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中國:本自具足的大國崛起

2020-12-13 格隆匯

序文:

四月份的時候,我寫了《我所理解的中國》一文,該文中談到:

第一,中國的長期主義,超長時間有定力的去做一些事情,如超大規模投入基礎設施,現在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中國幾大網絡結構——工業的網絡結構、網際網路的網絡結構、大城市化+高鐵構建的超級城市群,所構成的增強迴路。

第三,中國的複雜系統擁有了一種自進化的能力,可以不斷反饋和迭代。

第四,中國選拔人才的方式相對來說更優秀。

第五,中國現在建設了一個更有秩序更加安全的系統,提供了更好的民眾幸福度。

經過半年多的時間,我補充了一些新的思考,結合上篇文章,寫就這篇《我所理解的中國:本自具足的大國崛起》。

1

雙輪驅動的系統VS創新獎勵

中國現在處於一個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結合的雙輪驅動模式的時代,對於創新者來說,只要做出一些新的東西,給整個系統中的某個節點或者某個部分帶來迭代,所獲得的回報,從全世界來看都是最大的。

因此,創新者創新的動力被無限放大。我們親眼見證了這個時代誕生了很多優秀的公司,如騰訊、阿里、百度、滴滴、美團、今日頭條等,他們的成功都高度依賴於這個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結合的雙輪驅動模式。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統一系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結構。

現在我們再看拼多多,它就是最典型的基於這個網絡建立的飛輪。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有十幾億人都聚集在以微信為基礎的網絡關係中,這些關係可以高度結構化,通過某些特徵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就是,讓這個網絡關係裡的人拼在一起,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東西。對商家來講,同一個產品賣十萬件和賣一百萬件,可以用同一個模具,但是賣一百萬件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會更大,經營槓桿也會更大,如果經營槓桿更大,這個單品能以更低的價格讓利給消費者,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這個商品,就會形成更大的用戶價值,更大的用戶價值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結構裡。

所以,拼多多就是最典型的直接網絡效應到規模效應,再從規模效應再到直接網絡效應的飛輪循環。這個飛輪只用了四年時間,便造就了一家千億美金的公司,這是一個商業奇蹟。而這個奇蹟得以實現的底層原因,是國家與部分頭部的公司,共同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搭建。鐵路、公路建好了,物流運輸與配送沒有障礙;網絡基礎設施建好了,信息通路沒有障礙,溝通沒有障礙,支付沒有障礙,網絡關係高度結構化沒有障礙。

在當下這個時代,中國是跨在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這兩個巨大的輪子上,給了創新者巨大的動力進行不斷創新,來實現整個系統的迭代。這種創新與迭代在一個只有幾千萬人口的小國家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創新的回報不夠,迭代速度不夠,支撐迭代的節點也不夠,因此系統完善的效率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放在兩百年前做今天的事情,同樣也無法創造這樣的效率。

所以,我覺得中國現在這個時代,人的網絡結構與技術的進步,結合中國的國情,合力形成的系統,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範式。

最近我感受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之前我在老家湖南新化縣,做了一個公益活動。在活動中我遇到了另外一個公益教育基金,他們也在做一些教育慈善項目,我和他們溝通了我的公益模式後,他們就覺得這個模式完全可以通過他們的執行團隊,複製到中國其他地方去。這次交流讓我感受到,一個好的想法,連結上一個平臺後,能夠很快的複製到其他地方。

這給我特別大的啟發,網絡型的學習型組織,只要有一個節點創新出一個長板,就可以把長板輸送網絡上其他所有的節點,實現系統的進化,所以網絡結構的學習型組織對於複雜系統的進化是最有價值的,這個力量非常龐大。

中國還在快速進步,不再是粗放式的投入。今天,在過去十幾年堅定投入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已經構建成了這個雙輪驅動的系統,這套系統不斷創新與迭代,加速推動了整個國家的進步,而這個速度不會減慢。

