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由著名作家、學者王蒙全新力作《中華玄機》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分「個性」「魂魄」「世道」「人心」「天下」五大部分共36篇文章,闡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和巨大影響,揭示了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與外延,展示綿延幾千年、深刻影響中國人思想格局和行為習慣的「中華玄機」。
《中華玄機》作為王蒙《中國天機》的姊妹篇,內容上延續並繼承了前作以史帶論、夾敘夾議的寫作風格,並在內容上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給出了全新的解讀。全書多角度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玄機奧妙,展現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與生活智慧。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們的教授在國外被問及:「常常聽到中國學人講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能給我們講講它如何博大精深法嗎?」
我們的教授說:「既然博大精深,豈能幾句話給你講清楚?沒法講。」
王蒙覺得未免尷尬。仔細想想吧,幾乎無人不講其博大精深,卻當真說不太清晰博大精深於何處。我們還是分析分析這個博大精深吧。
一是博,意即淵博、豐盛、多樣、富饒。我們是個古國、大國,鬱郁乎文哉,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裡,民族五十六,人口十幾億,文字甲骨篆棣、正楷行草,文獻河圖洛書,說話官話加六大南方方言體系。我們有女媧盤古、混沌倏忽、三皇五帝、共工蚩尤、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元亨利貞、孔孟老莊、諸子百家、秦皇漢武、秦磚漢瓦、楚辭漢賦、魏晉名士、唐宗宋祖、李白杜甫、韓柳文章、蘇辛柳永、崑崙峨嵋、長江黃河。毛主席的說法則是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大物博,以及在文學上有半部《紅樓夢》。還有燕窩魚翅、七碟八碗、滿漢全席、山珍海味、煎炒烹炸、舌尖中國。還有溫補緩瀉、丸散膏丹、針灸拔罐、太極少林、刀槍劍戟、五行八卦、青龍白虎、堪輿風水。還有江南勝境、塞北風光、大漠孤煙、東海激浪。還有詩書禮樂、琴棋書畫、焚香沐浴、氣功打坐。還有戲曲曲藝、忠孝節義、變臉毯子功、四大奇書、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四大名醫、文房四寶、三山五嶽、三教九流……一言難盡。
更重要的「博」是中國人的選擇空間,一面是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肝腦塗地,報效朝廷,一面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一面是溫良恭儉讓,絕不犯上作亂,一面是「侯王將相,寧有種乎」「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一面是循規蹈矩、謙虛謹慎,一面是「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一面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一面是「與時俱化」,不拘一格,「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面是「邦有道」則知則仕,一面是「邦無道」則愚則卷而懷之。一面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知其不可而為之」,一面是「無可無不可」「隨機應變」信如神……
有沒有不夠「博」的地方呢?也有。例如「五四」以前各級學校的學科課程,大千世界的科目的劃分與完備,不拘一格的人才的培養與使用,等等。
「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正如老子此說,皆知博之為博,也會產生雜亂、無序、良莠不齊,會產生不少的雜家、段子手、博聞強記而並無見識的書蠹。
好在我們有強大的的選擇與消化能力,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的好處更在於「學而時習之」「學然後知不足」「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既然中華文化博而不備,我們就要好學不倦,誨人不厭,不恥下問。我們要珍惜已有的博,補上短板,留學遊學,海龜土鱉……共同攜手邁向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二是大。中華傳統文化十分喜歡大,格局胸懷、時空體量、包容汲取、伸延發展,無不求大。曰道、曰天、曰樸、曰仁、曰義,中國士人視無所不包的大概念如終極神祇,認為找準了大概念,一通百通,一順百順。諸子百家的演繹功力遠勝經驗歸納。莊子的鯤鵬,一飛沖天,九萬裡掀動扶搖羊角。老子的道,一曰大,二曰遠,三曰逝,四曰返。孔子的道,朝聞可以夕死。孟子稱孔子為「集大成者」,後世則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孟子還鼓吹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還有什麼「論萬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到處是高談闊論、豪言壯語。直到今天,我們提倡的是大格局、大思路、大氣磅礴、識大體、顧全大局。叫作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大河沒水小河幹。叫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當然中華民族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道某種情況下一味求大,有可能演變而成為空洞、誇張、失實等負面現象的淵藪。「大而化之」,這是最輕微溫柔的質疑了。「好大喜功」,是歷史人物的經驗教訓。「大而無當」,就是說失去了針對性與實際意義的大,全不中用。假大空、吹牛皮、放大炮,這是一種揭示,也是一種厭棄和痛苦。「大言欺世」,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一些政治騙子、文化騙子、學術騙子的裝腔作勢,藉以嚇人騙人害人的醜惡與危害。
