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這篇授權轉載自雲媽媽的微信公眾號 和孩子一起玩吧(hhzyqwb)。雲媽是我很喜歡的一位,她是兒童心理學在讀(中科院心理所),家有12歲兒子3歲女兒,喜歡觀察孩子,喜歡琢磨怎麼和孩子們玩,喜歡思考。
本文適齡:1-2歲
文/ 雲媽媽
圖/ 遊戲群小寶們
有媽媽留言:
「孩子大了以後,怎麼陪她玩也成了我頭疼的事情,一直覺得玩具對她吸引力不大,看了文章以後覺得,取材於生活其實更有意義和樂趣,對照檢查,和寶寶操練起來。」
所以,即使有玩具,我們仍然要從生活中發掘遊戲素材,比如:
.
簡而言之,不要只是買買買,觀察孩子並發現生活中的好玩,會更有趣,也更利於孩子發展!
言歸正傳,我們的兩歲寶寶相比一歲寶寶有什麼主要變化呢?
非常突出的變化是語言能力、情緒能力的發展以及基本生活經驗的獲得。
具體我們仍然從《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裡的三大塊(身體發育、認知發展、情緒和社會化發展)來分別講述。
成長有時好像是一瞬間,突然一天就會走了、會跳了、會攀爬了,其實之前所有的努力嘗試都在為這一刻做著準備。
桐桐:去小公園玩健身器材,突然會爬上一格了
泡泡:在博物館玩了兩個小時,最喜歡爬樓梯,才三個階梯,他上上下下玩了不下十次
小總裁:把家裡的摺疊梯拿了出來擺好,總裁君上上下下爬,一開始需要我搭手保護,兩次後就可以自己爬了
翔翔:全家一齊上,曲線走走蹦蹦
小寶:踩踩跳跳地上的氣泡袋,有聲音他還挺喜歡
比如放硬幣到存錢罐、插吸管、撿豆子等等,這些都是有利於寶寶精細動作發展的。
隨著小手逐漸靈活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遊戲比如積木疊疊高、塗塗畫畫也可以玩起來了。
什麼!畫畫這麼富於藝術氣息的活動,竟然是精細動作發展遊戲?
還真是,在兩歲半之前,就讓我們把它純粹當作精細動作練習吧,千萬別提像不像、是不是有藝術細胞,因為小寶寶塗鴉的發展軌跡實質是手的動作發展軌跡:
正正:真正的建構從3歲開始,但是從疊疊高玩起來也無妨。相比撿豆子的一次性動作,疊疊高的動作是連貫的,前後擺放的兩三塊積木重心要相對平衡,不然就倒了,這就對手指精細動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正的疊高能力蠻強的,大家不要焦慮,到2歲半疊十塊也是可以的。)
小總裁:你有積木疊疊高,我有罐子疊疊高!
悅悅:在柜子上玩著,突然發現了幾支筆,在我「隨意」畫了幾筆之後,她就迫不及待開始塗鴉起來,有時候還給我一支筆,讓我也畫,還不停地打開和蓋上筆帽,順便也算鍛鍊一下手眼協調能力。
正正:套蓋子比畫畫還吸引人
兩歲半之前,不用給孩子很多顏色的筆,一種顏色即可,但是可以給很多不同類型的筆:水彩筆、籤字筆、鉛筆、蠟筆等等。用手指直接畫畫也可以。
當著一歲寶寶的面,把玩具小熊藏在毯子下面,他能掀開毯子把小熊找出來,但是如果有一天媽媽把小熊換了個地方藏,藏在了窗簾後面,他還是會去掀毯子,結果沒有,然後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但是對於兩歲寶貝,隨著記憶和思維的發展,當我們背著他把東西藏起來時,他不再執著在毯子下面這一個地方了,而是會到幾個地方搜尋,本領更高級了哦!