站在商業的角度思考,為什麼我們要在中國投資?因為在這個容器中,創新所帶來的空間規模和回報規模都是任何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我始終堅定且長期持續的看好中國。

2

基礎設施公益化與反壟斷

我在四月份那篇《我所理解的中國》文章中同樣有提到,為什麼中國特別的有活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足夠多的可能性,讓創新者突破傳統產業的壟斷。

任何商業形態都會面臨創新者的挑戰,這是一個國家充滿希望的根本原因。我們應該警惕任何形式的壟斷對於創新帶來未來之路的扼殺。

海外很多商業模式,以及之前香港的一些富豪致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對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資。美國的亞馬遜,非常長時間非常大規模的投入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三方商家想要用,就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這也是為什麼亞馬遜的收費率能做到15%,而阿里巴巴只有4%,這與基礎設施是私有化的還是公有的或第三方的息息相關。

如果基礎設施被私有化,一定會給創新和流通帶來阻力,而且當這個基礎設施的規模達到特別大時,它一定會成為阻礙社會創新的因素。為什麼所有的大型平臺要做2選1?因為所有的平臺型公司都會通過進攻去無限突破自己的邊界,來滿足平臺本身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的訴求。

毫無疑問,這個國家需要更多的是,社會企業家,即承擔更多責任的利他主義的企業家。當一個人長期知行合一地踐行吃虧是福,利他主義,這個人一定是受益的。相反,當一個人不斷算計天,算計地,算計身邊的人,那麼他被算計和清理,是遲早的事情。

網際網路平臺公司本身就具備贏家通吃的特性,但是當他們無限擴張,覆蓋的邊界越來越大的時候,創新者就會失去動力。所以,從整個社會的角度,這反而是降低整體社會價值的。

在中國,大型的平臺型企業,如阿里巴巴、美團、騰訊等,他們創造的社會價值遠遠大於他們的商業價值的,比如阿里巴巴讓社會變得更有效率;美團創造了巨大規模的就業;騰訊也創造了更高的社會效率,如控制青少年的遊戲時長和遊戲年齡等。

有兩句話我覺得特別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要為數以十億計的人民創造價值,因此更重要的是舍小取大。從企業成長的角度,一個非常小的創業公司成長到萬億級別的平臺型巨頭,這個過程中國家無疑給了它無數的支持。但如果走到這一步後,這個企業不知止,而是不斷的走向內卷的方向,那也會遏制中小商家的創新動力。而一個系統要保持創新的活力,就不能出現某種程度的固化。

固化對整個系統是有傷害的,而壟斷就是一種固化。壟斷對企業本身沒有好處,因為壟斷之後,外部沒有競爭,內部團隊會懈怠,懈怠之後會傷害用戶體驗,傷害用戶體驗就意味著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貶損。一般的企業都會有一兩家競爭對手,哪怕不太強,但至少還有競爭的環境。

從全球的角度,美國也沒有壟斷,今天也在面臨中國的挑戰,羅馬再輝煌最後也會衰敗,這就是道的趨勢。總會有一個國家先興起,另外一個國家再挑戰,出現一個溢出效應,水總會慢慢流過去窪地,今天可能輪到了中國,也許有一天就來到了印度或者其他地方。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道?當一家國家強大之後,隨著人民的消費會越來越好,攫取的欲望越來越多,付出的越來越少,消耗就會越來越多。比如美國,人民想過上好日子,但不想付出辛苦勞動,所以就要變得強大,因為強大了可以好逸惡勞可以享受,那錢怎麼來呢?

