性研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6:12:59

加州理工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Luke L. Lairson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研製了一種幹擾素基因刺激物(STING)激活的非核苷酸cGAMP模擬物。 該研究於2020年8月21日發表於《科學》。

從基於路徑的細胞篩選中,研究組確定了一種非核苷酸的小分子STING激動劑,稱為SR-717,其表現出廣泛的種間和等位基因特異性。一個1.8埃的共晶結構表明,SR-717充當直接環鳥苷單磷酸一腺苷單磷酸(cGAMP)的模擬物,可誘導STING的「閉合」構象。 SR-717具有抗腫瘤活性。促進相關組織中CD8 + T的激活,天然殺傷劑和樹突狀細胞的激活,並促進抗原交叉引發。 SR-717還誘導了臨床相關靶標的表達,包括程序性細胞死亡1配體1(PD-L1)在依賴STING的小鼠中的表達。

幹擾素基因的刺激物(STING)將先天免疫力與生物學過程聯繫起來,從抗腫瘤免疫力到微生物組體內平衡。目前,天然環狀二核苷酸(CDN)配體的代謝不穩定性限制了對STING受體激活的抗癌潛力的機制理解。

附:英文原文

Titl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 systemic STING-activating non-nucleotide cGAMP mimetic

Author: Emily N. Chin, Chenguang Yu, Vincent F. Vartabedian, Ying Jia, Manoj Kumar, Ana M. Gamo, William Vernier, Sabrina H. Ali, Mildred Kissai, Daniel C. Lazar, Nhan Nguyen, Laura E. Pereira, Brent Benish, Ashley K. Woods, Sean B. Joseph, Alan Chu, Kristen A. Johnson, Philipp N. Sander, Francisco Martínez-Pea, Eric N. Hampton, Travis S. Young, Dennis W. Wolan, Arnab K. Chatterjee, Peter G. Schultz, H. Michael Petrassi, John R. Teijaro, Luke L. Lairson

Issue&Volume: 2020/08/21

Abstract: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 links innate immunity to biological processes ranging from antitumor immunity to microbiome homeostasis.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anticancer potential for STING receptor activation is currently limited by metabolic instability of the natural cyclic dinucleotide (CDN) ligands. From a pathway-targeted cell-based screen, we identified a non-nucleotide, small-molecule STING agonist, termed SR-717, that demonstrates broad interspecies and interallelic specificity. A 1.8-angstrom cocrystal structure revealed that SR-717 functions as a direct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GAMP) mimetic that induces the same 「closed」 conformation of STING. SR-717 displayed antitumor activity; promoted the activation of CD8+ T, natural killer, and dendritic cells in relevant tissues; and facilitated antigen cross-priming. SR-717 also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targets, includ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 (PD-L1),

