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是由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撰的一部雜家巨著,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成書,是黃老道家的傳世經典作品。
以道家「無為而治」為基調,集合儒家、法家等諸家思想編寫而成,是一套成為當今傳世之作。
其中有7句話非常富有哲理性,無論是領導管理企業,還是個人為人處世,都很值得借鑑!
1、原文: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
譯文:人本來就難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後就用其擅長的方面,這就是舉薦人才最恰當的做法。
賞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求全責備,吹毛求疵,怕是找不到可用的人。孟嘗君門客三千,其中既有戡這樣深謀遠慮的,也有雞鳴狗盜之徒。如果一定要馮諼去做雞鳴狗盜的事,估計他也是做不來的。這不僅告誡用人者要知人善任,也提醒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一定要選擇能發揮自己所長的事情去做,那樣才能揚長避短,取得成功。
2、原文:安危榮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民之亂在於有司。
譯文:安危榮辱的根本在於君主,君主的根本在於國家,國家的根本在於人民,人民的暴亂是因為官吏們貪贓枉法。
賞析:國以民為本。可見國家的安危、君主的榮辱全部都在於能否取得民心。所以歷代的明君在治理國家時都能以人民的利益為重,按照人民的願望決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只有順應民心,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3、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排盡湖水捕魚,難道還抓不到魚?但是明年就一條魚也沒有了。焚毀林木去打獵,難道還捕獲不到野獸?但是明年就一隻野獸也沒有了。欺詐的戰法可偶爾用,不可以一用再用,因為這不是長遠戰術。
賞析:這幾句說明做事時要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不能只顧眼前而不顧日後。就像「竭澤而漁」和「焚藪而田」一樣,「詐偽之道」可以一時矇騙一些人,獲得一些小利,但終歸不是長久的辦法,結怨只能是因小失大,自食其果。三個句子,中心在最後一句上,前兩句用類比來論證最後一句。成語「竭澤而漁」的典故出於此處。
4、原文:以富貴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
譯文:富貴的人易於得到別人的效勞,貧賤的人難以得到別人幫助。
賞析:這兩句說出了人們交往中的人之常情。概括地說,就是「勢力」二字。雖然人們會覺得勢利不好,可誰沒有這種勢利之心呢?人都願意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這其實就是勢利。關鍵是人不能過分勢利,見到富貴者就諂媚逢迎,拼命效勞;見到貧賤者卻連力所能及的幫助也不願意去做,甚至鄙視欺侮,這樣就屬於勢利小人了。
5、原文: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譯文:善於學習的人,能夠借用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賞析:學習中要善於借鑑他人的學習方法和長處。看到了他人的長處就應拿來彌補自己的短處。這才是學者求學應有的方法。世界是紛繁多樣的,知識是廣博無邊的,對於學者的學識來說,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借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學識才能更加充實,自己才會臻於完美。
6、原文: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
譯文:得到十匹優良馬,不如得到伯樂一人;得到十把好劍,不如得到歐冶一人。
賞析:韓愈感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就說明了伯樂和千裡馬誰輕誰重的問題。如果沒有「伯樂」,那眾多「千裡馬」不是空懷奇才嗎?春秋齊國的齊桓公與管仲的關係就是伯樂與千裡馬的關係。如果齊桓公雖然胸懷大志,卻不能擯棄私仇,任用曾反對過他的管仲,就無法成就其霸主的地位,而管仲沒有遇見齊桓公這樣的伯樂,一身的經世治國之才也是得不到施展的。因此,人才能否被廣泛使用,關鍵是伯樂。
7、原文:人之情,不蹶於山,而蹶於垤。
譯文:人們做事的情形足,不會跌倒在登山時,卻在小土堆面前摔倒。
賞析:登山雖難而沒有摔倒,卻在小土堆面前摔跟頭,說明人們做大事時,往往很小心謹慎,而在小事上,卻常常掉以輕心,遭致失敗。像我們常說的那樣:大風大浪都闖過了,卻在陰溝裡翻船。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忽視小事,以免犯低級錯誤。
《呂氏春秋》中的7句經典,一針見血,每一句都堪稱社會潛規則。總括先秦諸子,開啟秦漢先聲,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