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經典篇章,學識人之道,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2020-12-22 hoody魚愛讀書

《呂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為秦國相國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儒士集體編纂,融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博大精深,同時還包孕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而以下這些其中的經典篇章,更是精闢深刻,能從中學到為人處世之道,值得我們反覆品讀!

1.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裡、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釋義:大凡衡量、評定人:如果他顯達,就觀察他禮遇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尊貴,就觀察他舉薦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富有,就觀察他贍養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聽言,就觀察他採納的都是什麼;如果他閒居在家,就觀察他喜好的都是什麼;如果他學習,就觀察他說的都是什麼;如果他困窘,就觀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麼;如果他貧賤,就觀察他不做的都是什麼。使他高興,藉以檢驗他的節操;使他快樂,藉以檢驗他的邪念;使他發怒,藉以檢驗他的氣度;使他恐懼,藉以檢驗他的品行;使他悲哀,藉以檢驗他的愛心;使他困苦,藉以檢驗他的意志。

以上八種觀察和六項檢驗,就是賢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評定人的方法。衡量、評定別人一定用六戚、四隱。什麼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種親屬。什麼叫四隱?即朋友、熟人、鄉鄰、親信四種親近的人。在內憑著六戚、四隱,在外憑著八觀、六驗,這樣人們的真偽、貪鄙、美惡就能完全知曉,沒有遺漏了。就像是避雨一樣,所往之處無一處沒有雨水,無所逃避。這就是現代聖王用以識別人的方法。

2. 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聽。三者鹹當,無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數,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釋義:天要順行,順行才能生萬物;地要牢固,牢固萬物才得安寧;人要誠信,誠信才能被停用。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無為而行了。行的意思,就是行天之道。行天之道,順地之理,人就可以去掉私心了。帶著私心去看,就會使眼睛什麼也看不見;帶著私心去聽,就會使耳朵什麼也聽不見;帶著私心去考慮問題,就會使心狂亂沒有準則。眼睛、耳朵和心都為私而施用,嚴重了就會使思想不能公正。思想不公正,那麼福就會一天天衰減,災就會一天天興盛。這個道理,從太陽偏斜必定西落的現象中可以看出來。

3. 善說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為力,因其來而與來,因其往而與往,不設形象,與生與長,而言之與響,與盛與衰,以之所歸。力雖多,材雖勁,以制其命。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釋義:善於勸說的人像靈巧的人一樣,借別人的力量而把它作為自己的力量,順著他的來勢加以引導,順著他的去勢加以推動,絲毫不露形跡,隨著他的出現、發展而出現、發展,如同言語與回聲一樣相隨。隨著他的興盛而興盛,隨著他的衰微而衰微,以便因勢利導,達到自己的目的。儘管他的力量很大,才能很強,也能控制他的命運。順著風呼叫,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能從遠處聽到;登上高處觀望,眼睛並沒有更亮,然而可以看到遠處。這是因為所憑藉的東西有利啊。