通過美元與大兵的配套系統攫取而來。如果今天美國人民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美國人民的消費,美國就不會存在美元危機、房地產危機、債務危機。

所以,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人們的消費和付出不成正比。中國為什麼沒有這個危機?因為中國是儲蓄型的消費觀,老百姓的錢都存在銀行,沒有超前消費的習慣。為什麼出現危機的時候中國才能救全球?因為我們的老百姓家裡有糧食,有存款,我們國富不是空虛的。所以,縱觀全球歷史,站在國家的維度,亦未出現過永久的一家獨大。

對於中國這個體系來講,它擁有足夠多節點,節點之間不斷的競爭,沒有人可以穩居首富榜,所以反而沒有出現階層的固化,大家都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機會,也出現了大量的榜樣,那麼這個系統就是非常有活力的。

所以,我們應該警惕任何形式的壟斷。

平臺型的大公司作為一個自進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討論社會的發展方向時,系統會不斷的表達出追求整體更優的路徑,這應該是大平臺要看得更高的一個維度。比如,螞蟻金服從企業的角度,它專注的是創造商業價值和股東價值,這是由它企業的基因屬性所決定的。但從政治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價值。

今天平臺型的公司,都在為社會提供便利,比如微信,讓溝通成本降到最低最方便,而且並沒有過度的商業化,承擔了非常大的社會責任。但是它承擔社會責任的是這個商業主體的公司法人,那如何實現監管?

現在各個行業都有一個大的公司在控制,影響力越來越大,若對這些公司無法進行監管,很容易會出現失控的局面,因為它們行使了一部分國家職能,但是背後的股權又不屬於國有,因此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它們的股權代表的是少數股東的利益,但是權利卻覆蓋了社會範圍。

這就為什麼國家提出,一定要反壟斷,其核心就是要加強監管。從整個系統的角度,我們反對壟斷,一個複雜系統應該鼓勵並包容多樣性的存在,因為創新是基於多樣性完成的組合,這樣才能保持創新的活力,而不是說讓某些東西一家獨大。

壟斷就像個腫瘤,他不會死,卻會擠佔別人的生存空間。壟斷的危害不遑多論,出門左轉看看香港,一家一姓掌握整座城市50%的產業,遍及地產、碼頭、地鐵、巴士、輪船、超市、美妝、零售、水電煤氣……年輕人沒有任何希望,中小企業沒有任何空間,創新被扼殺,最後的結果一定會上街鬧事。都說「穩定」是一個政治問題,殊不知,「穩定」其實是經濟問題。

所以在中國,我們更傾向於基礎設施的公益化,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

開放系統與自進化

中國一直在採用一種非常長期主義的、比較克制的方式來吸收全世界產業的各個節點。在2000年左右,我們用的手機電子產品,大部分的高檔機都是國外品牌,而十幾年後的今天,整個手機產業鏈都集中在中國,產業鏈各種節點上的創新也沉澱在中國。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中,除了蘋果和三星,其餘三個都是中國品牌。

這件事情也發生在今天的電動車行業。特斯拉,一個世界領先的電動車創新企業,在中國取得的支持最大,中國對電動車及整個汽車的智能化,和上下遊產業鏈的擁抱程度非常高,也充分說明這個國家擁有足夠的戰略遠見和開放的胸懷。

為什麼說開放的系統更重要?因為開放系統的優化迭代,是一個系統變得更加強大的最根本的原因。

英國在蒸汽動力革命的時代,取得了全球的領先,但是當電器革命到來的時候,之前崛起的這些資本家,他們害怕新的形態對舊的形態的衝擊,所以改革是不徹底的。

真正徹底的擁抱電器革命的反而是德國,所以當德國崛起的時候,德國和英國之間會發生特別大的衝突。為什麼這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國?因為中國過去什麼都沒有,所以擁抱信息革命的時候,是非常非常徹底的。美國還有很多傳統的形態,比如Visa、沃爾瑪,就好比還有一個老年人俱樂部,害怕這些新東西對他們的挑戰。

