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的7句經典,一針見血,每一句都堪稱社會潛規則

2020-12-19 柚子話育兒

《呂氏春秋》是是由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撰的一部雜家巨著,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成書,是黃老道家的傳世經典作品。

道家「無為而治」為基調,集合儒家、法家等諸家思想編寫而成,是一套成為當今傳世之作。

其中有7句話非常富有哲理性,無論是領導管理企業,還是個人為人處世,都很值得借鑑!

1、原文: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

譯文:人本來就難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後就用其擅長的方面,這就是舉薦人才最恰當的做法。

賞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求全責備,吹毛求疵,怕是找不到可用的人。孟嘗君門客三千,其中既有戡這樣深謀遠慮的,也有雞鳴狗盜之徒。如果一定要馮諼去做雞鳴狗盜的事,估計他也是做不來的。這不僅告誡用人者要知人善任,也提醒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一定要選擇能發揮自己所長的事情去做,那樣才能揚長避短,取得成功。

2、原文:安危榮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民之亂在於有司。

譯文:安危榮辱的根本在於君主,君主的根本在於國家,國家的根本在於人民,人民的暴亂是因為官吏們貪贓枉法。

賞析:國以民為本。可見國家的安危、君主的榮辱全部都在於能否取得民心。所以歷代的明君在治理國家時都能以人民的利益為重,按照人民的願望決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只有順應民心,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3、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排盡湖水捕魚,難道還抓不到魚?但是明年就一條魚也沒有了。焚毀林木去打獵,難道還捕獲不到野獸?但是明年就一隻野獸也沒有了。欺詐的戰法可偶爾用,不可以一用再用,因為這不是長遠戰術。

賞析:這幾句說明做事時要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不能只顧眼前而不顧日後。就像「竭澤而漁」和「焚藪而田」一樣,「詐偽之道」可以一時矇騙一些人,獲得一些小利,但終歸不是長久的辦法,結怨只能是因小失大,自食其果。三個句子,中心在最後一句上,前兩句用類比來論證最後一句。成語「竭澤而漁」的典故出於此處。

4、原文:以富貴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

譯文:富貴的人易於得到別人的效勞,貧賤的人難以得到別人幫助。

賞析:這兩句說出了人們交往中的人之常情。概括地說,就是「勢力」二字。雖然人們會覺得勢利不好,可誰沒有這種勢利之心呢?人都願意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這其實就是勢利。關鍵是人不能過分勢利,見到富貴者就諂媚逢迎,拼命效勞;見到貧賤者卻連力所能及的幫助也不願意去做,甚至鄙視欺侮,這樣就屬於勢利小人了。

5、原文: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譯文:善於學習的人,能夠借用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賞析:學習中要善於借鑑他人的學習方法和長處。看到了他人的長處就應拿來彌補自己的短處。這才是學者求學應有的方法。世界是紛繁多樣的,知識是廣博無邊的,對於學者的學識來說,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借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學識才能更加充實,自己才會臻於完美。

6、原文: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

譯文:得到十匹優良馬,不如得到伯樂一人;得到十把好劍,不如得到歐冶一人。

賞析:韓愈感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就說明了伯樂和千裡馬誰輕誰重的問題。如果沒有「伯樂」,那眾多「千裡馬」不是空懷奇才嗎?春秋齊國的齊桓公與管仲的關係就是伯樂與千裡馬的關係。如果齊桓公雖然胸懷大志,卻不能擯棄私仇,任用曾反對過他的管仲,就無法成就其霸主的地位,而管仲沒有遇見齊桓公這樣的伯樂,一身的經世治國之才也是得不到施展的。因此,人才能否被廣泛使用,關鍵是伯樂。

7、原文:人之情,不蹶於山,而蹶於垤。

譯文:人們做事的情形足,不會跌倒在登山時,卻在小土堆面前摔倒。

賞析:登山雖難而沒有摔倒,卻在小土堆面前摔跟頭,說明人們做大事時,往往很小心謹慎,而在小事上,卻常常掉以輕心,遭致失敗。像我們常說的那樣:大風大浪都闖過了,卻在陰溝裡翻船。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忽視小事,以免犯低級錯誤。

《呂氏春秋》中的7句經典,一針見血,每一句都堪稱社會潛規則。總括先秦諸子,開啟秦漢先聲,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關焦點