DOI: 10.1126/science.abb4255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6/993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具有抗腫瘤活性口服非核苷酸STING激動劑
    研究發現具有抗腫瘤活性口服非核苷酸STING激動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8:52:37 美國默克公司George H.
  • 新型非核苷酸類激動劑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果
    I型幹擾素產生,對機體抗病毒免疫,抗腫瘤免疫以及一些自身免疫病的發生都有重要作用。在可耐受的劑量下,MSA-2能有效誘導MC38腫瘤的消退。腫瘤完全消退的小鼠都可以抵抗MC38的再次接種,表明小鼠建立了持久的抗腫瘤免疫。MSA-2和抗PD-1聯用,也可提高PD-1阻斷的抗腫瘤效果。蛋白晶體結構研究表明,MSA-2以非共價二聚體形式和STING結合,使得STING形成一個「封閉」的激活構象。
  • 三元基因為何專注幹擾素α1b?
    醫護人員是衝在第一線的抗疫英雄,八方支援的中國同胞給了抗疫最大的信心,背後的新冠病毒研究團隊和藥企是我們打贏抗疫戰爭的「糧草「。坐落在北京大興開發區的三元基因再一次衝在抗疫前線,為阻擊疫情加班加點。疫情爆發後,國家衛健委第一時間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就將α幹擾素霧化吸入作為首選推薦的抗病毒藥品。
  • 幹擾素α1b-被推薦用於病毒性疾病治療
    究竟幹擾素是何方神聖?為什麼推薦使用幹擾素α1b來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幹擾素是一種由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具有多種功能的可溶性蛋白,是先天和適應性免疫的關鍵效應分子,具有廣譜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功能。
  • 漲姿勢:腫瘤生物治療|特異性|腫瘤|細胞|疫苗|-健康界
    幹擾素:幹擾素(interferon, IFN)是有核細胞在誘生劑的刺激下產生的糖蛋白,根據細胞來源、理化性質和抗原特徵可以分為IFN-α、IFN-β、IFN-γ這三種類型。幹擾素的生物學效應主要包括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增殖、抑制細胞分裂、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等,它被廣泛應用於毛細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腎癌及黑色素瘤等腫瘤的治療。2.
  • 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抗病毒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第三節幹擾素一、幹擾素的性質及類型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幹擾素在整體上不是均的分子,可根據產生細胞分為3種類型:白細胞產生的為a型;成纖維細胞產生的為β型:T細胞產生的為型。根據幹擾素的產生細胞、受體和活性等綜合因素將其分為2種類型: I 型和II型。
  • 研究揭示先天免疫訓練的抗腫瘤效果
    研究揭示先天免疫訓練的抗腫瘤效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48:16 近日,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riantafyllos Chavakis、Ioannis Kourtzeli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近期抗病毒免疫領域研究進展速覽
    激活後的AHR能夠調控許多染色體上基因的表達,並促進對異質物的分解。之前的研究發現該信號在細菌感染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細菌的特定毒性分子能夠激活AHR並加速其代謝過程)。AHR與免疫調節的關係也是一直以來研究的熱點,此前的研究表明AHR能夠參與T細胞、巨噬細胞以及DC的分化與功能,另外,在器官移植後的免疫排斥反應中AHR也具有關鍵的作用。
  • 腫瘤細胞通過水解cGAMP促進轉移和免疫逃逸
    cGAS催化信使分子cGAMP的合成,激活接頭分子STING,從而活化I型幹擾素通路,增加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及免疫細胞的浸潤。除了胞內通路,腫瘤細胞合成的cGAMP亦會釋放至胞外,被浸潤於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所攝取,激活後者胞內的STING通路,增強其殺傷力【2,3】。
  • 線粒體代謝:腫瘤治療靶點
    以與線粒體ETC活性相關的核苷酸代謝為靶向的腫瘤治療 線粒體ETC通過維持DHODH活性與嘧啶核苷酸生成偶聯。DHODH位於線粒體內膜外表面,在嘧啶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中泛醌介導的二氫乳清酸酯氧化(圖3)。
  • 非編碼RNA之microRNA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6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microRNAs(miRNAs)是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的一類長度為18—24個核苷酸的非編碼小分子RNA;其主要能夠通過與靶標基因3'UTR的完全或不完全配對,降解靶標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譯,從而參與調控個體發育、細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等生命活動。
  • 基因突變與腫瘤:講述它們的前世今生
    基因突變在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近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腫瘤精準醫學的出現,在基因層面對腫瘤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特別是腫瘤發生的機制及抗腫瘤治療方面,本文就幾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來闡述基因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及臨床指導意義。
  • 生物谷專訪李健健:腫瘤放療的分子機理和腫瘤異質性
    生物谷:李教授您好,您從事放射腫瘤生物學研究近30年, 是分子放射腫瘤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之一。我們知道紫外線照射過度會誘發黑色素瘤——一種惡性皮膚癌,而且在國外發病率很高,您在這方面有什麼研究進展嗎?
  • 縮氨基硫脲類抗腫瘤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縮氨基硫脲類化合物因其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抗腫瘤活性而引起醫藥工作者的重視。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柳紅研究員課題組與蒙凌華研究員合作,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稠環類氨基硫脲衍生物,並對該系列化合物的抗腫瘤活性和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多個化合物能夠顯著抑制HL-60、SGC-7901、Hela和HT-29人腫瘤細胞的增殖,其中化合物TSC24活性最強。
  • PP2A的變構激活劑具有廣泛抗腫瘤活性
    PP2A的變構激活劑具有廣泛抗腫瘤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2 15:1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A. Thomas Look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ADI-PEG20的抗腫瘤活性已在胰腺癌、前列腺癌、小細胞肺癌、淋巴瘤、頭頸癌、粘液纖維肉瘤、惡性黑色素瘤、膠質母細胞瘤和乳腺癌中得到證實。ADI-PEG20和重組的聚乙二醇化的人精氨酸酶(rhArg1-PEG)通過消耗血清中的精氨酸,使腫瘤細胞生長受到抑制,呈現抗腫瘤活性,抗腫瘤應用與作用機制被廣泛研究。
  • 同期兩篇Cancer Cell:傅陽心/李國民揭示dMMR腫瘤免疫治療新機制
    錯配修復缺陷(dMMR)腫瘤因為缺失MLH1基因從而促使核酸外切酶ExoI介導產生了胞質DNA,激活腫瘤細胞自身的cGAS-STING通路,增強了T細胞的腫瘤浸潤,從而有助於PD-1抗體的抗腫瘤效果;而受損的cGAS-STING通路會導致免疫治療的不響應。
  • 幹擾素還是核苷酸類藥物?B肝抗病毒治療選什麼方式最好?
    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有效的抗B肝病毒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長效幹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那麼,慢B肝抗病毒治療該選擇幹擾素還是核苷酸類似物呢? 兩類藥物抗病毒機制有什麼差異?
  • 國產LAG-3靶點抗腫瘤新藥!信達生物單抗藥物IBI110中國I期臨床研究...
    近日,該公司宣布,其重組全人源抗淋巴細胞活化基因3(LAG-3)單克隆抗體(研發代號:IBI110)的I期臨床研究完成中國首例患者給藥。該項研究(CIBI110A101)是一項在中國開展的評估 IBI110 治療晚期惡性腫瘤受試者的Ia/Ib期臨床研究,研究主要目的為評估IBI110單藥或聯合達伯舒®(重組全人源抗PD-1單克隆抗體,英文商標:Tyvyt®,化學通用名: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在晚期腫瘤受試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抗腫瘤活性。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新華社上海10月27日電(記者 仇逸)最新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內的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具有「善惡兩面性」,如果它置身於細胞漿內,能抗感染、激活免疫應答;而一旦從細胞漿內逃逸進入細胞核內,就開始作惡,抑制細胞的DNA修復,從而促進腫瘤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