只有一個開放的體系,才能夠不錯過一個時代最主要的趨勢,同時也能不斷維持系統的活力。美國其實有某種程度的封閉,中國對待開放是非常有胸懷的,一個組織的開放需要以不斷的自我優化與迭代為前提,這樣才能無懼開放的衝擊。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改革其實就是在不斷地迭代,是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開放其實也是將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進行各種的比較,把先進的東西吸收進來,不斷的沉澱,將落後的東西迭代掉,讓這個系統變得更加強大。

改革開放的成果是非常驚人的,基礎設施網絡的完善,讓整個系統擁有了一個無比強大的神經網絡,具備極其高效的反饋機制和執行機制,所以其糾錯能力和反脆弱能力必然也是極其強大的,這就形成了一個自進化的系統。在疫情這場大考中,中國依靠這個自進化的系統所取得的成績,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都無法企及的。

4

本自具足的大國崛起

我們的組織和制度擁有巨大的優勢。組織最核心的是看領導者的拼命程度和勤奮程度,這會帶動整個管理層組織能力的提升。今天政府官員的拼命程度是超過企業家的。中國擁有團結一心的幾千萬黨員,嚴明的紀律,最少的內耗,使得這個組織具備的執行能力和戰鬥力形成了無與倫比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在對抗疫情中,又一次得到了充分體現。

我們組織能夠實現集中決策,讓我們做了很多西方國家無法做的長期決定,比如基礎設施的投入。國家也是平臺型公司,平臺公司一般都會大舍大得。如果靠盈利去做平臺,往往都無法成功,一定需要很長遠的規劃,比如十三五、十四五規劃。中國有很多投入當時是看不到效果的,這在其他體制裡沒法操作,因為其他體制裡每一步都要算帳。

為什麼國家能建成超級平臺?因為它敢做偏長遠期的投入,而這個投入又是相當長期主義的。而中國的這種組織的優勢是西方國家比如美國所不具備的。美國的發展取決於企業家的遠見,中國的發展取決於政治家的遠見。中國政治家的格局和遠見,以及服務的人群,所能調動的資源,對於民生的追求,都是要超越企業家的。

我們的組織沒有私心,組織做任何事情都是把人民利益優先放在第一位。我們追求的不是金山銀山,而是青山綠水。組織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資金驅動,而是怎樣有利於整個國家的未來就怎麼幹,不管你是誰,也不管眼前怎麼樣,基本上是偏長遠和大公司的角度去考慮。

微信朋友圈構建了一個相對非常透明的巨大的激勵體系。每個人都在曬自己最好的一面,實現全方位的PK,物質、精神、工作、生活,囊括了方方面面。今天社會的文化,不是享受的文化,而是打拼的文化,奮鬥的文化。無論是收入低還是收入高,沒有人懈怠,所有人都在打拼。今天在中國,做任何一件好事容易被知道,任何一件壞事也容易被知道。當然太多信息太透明,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人們產生焦慮。

而在歐洲,人們都是跟陽光空氣打交道,隔壁幹啥都不知道。但是在中國,每個人都有由同學、夥伴、同事、親友構成的各種圈子,任何事情發生,大家基本都會知道。這樣一種信息傳遞速度極快的環境裡,大家已經被迭代成,做正確的事情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這個慣性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對鞭策所有人努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說《三體》中有提到過,先進的文明之間是沒有秘密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非常坦誠,而這種狀態,容易構建一個有競爭意識的體系,所以能變得更加有活力。

除了這個激勵體系,隨著技術的進步,比如高清攝像頭系統的安防布控,組織擁有了完善的誠信體系、監督體系和懲罰體系,使得社會的誠信成本和犯罪成本極高。犯罪率下降很快,偷盜、搶劫已經無法實施了,大家生活在一個相對比較有安全感的誠信的環境當中。

