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為秦國相國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儒士集體編纂,融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博大精深,同時還包孕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而以下這些其中的經典篇章,更是精闢深刻,能從中學到為人處世之道,值得我們反覆品讀!
1.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裡、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釋義:大凡衡量、評定人:如果他顯達,就觀察他禮遇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尊貴,就觀察他舉薦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富有,就觀察他贍養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他聽言,就觀察他採納的都是什麼;如果他閒居在家,就觀察他喜好的都是什麼;如果他學習,就觀察他說的都是什麼;如果他困窘,就觀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麼;如果他貧賤,就觀察他不做的都是什麼。使他高興,藉以檢驗他的節操;使他快樂,藉以檢驗他的邪念;使他發怒,藉以檢驗他的氣度;使他恐懼,藉以檢驗他的品行;使他悲哀,藉以檢驗他的愛心;使他困苦,藉以檢驗他的意志。
以上八種觀察和六項檢驗,就是賢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評定人的方法。衡量、評定別人一定用六戚、四隱。什麼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種親屬。什麼叫四隱?即朋友、熟人、鄉鄰、親信四種親近的人。在內憑著六戚、四隱,在外憑著八觀、六驗,這樣人們的真偽、貪鄙、美惡就能完全知曉,沒有遺漏了。就像是避雨一樣,所往之處無一處沒有雨水,無所逃避。這就是現代聖王用以識別人的方法。
2. 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聽。三者鹹當,無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數,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釋義:天要順行,順行才能生萬物;地要牢固,牢固萬物才得安寧;人要誠信,誠信才能被停用。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無為而行了。行的意思,就是行天之道。行天之道,順地之理,人就可以去掉私心了。帶著私心去看,就會使眼睛什麼也看不見;帶著私心去聽,就會使耳朵什麼也聽不見;帶著私心去考慮問題,就會使心狂亂沒有準則。眼睛、耳朵和心都為私而施用,嚴重了就會使思想不能公正。思想不公正,那麼福就會一天天衰減,災就會一天天興盛。這個道理,從太陽偏斜必定西落的現象中可以看出來。
3. 善說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為力,因其來而與來,因其往而與往,不設形象,與生與長,而言之與響,與盛與衰,以之所歸。力雖多,材雖勁,以制其命。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釋義:善於勸說的人像靈巧的人一樣,借別人的力量而把它作為自己的力量,順著他的來勢加以引導,順著他的去勢加以推動,絲毫不露形跡,隨著他的出現、發展而出現、發展,如同言語與回聲一樣相隨。隨著他的興盛而興盛,隨著他的衰微而衰微,以便因勢利導,達到自己的目的。儘管他的力量很大,才能很強,也能控制他的命運。順著風呼叫,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能從遠處聽到;登上高處觀望,眼睛並沒有更亮,然而可以看到遠處。這是因為所憑藉的東西有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