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微信採編組/報導)眾所周知,藍鼎元對臺業績卓然,被雍正帝譽為「籌臺宗匠」。可是,你可知道藍鼎元堪稱是漳浦籍神探?他根據親身辦案經歷所著的《鹿洲公案》,與《包公案》、《施公案》並稱三大公案小說。
(藍鼎元畫像)
藍鼎元,漳浦赤嶺畲族鄉人。在廣東省普寧、潮陽任知縣期間,察民情、除腐惡、平冤獄、破迷信、興文化。藍公聽案如神,使得「刑者不冤,死者無恨」。由於他為民辦事,剛正不阿,觸犯了一些豪紳權貴,被他們羅織罪名,栽贓入獄。
據載,《鹿洲公案》一書就是藍鼎元在獄中將任職期間所辦的典型案例追記成書,全書共24則。這些案件撲朔迷離,藍公通過調查取證,善於從不經意的細微處看出破綻,順藤摸瓜,終使奇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鹿洲公案》又名《藍公案》,書中記載了藍公一上任就整治了拖欠賦稅的土豪劣紳, 破了原告就是盜屍者的「三宄盜屍」奇案,此後又剿除了玷汙婦女的邪教,巧妙運用「幽魂對質」破案等,從中可看出藍公的智慧和果敢。真是「一見先生即鬼詐不知何往,不待刑而畢輸其情」。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別號鹿洲,福建漳浦人,其父與祖皆為當地有名望的儒士。藍鼎元十歲喪父,十七歲時,觀海廈門,泛舟閩海諸島嶼,遊蹤並至浙粵諸地。康熙六十年(1721),隨堂兄藍廷珍參與平定臺灣朱一貴之亂。雍正元年(1723年),藍鼎元以拔貢入京,參與《大清一統志》之編修工作。雍正五年(1727),由相國朱軾薦舉,蒙雍正帝召見,並授廣東普寧縣令,同年十月兼潮陽令。雍正六年底(1728),受誣革職入獄,雍正八年(1730)秋獲釋,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病逝於廣州知府任內,終年54歲。主要作品有《鹿洲初集》、《東徵集》、《平臺紀略》、《鹿洲公案》等。
現如今,在臺灣地區有不少藍氏後裔,約5.6萬餘人,主要分布在臺北、屏東、金門、桃園、宜蘭等地。
據有關資料記載,到臺藍氏後裔的來源之一便是藍鼎元後裔。當年,藍鼎元隨軍入臺,年僅19歲的雲錦亦隨父赴臺。臺郡既平,藍鼎元「鼓棹西歸」,雲錦亦隨父回到漳浦,藍鼎元去世之後,藍雲錦才帶領族人第二次入臺,並選擇到阿里港(今屏東裡港鄉)定居。
(種玉堂)
根據譜牒記載,漳州府明清時期向臺灣移民的104個姓氏就有畲族的鐘姓和藍姓,享有「開臺一世祖」之尊,特別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漳州藍氏人才輩出,僅赤嶺「種玉堂」就繁衍30多位武將文官前往臺灣等地任職並傳承後代。
如今,漳浦赤嶺「藍氏家廟」已成為海內外藍氏族人尋根謁祖的嚮往之地。更多詳情請看【海西晨報·漳浦周刊】於12月18日刊登的第6版或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行查看↓↓↓
(整理:小鴨,部分資料整理自:雪樵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