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所有突兀出現的「捷徑」,最終都可能是條彎路。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昨天群裡正聊著教育孩子的話題,大家都在討論要不要在家裡安裝個攝像頭來隨時監督孩子寫作業,起因是有個寶媽在微博上發現了一條熱搜。
有個女兒上一年級的寶媽通過安裝在女兒房間的攝像頭,時刻監視著孩子是否在學習。因此家中的智能音箱時不時就會傳遞出寶媽的喊話:
這個微博一出,下面的評論的幾乎炸開鍋了:
不過顯然,無論是群裡的討論還是下面的評論,家長們的口吻完全是另一種態度:
當父母的這些話一說,似乎監控孩子也沒錯,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客觀來說,監督孩子學習困難這種事確實讓人無奈,但選擇使用監控來解決的問題,完全就是無知。
其實每個準備給孩子臥室安裝攝像頭的家長肯定都考慮過,孩子如果牴觸咋辦?會不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呢?但是很快,他們又給了自己合理的解釋,讓自己釋然:
「如果孩子是那種自覺性強的,回家就能寫作業,我自然也就沒必要安裝攝像頭了!」
不得不說,這樣的父母真「高明」!
且不說有沒有你們認為的「完美孩子」,就算有,顯然也不是你們這種家長能養出來的,當你裝上監控的那一刻,孩子就更不可能變「完美」了。
毀掉孩子的自驅力,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破壞孩子的自我空間,曝光他們的所有隱私。
對於這種破壞方式,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但大多數孩子最後發現自己怎麼反抗也無計可施之後,就變得沒有朝氣沒有追求也沒有理想了。
使用監控來監督孩子,看似解決了自己不在娃身邊沒法約束孩子做作業的問題,其實恰恰暴露出,自己對孩子不自律卻又無計可施的無能為力。
之前在綜藝《朋友請聽好》裡,何炅收到過一封來自高中生的信,信裡控訴父母以「高中學業繁重」為由,要在他的房間裡安裝監控,結果親子間溝通數次均無果。父母堅持是為了孩子好。
主持人們都搖頭反對,何炅更是一語道破,「這當父母的是有多不會教育孩子啊,才會選擇監控的方式。」
是啊,相比監控,其實好辦法多的是,只是父母最不擅長的就是和孩子溝通,最不懂的還是和孩子建立平等關係。
說到底,家長們如此焦慮的主要原因,還是父母對娃的期待和他們的實際表現差得太多了。
而我們之所以會期待如此之高,是因為我們是過來人,自己在孩子這麼大的時候,也是被父母如此的期待著。
我們的父母那時候也會用很多類似的方式「監控」我們:
但我們自己非常清楚,如今我們因為父母當初的嚴防死守成了一個自律的孩子了嗎?並沒有。
回過頭來再看自己的孩子,或許就能懂得為什麼說給娃臥室安裝監控這件事本身就不靠譜了吧。
與其花時間盯著屏幕時時刻刻的監控孩子,還不如把時間用來和孩子好好溝通,好好聊一聊,給孩子定製一個勞逸結合的時間表,幫娃解決一些他們會遇到的大困難。挖掘孩子的內驅力。
教育孩子確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此就更不應該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面。你應該明白,也應該讓孩子明白,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你們是一路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成長的更好。
孩子個體之間存在的天賦差異根本沒多大,就像我們常說的,絕大多數人遠沒達到拼天賦的地步,內心驅動力,才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說穿了就是自律。
而培養孩子的內驅力,以下兩個方面最重要。
1)自我歸屬感
這裡是指孩子覺得自己是受歡迎的,是有人愛的、有人在乎、有人注意的,孩子自己會因此為了愛自己的人而變得更好,付出努力。
2)自我價值感
這個指的是孩子很有自信,覺得「我能行」、「我可以」、「我沒問題」,感覺自己的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樣娃才能為了一個目標努力奮鬥。
這兩點關鍵因素的集合,才會形成孩子充沛的內驅力。而能賦予孩子這兩點的,恰恰是娃自身的求知慾和我們父母給予孩子的愛。
首先是孩子每天都會有很強的求知慾,對這個世界有充滿好奇,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嘗試,什麼都能做好,這就是最原始的自我價值感。
其次,如果孩子在整個青春期之前(0-12歲),都能感受到父母濃重愛意,同時也對父母充滿愛意,這些愛意就會幫孩子形成強大的自我歸屬感。
這樣的孩子擁有了強大的內驅力,在父母的憧憬和自己價值實現的驅動下,自然會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錦鯉媽咪有話說
說起教育孩子的問題,最後很多家長都會陷入「知易行難」的困境,其實這也是無法避免的,畢竟育兒從來都不是件輕鬆的事。
但最重要的是,不管做起來都有多難,你的觀念首先要改變,只要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並且肯為孩子做出改變,孩子總會有「開竅」的那一天。
最後要說一嘴,家中安裝攝像頭如果是為了監控孩子學習和日常行為,這是非常不建議的,但如果是為了安全考慮,就可以問心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