  • 呂不韋最經典一句名言,僅12個字,卻富有哲理,一針見血,很刺耳
    比如說母親那樣的做法,就如呂不韋最經典一句名言,僅12個字,卻富有哲理,一針見血,很刺耳,這句名言如下: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呂不韋《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是啊,母親肯定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也沒讀過什麼書。但是人隨著生活的經驗,能總結出一些道理來,但卻不能用文字說出來什麼個理來。這就是為何人要讀書。
  • 《呂氏春秋》中的10大經典名句,通天道,明人事
    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治世,指政治清明的社會。濁世,政治不清明的社會。在政治清明的社會盡忠比較容易,在政治黑暗的社會盡忠是很難的。這句話說明政治黑暗的社會是非不分、黑白顛倒,忠與奸已經不為人所辨了。2、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予不能從。
  • 《呂氏春秋》與《呂覽》
    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說:「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張守節以為《呂覽》「即《呂氏春秋》也」(《史記正義》),許多學者也認同此說,這似有不周。《呂氏春秋》應該有大小之別,大的包括「十二紀」「八覽」「六論」,小的只指「十二紀」。《呂覽》則是指「八覽」「六論」,不包括「十二紀」。嚴格地講,原本「十二紀」是一部書,「八覽」「六論」是另一部書。
  • 《呂氏春秋》中的八大名句,讀完受益無窮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盡數》。亦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螻」。意指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戶樞:門軸;蠹:這裡是蛀蝕的意思。比喻經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二、善學者,借人之長以補其短。善於學習的人,會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 《呂氏春秋》中的領導之道
    《呂氏春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明確。《呂氏春秋》認為,沒有群體就沒有領導者,群體的存在是領導者存在的前提條件。後世為了實現群體之利,就會在群體中推選出領導者,使之帶領大家,激發群體之力,為特定群體謀利益,即「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
  • 儒學巨擘——呂氏春秋
    其實,有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老》、《莊》之下,這部著作就是《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序》云:「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借一統之際,集天下儒書,使儒士著其所聞,聚百科而全之,終集儒書之大成,「以述古儒之旨」(高誘《序》)。《漢書·藝文志》別《呂氏春秋》在「雜家」。
  • 《呂氏春秋》十大經典名句,讀懂世間真理!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年(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該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 《呂氏春秋》數字形式之寓意
    在《呂氏春秋》中,養生要「盡數」(《盡數》),治國要「任數」(《任數》),國君發布政令要「無逆天數」(《仲秋》),萬事萬物中都蘊含著「不得不然之數」(《知分》)。《序意》篇提出「無為而行」的理想政治是「行其數,循其理,平其私」。在今存先秦子家著作中,對「數」予以如此高度重視、反覆強調的,除《呂氏春秋》外,還有《管子》、《易傳》等書。
  • 《呂氏春秋》中道儒法兼備的天下觀形成的原因及背景
    (圖一 《呂氏春秋》書頁圖片)《呂氏春秋》天下觀產生的社會背景編寫《呂氏春秋》時的社會已經經歷了春秋時期,周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並起,群雄爭霸,強攻徵伐,戰亂頻繁。弱國被強王吞併,強國則趨於統一。而商業的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貨幣的發展和水利的興修,這一系列的社會經濟領域上的變革使戰國的社會經濟處於飛速前進當中。到戰國末期,縱觀全國的形勢,「一統」無疑成為了當時那個時代的主題,群雄逐鹿,各諸侯將相都渴望擴大疆域甚至一統七國,其歷史趨勢已經勢不可擋。舊奴隸主貴族的勢力在各國變法運動的衝擊下,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 跟著《呂氏春秋》學管理:效法天地、各司其職
    這個過程中,呂不韋負責招賢納士運籌帷幄,作者負責寫,編輯負責編,大家各司其職。書寫出來,也就是最終的產品出來了,接下來要開發布會了,就是造勢營銷。呂不韋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芸芸眾生竟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完美,很可能是因為敬畏呂不韋的威勢罷了。不過,這樣一來,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諸國。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大秦如實行斷不會滅……