三是精。中華傳統文化有兩方面的「精」,引人入勝。一個是做人處世上的精明精當。包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過猶不及」「恰如其分」「留有餘地」「莫為已甚」;還有民間的「先小人後君子」「親兄弟,明算帳」「退一步海闊天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吃一塹、長一智」,等等。
另一方面的精主要表現在文學、書畫(主要是書法)、戲曲、烹調、園林、工藝上。
例如昆明大觀樓長聯: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芒芒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
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
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
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
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是大而精的範例,還有小而精的:
身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人活世上,需八戒,更要悟空。
比如中華書法,心平氣和、龍飛鳳舞、精神氣質、風格人性、情懷志向、匠心功底、學養定力、雅俗深淺,萬物皆備於我。它是無聲的交響,無人的起舞,直到人間各種吉兇禍福、順逆通蹇、血壓免疫、微恙絕症……盡在其中。
比如中國的餐飲,就一個普普通通的宮保雞丁已經全球不敗了。美國一個詩人寫詩抒發他面對中華料理的博大精深時的恐怖感,被指責為種族歧視。
比如宜興陶壺、景泰藍工藝、鼻煙壺內畫,還有《核舟記》裡描寫的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更不要說大量生產、成為產業的湘繡、蘇繡、杭繡等等了。
不夠精的地方主要是現代科學與技術。我們也正在奮起直追。例如斷肢再植,早有驚人成績。在延伸已有的技術方面如網際網路+,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
按中國人的思路,太精了也會玩物喪志、因小失大、畸形發展、巧言令色、怪力亂神、埋頭摳哧、失落方向。好極了,中華文化有一正就有一邪,有一邪就有一扶正袪邪的法門。
四是深了。中華文化在治國理政方面強調謀略,強調藏而不露。強調「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中國政治家喜歡搞什麼「喜怒不形於色」,不露聲色、變化莫測。中華文化的深刻處常常在於它的辯證思維,特別是《周易》與老莊的辯證思維:一陰一陽謂之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無為而無不為;殊途同歸、百慮一致;柔弱勝剛強;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哀兵必勝;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學術上,尤其是自然科學、哲學、數學,也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有待深入的空間大大地存在。所謂泥古、所謂食洋不化、所謂假洋鬼子、所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還有各種起鬨大呼隆,淺的人比深的人多多了。
一味深下去也許會鑽牛角尖,會成為深刻的片面,過於片面的深刻或者過於深刻的片面,則可能是精神災難。
一切事物與秉性都會有正反兩面。博,大發了抓不著中心,開雜貨店、古玩鋪、廢品站。太大了與凡人俗人接不上地氣,聯繫不上實際,無的放矢,不著邊際。太精了成為智巧奢靡。太深了摸不著脈絡痕跡,更無法普及群眾,於人世少有裨益。
博大精深的反面是陋、小、粗、淺。域內域外,古往今來,文化現象文化成品汗牛充棟,有博大精深的一面,也有陋小粗淺的一面,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針對性是什麼呢?我們認為哪種文化是陋小粗淺的呢?有把握嗎?
說到這裡不妨再想一想,為什麼大家都愛說博大精深,講起博大精深來卻有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為難。博大精深,畢竟是欣賞、讚頌、膜拜的仰視語言。
而文化的中心是人,是生活,是現實的求福與免禍,是世道與人心,是品質與能力,更是實用與功效。一種文化博不博、大不大,並不如它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更好的發展前景、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及人與社會的關係重要。精不精、深不深,也不如它能不能提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中國更貼心。文化的意義不在於自身的觀感,而在於它以人民為中心的有效性、生命力、凝聚力,包括此種文化它實現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的品質與能力。
我們愛自己的文化傳統。我們願意講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還可以討論研究它的博大精深法。與博大精深相比,有沒有別的詞可以更具體實在親和地描述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妨一試。例如,我就喜歡強調中華文化的此岸性與積極性、精英性,強調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調適能力,強調中華文化的經世致用、樂觀柔韌、蛻變破繭、生生不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