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2015年股市大起大落的人都有過這種體會,賣還是繼續按兵不動,「害怕與害怕錯過」的情緒像一對連體嬰兒,共生共存。
沒有做過股票的,也經歷過在面臨人生重要選擇時,產生這種糾結情緒。只是股票市場的即時盈利和即時虧損,讓這種害怕和害怕錯過的情緒無限放大了,站到了C位。
首先,害怕不是心理異常,不是病,不需要心理疏導和治療。《實用心理異常診斷矯正手冊》中也沒有關於害怕的治療方法。
看看新華字典對害怕的解釋:「遇到困難、危險,心中不安或發慌。」所以害怕是會引起兩個情緒反應,一個是不安的焦慮情緒,一個是恐慌情緒。
如果只是焦慮,在《實用心理異常診斷矯正手冊》中有「期待性焦慮」這個心理問題的定義及治療方法。
「期待性焦慮」就是擔心即將發生的事件會出現最壞的結局,時刻等待不幸的到來所表現出來的消極心態。一般矯正消極心態就是增加自信心,調整期望值,最後是要避免自尊心過強。
將矯正方法運用到股市就是正確看待預期值,比如調整到10%,15%,20%這樣的盈利或虧損目標。至於自信心,就用一般化處理,在股票市場除了巴菲特是股神,其餘的都是普通人,既然誰都一樣,就不要有過強的自尊心。
如果害怕引起的是恐慌,就比較麻煩了,期待性焦慮至少有方向,是害怕出現差的結果。恐慌是無指向性的,既害怕失敗,也害怕錯過。正因為沒有方向,也沒法矯正。
那恐慌是什麼呢?
在英國一位做過10年戲劇導演的情緒史學家寫的《心情詞典》記載: panic恐慌,這個詞來自希臘神話裡的牧神潘。
牧神潘
希臘神話的故事講的是:一群旅行者走到一片荒涼的無人之地,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懼,後來他們才意識到自己遇上了這片區域兇惡的主宰者潘,他會偽裝成樹或石頭出現,當地信奉它的民眾會為他舉行大型的祭祀儀式。漸漸恐慌就表示一種沒由來的恐慌感,也可以形容一種被集體性的非理性驅使的不受控的感覺。
運用到股市就是恐懼感是會蔓延的情緒,成為集體情緒,表現形式就是股票價格的上漲與下跌。大家糾結來糾結去,賣吧害怕明天會繼續漲,買吧怕明天開始跌了。
「股票市場波動印證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的反應,是數百萬人對這些事件將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未來的認識,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股票市場是由人組成的。」
-伯納德巴魯克
股市裡的心理學,就是研究一群人的心理。
在喬納森·邁爾斯寫的《股市心理學》是向恐懼、貪婪、市場的非理性宣戰。在拉斯特維德的《金融心理學》中講述了關於看不見的手,股票背後的心理現象和原理。
在《窮查理寶典》中都有提到這些概念,只是更直接的化為3個行動力。
01行動力:不做
02行動力.:該做
對該做的事情發起熟練的跨學科的攻擊,就是拼命學習補缺補漏。
03行動力:什麼時間做:過三關後,發起行動
第一關雙規分析,對落在能力圈的事用理性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了股票;潛意識分析,我的理解就是直覺分析心理分析。
第二關是檢查清單,在正式行動之前,用清單檢查思考過程,是否有遺漏。這就像旅行出發前檢查自己哪些帶了哪些沒帶。
第三關,就是人類的誤判心理學。書裡提到的人類,按我的理解就是你常常誤判的的心理學,這個是需要平時積累,每錯一次記錄一次。
這3個行動力的過程,就是正確面對預期值的過程,也是把原本不確定,模糊的事情,逐步清晰化的過程。
害怕的起因是不安。事情分析後、清晰化了,不安的情緒就會減弱,糾結就會變得不那麼糾結,慢慢地就不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