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幹過翻譯的過來人告訴你:為什麼有這麼多爛譯著?

2020-12-11 冰川思想庫

本來最佳的譯者應該從學者中衍生出來,但現在的機制卻是學者不願幹,結果試圖將一些底子不厚的學生直接培養成譯者。最終,整個行業永遠停滯不前,永遠毀讀者不倦。

撰文 | 陶力行

經常會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貼某譯著,然後開罵譯者垃圾。大量爛譯著充斥閱讀市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英文版便宜,我是絕不會冒險買中文版。

我曾幹過翻譯的活,誠實地說,是翻爛過幾部作品。幹這活以前,我也經常罵這個人那個人是廢物,直到幹了這活以後,我才發現自己也跟廢物差不多。

不敢奢望那些花了錢的讀者對我抱有半點原諒之心,但我還是想解一下這吃力不討好的活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主要翻譯的是歷史社科類的書籍,所以我在這裡主要談這個領域。

翻譯差,比較流行的解釋當然是翻譯錢太少,以至於無法吸引有志之士投身其中。

但錢這個東西屬於整個鏈條最末端,只是一部分原因,不足以解釋整體情況。事實上,也有很多人並不是為了錢而踏上翻譯這條不歸路的。

圖書行業一年出版圖書近50萬種,即便譯著只作八分之一算,也有六萬種,假設一個人一年能翻兩本二十萬字的書,至少也要三萬人。

中國人口雖然多,但還真不見得有足夠適配的人能頂上這活。如果本身沒那麼多人能勝任,同時又要出產這麼多譯作,最終只能讓不適配的人參與。就這點來說,即便翻譯費上調五倍十倍,也不見得能解決翻譯爛的問題。

當然,我們可以期待改變激勵機制,從而使更多的人投入到長期的奮鬥,直到最終改變。但是對比一下其他行業就可知道,投資回報率高的預期並不必然帶來產品質量的上升——至少在我們這裡不是這麼回事。

翻譯爛絕非個別現象,而是當下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涉及的原因比較複雜,不僅有行業機制的問題,還有歷史遺留的問題。

好譯作標準很簡單,即能夠準確、清晰、簡潔地反映原作所要表達的內容。

一個好的譯者不僅能將原作者所表述的內容準確地傳達出來,還要儘可能地降低讀者的認知門檻,即幫助讀者以最親近的方式獲取原作品的信息。但是,有時候並不能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當衝突發生時,取捨就變得尤為重要。

▲翻譯家傅雷

翻譯工作裡,最理想的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語詞的一一對應。

如果翻譯的是理工類作品或者商務性文件,那任務還算輕鬆。雖然所涉及的語言很專業化,但恰恰也是因為高度標準化、程式化,譯者很容易找到一一對應的語詞。

但翻譯的對象若屬文史哲領域的話,譯者除了要熟悉外文和母語外,還要熟悉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以及文本的語境,因為每一個語詞的形成都受歷史或社會經驗的影響,在西方某個時間點形成的一個概念,在東方未必就能找得出相對應的詞。

雖然字典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但字典編撰的主要方式還是對過去互譯經驗的歸納,它並不能窮盡一切可能性。相對來說,有共同經驗的語詞更容易互譯,比如hungry——餓了,sugary——甜的。

若要翻譯沒有共同經驗的語詞就要通過類似於拆文解字的方式,首先將這些語詞化約成有共同經驗的基本單元,然後再將基本單元重新組合成新詞,像我們使用的哲學——philosophy、經濟——economy之類的詞語,當初都是日本人通過這樣的方式給譯出來的。

這裡可以提一下,日本思想界和中國思想界差不多是在同一時期開始啟動西學翻譯,但兩者態度很不一樣,效果也很不一樣。

日本思想界力主把準確性放在第一位,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習外人知識是第一位,而學習的起點就是準確地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而中國思想界沒有這麼看重準確性,受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影響,像很早就提出「信、達、雅」標準的嚴復也把達放置於信之前,即流暢性優先於準確性,後來的魯迅倒是把準確性放在第一位。