綜上所述,中國偉大復興的實現,有這幾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和領導核心,帶動了整個管理層的勵精圖治。第二,十四億的人口基數所帶來的規模效應,使得任何一件事情的樣本都足夠,所以能夠率先實現很多甚至美國都不一定能夠實現的商業模式。第三,網絡信息革命的技術變遷,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疊加我們所擁有的龐大人口的規模效應,任何一種商業形態,都比世界其他國家大太多。比如阿里巴巴、美團、滴滴等業務,在中國,承載其成長的規模效應的基數是十四億,而美國只有三億。第四,集中決策進行超長時間超大規模的投入,以人民利益為先的第一性原理。我們國家已經走入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我們完成了全世界最高裡程數的高鐵鋪設。

所以,中國的這種成長的方式跟之前的其他國家成長的方式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這個系統是本自具足的。

中國是通過自己在創造規模效應,通過每一個節點的不斷創新,快速複製輸送到整個系統的所有節點實現迭代進化,網絡節點數足夠多,規模效應足夠大,所以它的內循環形成的力量非常強大,系統的反脆弱能力與糾錯能力也非常強大。任何問題發生,都不會有太多時間發酵,就已經被快速反應並處理好了。

所以,這種本自具足的體系更強大,他的成長完全是向內求。而歷史上很多國家的成長,具有很強的進攻性與敵意,不管是英國、德國還是美國,都是通過攫取他國資源而實現的擴張與成長。

但是中國的成長沒有進攻性,也不具備敵意。中國解決了世界最多人口的溫飽、就業、富裕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通過自我迭代實現的。中國的強大靠的是自己,很謙卑、很努力的付出,不斷的去積累。而這樣一國家的崛起,對世界來說,更多的是承擔起大國的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建鐵路、建大橋、建機場。

世界都出現疫情的時候,中國承擔的了全世界的口罩生產,毫無保留的輸送戰疫經驗與物資等。這非常符合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沒有做任何不合理的事情,邊際的把握很清楚。中國本身吸收了全世界很多優秀的內容到這個系統中,但是中國的強大並沒有對這個世界構成什麼威脅,只是讓自己系統中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一個強大的黨組織,以至誠之心為人民服務,發揮組織自身所具備的無與倫比的競爭力,堅持超長時間超大規模的投入,為人民謀福祉。而五千年文化長河的洗滌與蘊養,中國人烙印在骨子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唯有如此無可比擬的文化自信,才足以支撐本自具足的能量釋放,並實現十四億中國人的中國夢。