    《大秦賦》還在中央電視臺第八頻道熱播中,秦國在統一六國的軍事上贏得不斷的勝利,離不開秦軍將士的英勇善戰;但在這同時,秦國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就離不開呂不韋了,呂不韋給秦國的思想文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 《大秦賦》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價值極高,但跟初衷大相逕庭!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段奕宏扮演的呂不韋,在秦國已經為相多年。正如歷史記載的那樣,他那部流傳千年的名作《呂氏春秋》也終於完成。首先,《呂氏春秋》並非呂不韋所作,而是出於他的門客之手。同時對於整個秦國來說,呂不韋所作的這部《呂氏春秋》,多少也有一些與六國爭鋒的意涵。此前秦國一向被六國視為文化荒漠,戰國四公子和當時的知識分子,基本都出於六國。而六國在國力上,自然又遠遜於秦國。在這種情況下,六國的上層自然更愛以文化說事,以此貶低秦國,拉高自己。
  • 《呂氏春秋》裡的十大智慧名句,句句發人深省!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一、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假:借,用。【譯文】善於學習的人。二、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招:射的目標,箭靶。【譯文】一萬人拿著弓箭,共同射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沒有不被射中的。三、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譯文】富貴卻不懂得養生的方法,恰恰就足以成為禍患,這樣還不如貧賤的人。
  • 呂不韋的是非功過隨他去吧,《呂氏春秋》卻留下很多至理名言
    不討論其作為秦國的相邦的功過,《呂氏春秋》中確實有很多給人啟迪的名句。《呂氏春秋》對待事物的看法非常明確,就是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過分予取予求。《呂氏春秋·覽·孝行覽》:「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對待人才,《呂氏春秋》達到了非常重視的程度。
  • 大秦賦:《呂氏春秋》完成?相邦得意忘形?李斯冷眼旁觀突敲打?
    歷史上有數不清的人物都已驗證了這一句話。 在細心謀劃之事終於大告完成之際,任誰都不能壓抑自己的喜悅,繼續維持以往的低調吧?可在自己所搞出之成果曝光之後,就會面臨很多來自各方面的窺視與各種出乎意外之外的事情發生,所導致的後續結果很多都是功虧一簣罷了。
  • 《大秦賦》用了39集才看清呂不韋,明白了《呂氏春秋》這個伏筆!
    這方面在《大秦賦》中也有所展示,為了推遲嬴政親政,設計構陷成蛟。為了讓趙姬對自己言聽計從,將嫪毐送入宮中。由此來看,呂不韋似乎是一個反面人物,那麼果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至少在《大秦賦》中不是這樣的。呂不韋一個人在馬車上有一段獨白:「政兒,你若早些習《呂氏春秋》,仲父安能不助你加冠親政」顯然《呂氏春秋》便是呂不韋的國策,之後姚賈作為說客勸呂不韋助嬴政親政,呂不韋直接表態希望嬴政可以以《呂氏春秋》治國。姚賈以此回稟嬴政,嬴政則認為以《呂氏春秋》治國則無法統一六國,那麼《呂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 史上最「洗腦」的臺詞 最後一句創造了50億票房-堪稱經典!
    史上最「洗腦」的臺詞,最後一句創造了50億票房-堪稱經典! 想必在平時生活中,追劇一定是我們經常做的一件事了,在多年的追劇生涯中,我們也曾看過非常多有趣的或者是經典的影視劇作品,生自由一些膾炙人口的臺詞,到現在我們都不能忘記,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曾經都看過哪些經典的影視劇而記住哪些洗腦的臺詞吧。
  • 《大秦賦》呂不韋不姓呂,姜子牙23世孫,《呂氏春秋》一脈相承
    呂不韋的想法與嬴政截然不同,希望以《呂氏春秋》作為秦國的治國之策。《呂氏春秋》被後人歸類為「雜家」,因為其包含了前秦諸子百家的思想。例如《大秦賦》中提到楚國的屈、景、昭三家,其中景、昭分別就是楚平王和楚昭王后裔的「氏」。
  • 這10句經典名言,每一句都很簡短,但很有道理,你都讀過嗎
    名言、語錄,歷來都是能讓我們警醒的話。筆者就是很喜歡讀名言、語錄,尤其在生活迷惘的時候,往往不經意間的一條名言或語錄說到心坎裡,就能立刻讓自己感到很振奮,讓自己生活繼續充滿信心和鬥志,這也許就是名言語錄的作用吧!就比如以下這10句經典名言或語錄,每一句都很簡短,但很有道理,你都讀過嗎?
  • 《呂氏春秋》經典篇章,學識人之道,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呂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為秦國相國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儒士集體編纂,融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博大精深,同時還包孕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而以下這些其中的經典篇章,更是精闢深刻,能從中學到為人處世之道,值得我們反覆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