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多聊茶」的第叄佰肆拾伍篇常規文章
飲茶札記 | 臺灣紅茶
前言
同學們,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最近,有不少「特別課程」,在周二和大家見面。
無論是前段時間,和大家聊到的日本鐵壺。
還是這周二,和大家講到的臺灣紅茶。
內容都是豐富又精彩,掃掉了很多同學的知識盲區。
提起臺灣茶,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烏龍。
但實際上,寶島上精彩的茶類還有其他呢,比如紅茶。
今天的【飲茶札記】,多傑老師就和咱們聊聊臺灣紅茶。
會聊些什麼?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咯。
正文
學生張莉去臺灣走親訪友,我默默祈禱她不要買烏龍送我。
一方面,現在臺灣的烏龍茶太貴。
一款獲獎的東方美人,隨隨便便也要數千塊臺幣一桶。
要是高山烏龍茶,價格更是不菲。
讓學生破費,我於心不忍。
另一方面,臺灣烏龍改走「小清新」的線路。
發酵度極輕,而且還不焙火,我這個重口味有些喝不慣了。
與此相比,我反倒託她買幾份臺灣紅茶回來。
現在臺灣的烏龍名揚天下,至於紅茶反倒是沒人知道了。
初興紅茶
早期臺灣茶業,的確是以烏龍與包種為主。
我想這與臺灣早期民眾,多是漳州、泉州、廈門過去的閩南人有關。
閩南向來以烏龍拿手,而沒有製作紅茶的傳統。
但在國際茶葉市場上,紅茶卻是絕對的大宗產品。
清末臺灣巡撫劉銘傳,曾經在臺灣生產紅茶,但還僅僅停留在試驗階段。
產量極低,也未真正參與市場交易,因此未造成較大的影響。
甲午戰爭之後,寶島臺灣被日本竊據。
日本雖能產茶,但礙於氣候所限,清一色全是不發酵的綠茶。
品種單調,無法滿足西方市場的需求。
為獲得貿易上的豐厚利潤,當時日本政府便計劃在剛剛掠奪來的臺灣發展紅茶產業。
公元1903年,臺灣總督府成立安平鎮制茶試驗場,並同時開始試製紅茶。
起初的幾年,總督府將新研製出的臺灣紅茶投放俄羅斯和土耳其市場,結果反響頗佳。
公元1910年,日本臺灣茶株式會社在東京成立,接受臺灣總督府的輔助。
專門以機械大量製造紅茶以及茶磚,開拓臺灣紅茶市場。
自此,臺灣紅茶產業漸漸步入正軌。
三井公司
截止到公元1895年臺灣淪陷時為止,臺灣尚沒有紅茶產業。
可到了二戰結束時,臺紅卻已經在國際茶葉市場中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無須諱言地講,臺灣紅茶的興起與日本對臺的殖民計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日本在臺經營紅茶,規模之最大者,首推三井農林株式會社。
多傑老師探訪高雄研究文獻中心
筆者曾多次到臺灣翻查歷史檔案,走訪茶廠遺蹟,對於神秘這間「臺灣紅茶大本營」有著一些了解。
這個三井農林株式會社,原屬於是三井合名會社的一部分。
早在公元1909年,三井會社便開始參與臺灣北部茶園開墾事業。
兩年後,又設立茶工廠自行生產臺灣茶外銷,但當時仍以烏龍茶為主。
到了公元1927年,開始大力發展紅茶生產。
臺灣紅茶發展較晚,雖然喪失了一些產業初期的紅利,但也可以充分學習和借鑑各個紅茶產區的經驗與教訓。
三井合名會社先後派出大量技術人員,赴中國閩北、閩東、祁門以及印度、錫蘭、爪哇等地取經學習。
應該說,臺灣紅茶是以世界紅茶為師,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起來的名茶。
臺灣紅茶,起步甚晚,起點頗高。
最終制好的臺灣紅茶以「Formosa Black Tea」的茶品名稱送往倫敦、紐約銷售,獲得一致好評,訂單紛至沓來。
三井紅茶的成功,對會社內外都產生了強烈的刺激。
對外來講,臺灣本島內大量制茶者開始自覺轉向紅茶製作,以謀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對內來講,紅茶產業已經成為三井合名株式會社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公元1936年,三井農林株式會社成立,並陸續接辦三井合名會社之農林、制茶、畜牧及其他相關事業。
辦事機構遍布日本、朝鮮以及臺灣各地。
其規模之宏大,設備之精良,組織之妥善,臺灣茶界可說無出其右者。