相關焦點

  • 《呂氏春秋》十大經典名句,讀懂世間真理!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年(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該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 《呂氏春秋》數字形式之寓意
    「12」與「5」的組合在《呂氏春秋》編成的時代,或許尚未能產生如西漢時期那樣大的震撼力,不過西漢時人賦予這一組合的象徵意義,在《呂氏春秋》的時代應已經出現,在《呂氏春秋》書中也有所體現,由此看來,《呂氏春秋·十二紀》採用「12×5」這一數字形式,實欲表明其所論是蘊含著天地之奧秘,體現了「道」之根本的天子之制。
  • 《呂氏春秋》與《呂覽》
    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說:「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張守節以為《呂覽》「即《呂氏春秋》也」(《史記正義》),許多學者也認同此說,這似有不周。《呂氏春秋》應該有大小之別,大的包括「十二紀」「八覽」「六論」,小的只指「十二紀」。《呂覽》則是指「八覽」「六論」,不包括「十二紀」。嚴格地講,原本「十二紀」是一部書,「八覽」「六論」是另一部書。
  • 儒學巨擘——呂氏春秋
    其實,有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老》、《莊》之下,這部著作就是《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序》云:「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借一統之際,集天下儒書,使儒士著其所聞,聚百科而全之,終集儒書之大成,「以述古儒之旨」(高誘《序》)。《漢書·藝文志》別《呂氏春秋》在「雜家」。
  • 《呂氏春秋》中的10大經典名句,通天道,明人事
    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勸學》要很快學得知識和才幹,首先在於尊敬老師。4、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去尤》。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本生》。惛:通「悶」,心情不舒暢。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驕傲,低至百姓也不煩悶,這才是道德完備之人。6、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先己》。
  • 跟著《呂氏春秋》學管理:效法天地、各司其職
    說起《呂氏春秋》,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它很「雜」;第二反應是,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出自它。《呂氏春秋》確實一言難盡。司馬遷曾說它囊括「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 25部中國經典名著裡的精華句子,讀懂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建議收藏
    人生一世不容易,經歷了太多的坎坷路。悲中喜喜中悲。。。。。但是有些時候,我們不去經歷一些事情,永遠無法明白一些道理。不過,能夠少走彎路,還是少走彎路畢竟彎路不如直路好走。最近閒暇無事總結了一些中國古人的一些經典名著中最精華的句子,句句是真理,助力你我少走人生彎路,建議銘記下來,時時提醒自己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 《呂氏春秋》中的領導之道
    《呂氏春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明確。《呂氏春秋》認為,沒有群體就沒有領導者,群體的存在是領導者存在的前提條件。後世為了實現群體之利,就會在群體中推選出領導者,使之帶領大家,激發群體之力,為特定群體謀利益,即「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
  • 《呂氏春秋》中的八大名句,讀完受益無窮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盡數》。亦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螻」。意指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戶樞:門軸;蠹:這裡是蛀蝕的意思。比喻經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二、善學者,借人之長以補其短。善於學習的人,會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 《呂氏春秋》裡的十大智慧名句,句句發人深省!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一、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假:借,用。【譯文】善於學習的人。出自《呂氏春秋·誠廉》。【譯文】石頭可以被打碎,但絕不能改變它固有的堅硬;硃砂可以被研磨,但絕不能改變它自身的紅色。五、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善用之則為禍。出自《呂氏春秋·蕩兵》。若:好像。【譯文】戰爭像水火一樣,使用得妥善,能給人帶來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則會帶來禍患。
  • 《大秦賦》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價值極高,但跟初衷大相逕庭!
    正如歷史記載的那樣,他那部流傳千年的名作《呂氏春秋》也終於完成。首先,《呂氏春秋》並非呂不韋所作,而是出於他的門客之手。之所以要完成這樣一部作品,最為重要的原因,當然是給呂不韋個人增光添彩。同時對於整個秦國來說,呂不韋所作的這部《呂氏春秋》,多少也有一些與六國爭鋒的意涵。
  • 《呂氏春秋》中道儒法兼備的天下觀形成的原因及背景
    《呂氏春秋》便提出了另一種天下觀。《呂氏春秋》的天下觀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集諸子各家學說於一身,是有組織有計劃地編寫而成的治國思想。但是同為治國理政地《呂氏春秋》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簡而概之,《呂氏春秋》天下觀的兩個基本特點是儒道法天下觀兼備、霸天下思想與治天下思想兼陳。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指導綱領和漢前期的多元政策基礎便可以看出《呂氏春秋》天下觀的歷史地位。
  • 《呂氏春秋》中的7句經典,一針見血,每一句都堪稱社會潛規則
    《呂氏春秋》是是由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撰的一部雜家巨著,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成書,是黃老道家的傳世經典作品。以道家「無為而治」為基調,集合儒家、法家等諸家思想編寫而成,是一套成為當今傳世之作。春秋齊國的齊桓公與管仲的關係就是伯樂與千裡馬的關係。如果齊桓公雖然胸懷大志,卻不能擯棄私仇,任用曾反對過他的管仲,就無法成就其霸主的地位,而管仲沒有遇見齊桓公這樣的伯樂,一身的經世治國之才也是得不到施展的。因此,人才能否被廣泛使用,關鍵是伯樂。7、原文:人之情,不蹶於山,而蹶於垤。
  • 《大秦賦》用了39集才看清呂不韋,明白了《呂氏春秋》這個伏筆!
    呂不韋一個人在馬車上有一段獨白:「政兒,你若早些習《呂氏春秋》,仲父安能不助你加冠親政」顯然《呂氏春秋》便是呂不韋的國策,之後姚賈作為說客勸呂不韋助嬴政親政,呂不韋直接表態希望嬴政可以以《呂氏春秋》治國。姚賈以此回稟嬴政,嬴政則認為以《呂氏春秋》治國則無法統一六國,那麼《呂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 大秦賦:《呂氏春秋》完成?相邦得意忘形?李斯冷眼旁觀突敲打?
    本文,我們以【大秦賦】中權傾朝野的呂不韋耗時6年終於完成了《呂氏春秋》這部書後得意忘形被打壓的前後劇情做案例淺述分析! 在嬴政束髮之年,呂不韋權傾朝野的時候,但凡來投靠秦國的門客、士人,無不知曉呂不韋想要著作一部影響千秋萬代之思想書記——《呂氏春秋》!
  • 呂不韋的是非功過隨他去吧,《呂氏春秋》卻留下很多至理名言
    不討論其作為秦國的相邦的功過,《呂氏春秋》中確實有很多給人啟迪的名句。《呂氏春秋》對待事物的看法非常明確,就是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過分予取予求。《呂氏春秋·覽·孝行覽》:「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對待人才,《呂氏春秋》達到了非常重視的程度。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大秦如實行斷不會滅……
    所以他組織手下的賓客,發揮各人的所學之長,著書立說,集百家為一家,編寫出了先秦雜家的代表性著作《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分「十二紀」、「八覽」、「六論」3個部分,共有161篇論文,共二十多萬字。參加編寫《呂氏春秋》的學者來自各方,帶來了各種不同學派的觀點。但是,仔細分析《呂氏春秋》的內容,可以看到它還是有自己鮮明的傾向的。
  • ——《呂氏春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
  • 《大秦賦》呂不韋不姓呂,姜子牙23世孫,《呂氏春秋》一脈相承
    呂不韋的想法與嬴政截然不同,希望以《呂氏春秋》作為秦國的治國之策。《呂氏春秋》被後人歸類為「雜家」,因為其包含了前秦諸子百家的思想。 《呂氏春秋》一脈相承 呂不韋作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顯然是秉承了先祖的思想。由其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雖說包含了前秦諸子百家的思想,但主旨還是以仁義為基礎,提倡孝悌之道。
  • 《韓非子》10句經典名言,句句透徹,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韓非子》一書文筆犀利,議論透徹,包含很多寓意深刻的故事和豐富的內涵,宣揚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為先秦法家理論學說成就的最高峰,而以下這10句《韓非子》中的經典名言,更是句句透徹,讀懂了能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