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中華文化的傳承下,各行各業都利用漢語的博大精深,衍生了很多有意思的詞語,這些詞如不單獨解釋,都完全不明白其含義。今天就為大家解釋一下,佛教文化中,什麼是「四攝六度」,如無人解釋,可能很多人其實並不懂其意思。下面小編就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番,如有不當的地方,也請大家留言指出
「四攝六度」從來不是一個詞,而是分開的「四攝」和「六度」。「四攝」是指佛教文化中,菩薩教導的四種方便,而攝在這裡是導引,教受的意思。「六度」就如字面意思一般,是佛教文化中六種度人的方法。
「四攝」可分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
布施有三種。一為財施;二為法施;三為無畏施。是說或是以施外物以惠眾生;或是以智慧身體幫助他人;或是急人所急,救人於危難困惑之間。愛語簡單來說,就是要學會說話。交流要真誠,語氣要柔和,態度要謙和,佛教語中的出家人不打誑語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利行在佛文化中是說修行人要注意身口意三業,說話做事和心念的出發點要是好的,以惠利眾生為基礎,助人為樂,與人向善。同事感覺和同志差不多,是要找志同道合之人,為修行相互警醒,同止同作,同學同修,大家一起相互精進。
「六度」一詞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布施已經講過就不再複述。在佛文化中這個行為可以改善心性斷除吝嗇而貪得。持戒有防止過非的作用,簡單說就是學佛就要守戒律,守規矩能遠離罪過,斷除惡業。忍辱就是對一切辱罵打擊,挫折毀謗都能受之,要學會保持本心斷除忿怒怨恨。精進代表一往無前,修行就要精,不進則退,每日當勤一日之功,要斷除怠惰。禪定能收束思維心性,以斷除散亂,學習修行都需要靜定其心,平復妄想,專心致志。智慧,又叫般若,能斷愚痴。智慧非智商,這需要博覽群經,歷經世事,將所學所感形成真性智慧,能不入魔障,可度化眾生方便。
上述通篇解釋,只是說何為「四攝六度」。短短四字就包含分享,勤奮,規矩,幫助等正能量含義。這些詞彙代表著先輩們的智慧凝鍊,也能看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正向的理解,並將其精華用於行動生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