由三井農林株式會社生產的日東紅茶,也幾乎成了臺灣紅茶的代名詞。
根據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閩茶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登載許裕圻《三井農林株式會社之制茶全貌》一文記載。
三井農林株式會社,在臺灣共有粗製工廠七座。
分別是大溪事務所的角坂山工場,海山事務所的銅鑼圈工場、大豹工場、大寮工場。
文山事務所的礦窟工場、龜山工場以及三叉事務所的三叉工場。
每間工廠不僅有制茶設備若干,更是都配備有專屬的自營茶園。且茶園栽種整齊,工廠設備更是先進完備。
大溪茶廠
大起大落
三井農林會社除去設立以大溪茶廠為首的七間初制茶場外,還在臺北建立一間規模較大的精緻工場。
其內一律推行機械化生產,七間初制工場的毛茶,都集中於此進行精製加工。
每年精製之數量,在五百萬磅以上。
凡臺北精緻工場製成的紅茶,再由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進行推銷。
其銷售網點除去歐美市場外,還遍布非洲、澳洲,東南亞、東亞甚至我國的東北、華北等地。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政府,對於臺灣紅茶也是極力宣傳。
除去投入宣傳經費,還積極參加各種臺灣以外包括日本及世界各國舉辦的博覽會。
參加博覽會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純臺灣茶品參展。
第二種則是臺灣茶品參展之外,還經營吃茶店。
筆者收藏有一張《東京博覽會·臺灣館及吃茶店》彩色風光圖片。
由圖中可見,所謂吃茶店實際上是一組極具閩南風格的建築。
多傑老師收藏.《東京博覽會·臺灣館及吃茶店》彩色風光圖片
讓他國民眾在其中直接品飲臺灣茶的風味,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美好享受,推廣效果非常顯著。
此後臺灣茶參展便多以第二種的方式進行,臺灣吃茶店也成了那個時代各大博覽會的一道風景。
由於質量優異,推廣得當,上世紀四十年代臺灣紅茶進入了極盛時期。
公元1940年,僅三井農林旗下的臺灣日東紅茶銷售量就達到1345200磅。
至於散裝紅茶的銷量,更是達到了3500300磅。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的海外市場次第丟失。
訂單斷絕,航路阻塞,臺灣紅茶的銷量急轉直下。僅僅在日圓勢力範圍之內,尚可銷售臺灣紅茶。
日據時期.臺灣粗製茶廠
但又因日本軍國主義的壓榨,不管是日本本土還是海外殖民地,經濟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街頭餓殍遍地,誰還會有閒錢去喝茶呢?
臺灣紅茶,興起於日本殖民者的開發,但也險些喪命於窮兵黷武的日本軍國主義之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言不虛。
大葉紅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紅茶仍是島內的重要出口商品。
雖已不復當年榮光,總還是可以維持局面。
等到了1970年代,臺幣升值勞動力增價,臺灣紅茶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幾乎喪失殆盡。
加上島內居民飲茶習慣的養成,烏龍茶的生產與銷售蔚然成風。
隨後的凍頂烏龍、高山烏龍、以及奶香烏龍等茶,便陸續登上了茶葉內銷舞臺的中央。
茶農生產紅茶的熱情驟減,臺灣紅茶也因此再度陷入困局。
到後來臺灣泡沫紅茶興起時,所用的也都是錫蘭、越南、印尼等國的廉價細碎紅茶,而非臺灣自產的紅茶。
臺灣紅茶的衰落,並非因為質量不好。
恰恰相反,臺灣紅茶就是因為制工考究,成本總是要比東南亞以及南亞紅茶高很多。
若比品質,臺灣紅茶當然絕不示弱。
若比價格,臺灣紅茶只能甘拜下風。
公元1991年,臺灣紅茶進口量首次超過出口量。
曾經的外銷紅茶大戶,那時喝紅茶反倒是進口了,也算是茶界一樁趣事。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臺灣紅茶才再次有了抬頭的趨勢。