為了解決語詞不通譯的問題,日本思想界從明治維新時代以來,就開始大量啟動了語言的清晰化工作,把傳統語言分析化、語詞原子化,這為後來的翻譯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另外一種做法就是保留原詞,只是採取音譯的方式,然後將這些外來詞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這樣做,表面看起來很僵硬,但好處顯而易見:

一來是避免不同譯者因為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歧義;二來是容易在知識界內部達成共識,形成行業標準,因為越是去個人性,越是能實現標準化;第三,就是豐富了自己的語言。

專注於準確性的做法符合日本人的行事風格,大大降低了後人修改的風險。我們沒有把這一標準作為底線共識,經常把「約定錯成」當成了「約定俗成」,以至於鬧了不少麻煩。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constitutional monarchy這個詞,即英國的「立憲君主制」,中文把它翻譯成「君主立憲制」。十多年前,學術界就有人主張糾正,但過了十多年,錯誤還是糾正不過來。

同樣一個詞,在古代是一個意思,在現代是另一個意思,雖然英文中用同一個詞指稱,但是翻譯的時候該不該用同一個詞對應,又會變得很有爭議。我之前在翻譯一部政治學作品時就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在這部著作裡,Patrotism是一個現代詞,十八世紀才有人用。查字典,你可以知道它的意思是「愛國主義」,但是作者從心理學上追溯這個概念的起源,認為古風時代就有這種觀念意識,比如英雄赫克託耳對其城邦特洛伊的情感認同。

對於譯者來說,這裡的困難是,在古風時代,根本還沒有出現國家這類東西,如果用「愛國主義」一詞,顯然是錯的。

我們現在說的「國家」實際上指的是,自十八十九世紀開始出現,由民族發共同體發展而來的有主權意味的政治實體。古希臘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只能翻譯成「懷邦主義」「家園主義」之類的。

在翻譯的時候,若用兩個不同的詞指稱,就會割裂兩者的聯繫性,但如果用同一個詞,就會讓讀者產生混淆。所以我在處理的時候,就採用譯者聲明的方式解釋。

說這些是想指出,翻譯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工作,需要有超越於語言本身的知識基礎作後盾。但現實卻是,當下譯者普遍缺乏這樣的知識基礎——這和我們翻譯市場的運作機制有關。

我們買書的時候,經常會看到「××系列叢書」這樣的分類標註。這類書籍要麼是出版社立項找學者組團隊翻譯,要麼就是高校學者組團隊立項然後聯合出版社推進。

雖然都有專業學者介入,但翻譯的主體並非學者,而是學者門下的研究生。一來是因為翻譯不算學者業績,不算科研成果,所以學者懶得幹;二來則是因為翻譯被當做了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手段。

因為沒有掌握到研究範式,所以國內大部分學者做學術的方式就是追國外熱點,翻譯國外前沿作品。帶學生的方式,也就是先指導學生翻譯,然後再讓學生做有關這些前沿文獻的研究性論文。

但國內研究生的前置知識嚴重不足,語言技能也很匱乏,應對不了翻譯的任務。相比於國外,國內文史哲社科類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都很弱。

▲相比於國內,西方社科類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強度更大

在美國,普通大學高年級本科生每學期每門課就要閱讀二三十篇高強度文獻,一門課至少完成兩篇寫作。但是國內一門課一般也就讀一兩本書,達不到高密度高質量的信息獲取,知識的成長十分有限。

另外,美國課堂是以論證(argument)為主,中國課堂是以介紹為主,學習範式差異使得我們在讀人家作品的時候會形成嚴重的隔閡。語言方面,研究生的普遍水平只夠剛過六級,對於翻譯來說,這相當於赤裸上陣。

本來最佳的譯者應該從學者中衍生出來,但現在的機制卻是學者不願幹,結果試圖將一些底子不厚的學生直接培養成譯者。這裡的問題顯然會很多,比如學生畢業之後,如果不進入學術圈,翻譯的工作幾乎不會再從。

說輕的,就是資源浪費,每次都要讓一波新手出來把譯書當作實驗,實驗做砸了,書也毀一波;說重的,就是翻譯經驗永遠無法累積,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知識和推進工業化。結果就是,整個行業永遠停滯不前,永遠毀讀者不倦。