謹以此文,再次表達我強烈民族自豪感,以及對祖國無比熱愛,以期喚起更多人的同感。

相關焦點

  • 你我本自具足
    每個人,本自具足。身體裡沒有我,身體不是我。身心合起來,也沒有我。這就夠了,可是,我們依然搞出了很多方法來。本自具足的事情,迷惑和醒悟就在一念間。人類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概念,是一個錯覺。本來,我們不是活在肚子裡的自我。就是說,肚子裡面沒有我,肚子外邊也沒有我,肚子,也不是我。
  • 心想生:你是本自具足的
    這個地方再跟大家說一下關於本體,我們在說到錢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說:哎呀我本來是具足的,我叫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就會認為本體是很有錢的。我不說它豐盛啊,因為豐盛和有錢是兩回事。所以當你一說到造物主,你說造物主是本自具足。對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一心三藏嘛,就是那個真相、那個覺,它本自具足。
  • 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
    本自具足:佛家理念,願意自己已經具備圓滿的結果。佛教常用語。出自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內在什麼都不缺,所以不必過多計較外在世界的得失。生活中的大多計較,都來源於自己認為自己缺這個缺那個,不然我就會怎麼怎麼下常然後產生資源(有形物質,無形情感)的爭奪,小到幾十塊錢,一句冷暖的話語,大到房子車子。佛教的具足,不僅僅是具有的意思,而且還有圓滿具備的意思。一絲不缺,一切圓滿,用於具足這個字。在佛法當中,用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意思。
  • 教育是為了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
    其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這才是傳道的本質。 每個人都是一個全息的質點,本身自帶一切智慧,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含義。科學表明,即使最聰明的人如愛因斯坦,也只是使用了大腦的5%的能量,還有95%的潛能沒有使用和開發。孩子在出生後,攜帶著智慧的因子,如果我們教育工作者沒有本自具足的高度去教育孩子,孩子就會逐漸淹沒在所知障礙中,培養出的孩子不能突破智慧瓶頸,走進更高智慧中。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
    其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這才是傳道的本質。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高級智慧高層維度的質點,本身自帶全部維度的一切智慧,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含義。科學表明,即使最聰明的人如愛因斯坦,也只是使用了大腦的5%的能量,還有95%的潛能沒有使用和開發。
  • 「本自具足——王鑑為個展」探索「自我」與「萬物」之間的內在關聯
    展覽海報2019年8月10日,北京艾米李畫廊王鑑為新作展——「本自具足」正式開幕。展覽以藝術家王鑑為最新完成的繪畫作品「本自具足」系列為主,輔以其最新創作的汝瓷雕塑和書法作品。「本自具足」出自六祖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完滿具足的,「我」即宇宙——「我」帶著時空而來,萬物也因此而生。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學佛修道,不是裝神弄鬼,更不是為了追求神通,而是為了追求形而上的本心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在當時再也沒有明師指點的情況下,渡過恆河,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在七日之內,證得四禪八定,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睹明星而悟道,這就是當初佛祖出家的初衷:為了求得正道而出家學佛,我們學佛就要學習佛祖的精神,而不是走入迷信的道路,甚至以為學佛後就能夠心想事成。何為真理?何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 生命本自圓滿具足
    生命如同一粒種子,本自圓滿具足,擁有所有的可能性!種子可以長成幼苗、莖葉、花苞、花朵、果實。顏色、香氣、甜美的滋味,這些元素都蘊含在種子裡,無一或缺,這是種子的空性。種子從不懷疑自己的圓滿,種子的一生就是盡情的成長、綻放。
  • 艾米李畫廊舉辦《馬丹:窺見方寸》《王鑑為:本自具足》雙個展
    這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走出來的藝術家,將書法、太極內化於自己的創作,結合當代化的藝術表達方式, 強調中國畫「以線造型、以形寫意」的美學特徵的同時,通過簡化的視覺形象對傳統繪畫元素進行轉譯,創造了其獨一無二的藝術語言。早期的「一念」、「混沌」系列,到近期的「遊於造物」、「本自具足」系列,王鑑為的創作脈絡逐漸清晰。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1、我們中國的儒家孔孟之道的人不盤腿,就在椅子上端容正坐,目不斜視,也是一種姿態。臥,睡倒也是一種姿態。你說坐不住給你睡好不好,你們諸位可惜了,自己看不見沒有去研究,一個人睡在床上,不會到一個鐘頭都不動的,睡不到半個鐘頭這裡動兩下,蹬兩下,都在動。假使睡到完全不動,定了。