臺紅振興,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新品種「紅玉」的問世。
紅玉,屬改良大葉種。
臺灣茶改場經過多年刻苦研究的科研成果,於公元1999年正式將這款茶樹命名問世。
她是由臺灣山茶與緬甸大葉種雜交後選育出來的新品種,正式的序列為臺茶18號。
大名鼎鼎的金萱、翠玉,都是紅玉的前輩。
只是前兩者適合製作烏龍,而紅玉則是作紅茶的好胚子。
由她制出的紅茶,湯水中具有特有的薄荷與肉桂的口感。
霸道強悍的口感,彰顯著其基因中緬甸大葉種與山茶的雙重野性。
除此之外,日月潭一帶的「阿薩姆」紅茶也受到好評。
阿薩姆,屬於外來大葉種。
自公元1925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開始引種,經過多年培育遴選而得,正式的序列為臺茶8號。
如今不少人到日月潭觀光,還能買到這種茶的伴手禮。
除了印度阿薩姆茶特有的醇厚紮實口感外,還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水果香氣,可謂是別有一番風味。
小葉紅茶
在新興的大葉種紅茶帶動下,臺灣愛茶人也開始試著品飲紅茶。
紅玉的霸氣,阿薩姆的濃烈,都很容易給人以過口不忘的味覺體驗。
小葉紅茶.幹茶
但過於濃強且帶有明顯收斂性的口感,其實又不完全適合中國人的口味。
獵奇尚可,久飲生厭。
幸好,小葉種紅茶緊隨其後步入市場。
所謂小葉種紅茶,樹種多是選用軟枝烏龍等品種。
這些茶樹之前多是用來做各種烏龍茶,口感清新香氣高揚。
烏龍改紅茶的做法,最早發軔於花蓮、臺東等地。
花東地區光照強烈氣候溫暖,茶葉中的茶多酚較高胺基酸較低。
做出的烏龍茶,容易苦澀且甜潤度不夠。
看著紅茶市場火熱,當地茶農便想嘗試一下「烏改紅」,結果沒想到一舉成功。
至此人們才發現,原來小葉種的茶樹不光可以做烏龍,制出的紅茶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與大葉種不同,臺灣小葉種紅茶茶湯更為甜潤圓滑,同時滋味蘊鮮豐盈,可謂是兼具了紅茶與烏龍茶的風格特徵。
有時候吃的油膩,難免腹脹味塞。這時候我感覺喝烏龍已經不夠給力,便習慣性泡上一壺臺灣小葉種紅茶。
紅豔的湯色,濃鬱的滋味,再加之細膩焙火帶來的紮實口感,喝起來頗為過癮。
清去口中雜味,瀉下腹中油水,再細細咂摸時仍有絲絲蜜甜纏繞在舌尖。
這才是給中國人喝的紅茶呀!
外國人是飲茶,中國人是品茶。
一種是解渴,一種是閒情。
訴求不同,口感自然各異。
小葉紅茶.茶湯
外國飲茶人眼中的優質紅茶,要佔濃、強、鮮三個字。
中國愛茶人心中的優質紅茶,實際上不要太濃、不要太強,一定仍要鮮。
臺灣紅茶,走過了百年起落的外銷史。
現如今,又摸索出了能飲更耐品的小葉種紅茶,勢必會贏得懂茶人的欣賞。
我祝願她,能夠再紅百年。
編輯:粒粒
校對:齊航
設計:靜平
楊多傑,「多聊茶」創始人,歷史文獻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茶文化教學。「中華茶人聯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多家電視及廣播節目撰稿人、顧問及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茶經新解》、《茶經新讀》
曾在《世界博覽》、《時尚旅遊》、《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遊》、《中華遺產》、《旅行家》、《社區》、《Timeout》等雜誌撰寫歷史文化類專欄文章
微信公號:多聊茶
新浪微博:@楊多傑 @多聊茶
人 人 講:【楊多傑的多聊茶】直播間
廣播電臺:北京文藝臺FM87.6 《吃喝玩樂大搜索》周二嘉賓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音頻、視頻及聲明過的圖片著作權均歸作者所有
除已籤約的機構和平臺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轉載、改編、引用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課後討論
快來聊聊,喝過雲頂紅後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