日本人就不一樣,翻譯的作品也被算作學者的業績,這樣就能促使專家從事翻譯工作。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

事實上,自明治維新時代以來,翻譯就被日本政府放在知識戰略的高度上,因為它能幫助日本人了解世界。獲取知識,就是為了實現了解。

在我們這裡,一味追求發論文,出成果,但卻忘記了學術的首要目的是促進知識,推進理解,而不是發論文。

在這點上,日本人想得明白,放在知識推進的高度,翻譯和發論文都只是形式而已。我們至今尚未理解這一點,最後的結果就是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為了翻譯而翻譯,反正兩邊都沒做好。

而且日本有良好的閱讀市場,所以翻譯可以獲得很高的報酬,這也推動了翻譯市場的繁榮。

有意思的是,日本雖然民間外語不好,很多高校的學者外語也不好,但是他們的知識界一點不封閉,他們對於世界前沿的了解一點不滯後,顯然這應該歸功於成熟的翻譯市場。

總的來說,買譯著,買到好的是運氣,買到不好的是命運。我只希望自個兒有點錢,能把標註自己名字的譯著通通買下,不要等多年以後還被人拿出來指摘一番才好啊。

相關焦點

  • 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翻譯家鄭克魯安然告別世界
    「在我們大家的記憶中,他從未萎靡不振、從未臥床不起過。」 朱振武說,一直到今年6月,鄭先生還在開學術會議,發表演講。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終身教授許鈞聲音哽咽地說,去年底還和鄭先生一起吃飯,他神採奕奕,音容笑貌就在眼前。朱振武介紹,鄭克魯是在一個月前到醫院檢查,發現身體有很多毛病,不僅心衰,而且肝膽都不好。
  • 譯著成天書:誰攪爛了版權書的翻譯文本
    點擊查看《展江:翻譯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對有些人來說,做翻譯不純是為了錢,還為了名,即署名權。有了譯著也算有了自己的代表作,錢少點沒問題,有成就感就好。還有人認為,有了譯著代表作,對找工作有利。所以,明年就找工作了,今年翻譯一本書吧。 其實這種想法很幼稚。翻譯出版的流程向來很複雜,如果翻譯的恰好不是重點書,那就無限等待吧。在中國,一般圖書出版三個月後才結翻譯費。
  • 全民學外語,為何難有好譯著
    餘中先:國內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態是公認的,懂外語的人大多不願意搞文學翻譯。除了翻譯英語作品,好的譯者很難找到。老譯者一般都在翻譯或重譯經典作品;中年譯者則忙於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年輕的能勝任翻譯的人,又有很大的經濟壓力,很難看得上稿費微薄的翻譯工作。有的出版商就隨便找幾個粗通外語的人對付,這樣譯出來的作品質量自然難以保證。
  • 山西翻譯家年過七旬 楊德友翻譯出版各類譯著40餘部
    楊德友先生的部分譯著。任紅梅/圖僅2014年,山西大學教授楊德友就有7部譯著出版,另有兩部待出版。中國翻譯家協會授予他「資深翻譯家」稱號(條件之一是年滿70歲)。作為老一輩翻譯家,這種純粹的情懷讓人敬佩,他堅持的翻譯工作「給一個盲人的世界帶來一線光明,聾子的世界帶來一些聲音,讓聽不懂別人的語言的人能夠相互溝通,讓本來仇恨的人從疑問變成欣慰的笑」。翻譯工作從偶然相遇,最後也成為了他的信念。他的「偶然快樂」把他聽到的別人不了解的展現給大家,把他看到的別人讀不懂的東西讓更多人分享。
  • 翻譯行業是怎樣被做爛的
    那為什麼大家都一窩蜂地上MTI項目呢,其背後的利益,如果你是高校的老師,大家都心知肚明。我曾經和一個翻譯領域的自詡為大拿(頭銜是教授博導)的人一起吃過飯,碰巧那個桌子上有幾位外國人,中間免不了要交流幾句,那位大拿的英語說得可以叫慘不忍睹。還有一次,某位很有地位的教授親自翻譯的一篇文章輾轉到了我的手裡,其對翻譯實踐的無知以及用詞的粗暴可以說是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 譯著成天書:
    點擊查看《展江:翻譯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對有些人來說,做翻譯不純是為了錢,還為了名,即署名權。有了譯著也算有了自己的代表作,錢少點沒問題,有成就感就好。還有人認為,有了譯著代表作,對找工作有利。所以,明年就找工作了,今年翻譯一本書吧。 其實這種想法很幼稚。翻譯出版的流程向來很複雜,如果翻譯的恰好不是重點書,那就無限等待吧。在中國,一般圖書出版三個月後才結翻譯費。
  • 【復仇者聯盟2】字幕翻譯為什麼這麼爛?
    試譯:你能傷害他們,而你,能讓他們四分五裂。中影翻譯:你能傷害他們,而你們,能讓他們四分五裂。點評:這就是對作品不熟悉的人做出的翻譯了,旺達有控心能力,肯定是對單個人說的而不是兩個人。3.原文:didn't see that coming試譯:沒想到吧呵呵 / 這你都沒看到 / 你倒是躲啊?(諷刺鷹眼作為弓箭手視野不好)中影翻譯:你沒看到它過來嗎?
  • 為什麼是福建人把Holmes翻譯成福爾摩斯?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壹讀微信【壹讀百科】欄目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很多看過福爾摩斯英文名的人,都會略困惑一下。Sherlock Holmes,似乎翻譯成胡爾摩斯更加貼切,翻譯成福爾摩斯,難道是胡福部分的胡建人幹的?
  • 逝者|音樂翻譯家張洪模:那個為大雅之堂開門的人
    作為一位多語種的翻譯家,張洪模精通俄語、英語,也擅長日語、義大利語、法語和德語,作品涉及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表演藝術、作曲家研究等各個方面。從18歲開始、直到92歲時最後一部譯著出版,他從事音樂翻譯工作七十餘年。
  • 音樂翻譯家張洪模:那個為大雅之堂開門的人
    靠一根手寫筆,他在電腦上翻譯各國音樂著作;年紀大了,就手拿一把放大鏡,或讀書、或查閱資料。作為一位多語種的翻譯家,張洪模精通俄語、英語,也擅長日語、義大利語、法語和德語,作品涉及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表演藝術、作曲家研究等各個方面。從18歲開始、直到92歲時最後一部譯著出版,他從事音樂翻譯工作七十餘年。
  • 《草嬰譯著全集》出版,在他身上,看見職業翻譯家最好的樣子
    22卷《草嬰譯著全集》以約千萬字的容量全面呈現草嬰畢生翻譯、創作文學作品的面貌「我有崇高的使命。」這句在最困頓的人生境遇中時,草嬰所說的自勉的話,他的女兒盛姍姍銘記至今。「就像玄奘翻譯佛經、羅念生譯古希臘悲劇,他們的翻譯是有選擇的,不會把寶貴的翻譯能力用到別人也能做到的事情上。草嬰把對自己的人生認知轉化成了使命。」在曹元勇的印象中,草嬰是一個具有獨立精神的人,也是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知識分子,從不會為了明哲保身而放棄自己的判斷和立場,在翻譯託爾斯泰的過程中,草嬰自己也深受影響,吸取了很多營養。
  • 異性交往,女人接吻時為什麼會咬你?一個過來人告訴你答案
    如果一個女人不拒絕男人的親吻,那麼這個男人一定已經走進了女人的心裡,因為女人是不會允許一個她不喜歡的男人親吻她的,可是為什麼異性交往的時候,女人接吻時為什麼會咬你?一個過來人告訴你答案。一、提醒你不要太心急,她還沒準備好男人追女孩子的時候都得好好花一番心思,而且還得有做持久的準備,想要得到女人的芳心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很多男人剛和女人確定戀愛關係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女人已經是自己的人了,心急火燎的就去親吻女孩子,突然被親吻的女人還沒做好準備,當然會下意識的進行反抗,結果就是男人被咬一口,瞬間清醒過來