  • 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動靜皆平,都是平等,沒有差別
    法界觀行的重要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皆平,任無作智,即是佛也。最後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參考《華嚴經》。華嚴所標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門也不同。一念之間,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方面都具足了。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威廉困境」既是一種在國際關係史中反覆發生的地緣政治現象,同時也是本研究進行理論構建所關注的興趣起點。美國雖然是19世紀末的崛起國,但它自建國以來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原則而遠離歐洲國際社會的紛爭。二戰爆發前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都沒有深度捲入到以歐洲體系為核心的安全競爭之中。鑑於獨特的地緣政治空間――遠離國際政治核心的歐洲大陸且周圍沒有其他陸上強鄰存在――美國可以被看成為「相對亞歐大陸板塊而存在的超大型離岸海權國」。因此,美國也不屬於本研究所關注的對象。
  • 馬克斯·韋伯:「大國崛起」的思想家
    來源:《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序言,轉自韋伯研究公眾號。無論民族主義或者自由主義,都只是他回應德國崛起問題時的參考坐標。當前中國也正處在「大國崛起」的歷史時刻,韋伯當年如何看待德國的「大國崛起」,對中文讀者應該更能帶出切身的問題意識。畢竟,英、法、美幾個「先進國」相對成功的崛起,以及德國、日本等「後進國」的毀滅性的崛起,都是鮮活的歷史教訓,借鑑這些先例的成敗經驗當然是必要的。也因此,了解並檢討韋伯的政治觀點,無疑有其切合時局的價值。
  • 黑關靜修,孟紓淇遇見本自具足的自己
    8月8日,中國幸福實踐學創始人、幸福學探索及分享者、心靈導師孟紓淇女士再次入黑關靜修。自2018年開始修習禪宗的系列法門,多次入黑關體證生命的究竟與智慧。據了解,通過對修習禪宗文化的梳理,主要以聽、看、修、悟等方式為主,而靜修則是通過「靜坐思慮」的方式參悟禪理,是中國佛教各宗均重視的一種修持方法 。靜修不僅是參禪悟道的法門,也是養生保健、治病袪疾的有效途徑,讓人身心愉悅、健康長壽、心靈超脫等。
  • 領導力與大國崛起
    以上提及的人物與圖景,皆為閱讀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的英文新著 《領導力與大國崛起》(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過程中所浮現的。這部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UP)出版的英文專著,亦是普林斯頓-中國研究叢書最新推出的研究力作。
  • 梅宮主:信自己本自具足
    我說過,真正的商業就是沒有商業。因為,不光科學的盡頭是文化和信仰。商業的盡頭也是文化和信仰。信自己本就是神佛信自己本自具足。信自己本就擁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一切。7、如果我說,一切賺錢和修行的方法,都是可以完全複製和重演的。你信嗎?
  • 一切本自具足,並不是從外得到
    在趙州和尚所說的「無」字世界裡,連「無」也沒有了,消除了一切對立面。所以說「諸佛剎土,盡成虛空」。因為沒有眾生了,所以諸佛這個概念也消失了——真正到了涅槃境界,那還有什麼佛和眾生呢?有佛有眾生,這是凡夫的境界;無佛無眾生,那才是佛的境界,那是開悟了的人的境界。所以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15〔衣缽〕衣,袈裟;缽,缽盂,佛教僧人所用的食器。禪宗以道授受,謂為授受衣缽。16〔啟〕啟奏,稟告。17〔合〕應該。18〔邊方〕邊地,邊疆。19〔蒙〕受,承。20〔滿分戒〕具足戒之異稱。相對於在家、沙彌之五戒、八戒而言,比丘、比丘尼受持之具足戒即稱滿分戒。21〔已〕止,罷了。
  • 「幸福」反求諸己感受本自具足
    一位朋友,12歲母親離世,16歲遠在離家千裡之外的小飯館裡洗碗,19歲逃亡了一年,27歲身陷囹圄一年,33歲被騙2100萬,還有兩次失敗的婚姻,如今有公司有兒有女有幸福,說這些只是想告訴人生不如意的很多朋友,人生並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樣苦大仇深的樣子,學佛的人知道一切皆是業力的感召,當挫折來臨時備受折磨,情緒沮喪,受到一點蠱惑就會暴跳如雷無法冷靜,常常引出禍端,那該如何解決自身挫折所帶來的痛苦呢
  • 【政治學人】錢永祥:韋伯:「大國崛起」的思想家
    無論民族主義或者自由主義,都只是他回應德國崛起問題時的參考坐標。當前中國也正處在「大國崛起」的歷史時刻,韋伯當年如何看待德國的「大國崛起」,對中文讀者應該更能帶出切身的問題意識。畢竟,英、法、美幾個「先進國」相對成功的崛起,以及德國、日本等「後進國」的毀滅性的崛起,都是鮮活的歷史教訓,借鑑這些先例的成敗經驗當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