  • 翻譯家朱雁冰教授逝世,譯著涉及文學、哲學、政治、音樂等多領域
    長期的繁重教學使其未能實現翻譯的夙願,1997年退休之後,他將全部精力投入翻譯事業,20年來成就斐然,發表譯著30餘種,涉及文學、哲學、政治、宗教、音樂等領域。在文學方面,朱先生的主要譯著有:歌德的《親和力》,席勒的4篇小說,萊辛的《智者納坦》《關於悲劇的通信》《論人類的教育》《恩斯特與法爾克:關於共濟會員的談話》,西美爾的《叔本華與尼採》以及託馬斯·曼的《歌德與託爾斯泰》和《多難而偉大的十九世紀》等。
  • 為什麼有那麼多「黑翻譯」?| 對不起,翻譯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建議主辦方立案偵察是哪個部門提供的翻譯譯文,重點偵察譯員是亡我之心的美帝派來臥底的嗎?文刀閱後,不禁開懷大笑,中午還多啃了幾個豬蹄兒。「conspire」明明是共謀幹壞事啊!那位半吊子翻譯肯定是看到中英大辭典上「conspire」 有「共謀」這個對應的中文詞語,於是乎,就大大咧咧地就用了。
  • 那麼多人健身,為什麼堅持到最後的卻這麼少?過來人告訴你原因
    導語:近兩年健身行業越來越受歡迎,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健身房,也有很多人興致衝衝地跑去辦卡,但奇怪的是在健身房內卻很少看到門庭若市的現象,更多的人去健身房都是拍照打卡的。這種現象讓很多人感到疑問,為什麼那麼多人去健身,堅持到最後的卻這麼少?
  • 中國文化走出去需邁翻譯坎 有影響譯著鳳毛麟角
    然而,業內專家認為,目前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仍無法與中華文化自身的內涵和底蘊媲美,文化翻譯工作任重道遠。  有國際影響的譯著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大量「入超」,文化赤字較大。以出版業為例,我國出版業進出口貿易一直呈逆差狀態。
  • 學英語就是給人翻譯說明書?這麼多專業誤解你知道嗎?
    高考之後的選專業,真是個技術活兒,基本上也決定著畢業後的就業方向,但是你學的專業,和別人眼中你的專業,一樣嗎?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每每聽到別人質疑誤解你的專業時,你是不是覺得猶如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口,想搬又搬不走,想解釋又解釋不出來,有苦說不出?那麼,為了不讓你再次成為這塊壓在別人胸口的大石頭,趕快跟著明德立人小編看看有哪些總是被我們誤解的專業吧!
  • 為什麼丈夫「喜歡」讓妻子剖腹產,過來人告訴你真相,很真實
    導讀:為什麼丈夫「喜歡」讓妻子剖腹產,過來人告訴你真相,很真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丈夫「喜歡」讓妻子剖腹產,過來人告訴你真相,很真實!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告訴大家:山楂幹泡水這麼厲害,為什麼你卻不能喝?
    尖叫道:「你是誰?」  「我會對你負責!」沈璟煜已經沒辦法浪費時間了。  以蕭葉展現出來的資質。但是現在的她們太懂得怎麼去哄每一個人開心了。  再驚豔的天才。她悄悄的給角落裡的一個手下使了個顏色。  「話不能這麼說。才有可能突破到後天境。  他在屋外聽到趙乾的話。」柳依依怔了怔。
  • 為什麼這麼多人討厭 Bitcoin SV? (譯與評論)
    這是一篇翻譯文章,聽過大過濾器理論的同學,看了這一篇恐怕都會心一笑。此篇網上已經有了翻譯,不過也許機翻佔比多了些,而且一些關鍵點上需要點技術背景才能表達出真意,否則含義不明,容易引起誤解。今晚正好有空,我 (在彩雲小譯的基礎上) 動手翻譯了下,讓全文的詞句更通順與合理,並增加一部分註解,把一些關鍵點解釋得更清晰明白。在文末,我添加了完整的邏輯鏈,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