群裡媽媽左月兒對13個月女兒的躲貓貓遊戲描述,充分顯示了一兩歲寶貝對於找東西的模式變化:
第一次滿家跑著躲貓貓,我躲她找,姥姥還給提示,就兩間房,躲的地方少,她總會去固定的幾個地方先找,找不著就回原來的房間去了,我給點動靜,她就能繼續找。
借用一張小妞兩歲多時找東西的圖片,把8顆小球藏在家裡8個地方,拎著籃子四處找,很嗨!一兩歲小寶寶也可以嘗試玩起來,剛開始數量少一點兩個三個的玩,物品找大一點的不能吞食的:
相比一歲寶貝模仿爸爸媽媽做出某一個動作,兩歲寶貝的本領更大了,他可以模仿連續幾個關聯動作,看起來他們真的是在做飯、開車、去上班.
翔翔:進進出出八百回了,一會兒上班,一會上廁所拉粑粑、一會兒種草種樹,每次還用鑰匙開門。把小馬桶也搬進去了,假裝尿尿了,現在自己倒大馬桶衝水去了
給娃娃洗澡:
頓頓:模仿《忙忙碌碌鎮》裡的加油站——我們有2個油泵3條油槍耶!(撥浪鼓油泵有2條油槍,可以同時給兩輛車加油)
所謂表徵,這裡是指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s),即大腦內部可操縱的信息,主要有兩種:
是物體、人及空間的心理圖像,人可以運用映像來回想過去事件的細節(比如我那錢包到底是怎麼丟的);
是把相似客體和事件歸類,人可以運用概念來進行思維並對事物進行描述(比如什麼樣的東西是花)。
皮亞傑認為,18~24個月的兒童能突然解決問題,而不再是靠不斷的「試-誤」來解決。兒童好像在頭腦裡進行了一個實驗,似乎在「思考」,然後很快解決了眼前的難題。
寶寶玩過拼圖的爸爸媽媽可能觀察到過,當我們發現拼圖轉一下就能拼上的時候,我們提醒孩子來做轉一下的動作,可是當下次遇到同樣問題,他還是不會。
直到有一天,忽然間跳躍了,他只需要看一眼,就發現了自己手上的拼圖方向不對,這時候他就在運用心理表徵解決問題了。
一歲半正正:拼圖完全不得要領,但還是在嘗試,沒有不耐煩,比之前進步不少
將近兩歲的芃芃:先把全景圖看一遍,然後把圖都取出,媽媽用語言鼓勵他(之前試過好多次,每次都是取出之後就沒有下文,只喜歡看圖,不喜歡拼),沒想到今天9塊拼圖都自己放到正確位置,而且重新玩了兩三次,真是好大的驚喜!
一歲已有分類思維的萌芽,起初是感知覺上的,後來是概念上的,比如給寶寶一堆物品,既有廚房裡的,也有衛生間的,他會把廚房的東西放在一起。
讀書會一位媽媽蘋蘋在朋友圈這樣記錄她一歲多女兒:
好神奇,閨女看到耳塞套嘗試往耳朵塞。偶然?但是混合在一起的小珠子就不會塞。小孩子是怎麼思考的?
其實寶貝就是在做客體分類哦,至於她的具體思考過程,我也蠻好奇的。
在之前的找東西遊戲、假裝遊戲中,都有寶寶記憶、回憶能力發展的功勞。
同時,1~2歲這個年齡段,撕書扔書的情況逐漸減少,繪本已經基本能接受了,通過繪本孩子們會認識並記住很多關注這個世界的知識經驗。
8,兩歲情緒社會化發展:
出現自我意識的情感:自豪、內疚、尷尬、羞愧
一歲內是基本情緒:高興、悲傷、憤怒和恐懼,
到2歲時候出現較高級的情緒:內疚、羞愧、尷尬、嫉妒和自豪,這些情緒被稱為自我意識的情感。
9,兩歲情緒社會化發展:
可以用語言來協助進行情緒自我調節
「媽媽,害怕!」
一兩歲的寶貝漸漸能說些簡單的詞語、短句了,不過期望他們能自己表達情緒,這還是很高的要求。
但是,只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對話中敏銳觀察孩子的情緒並送上合適的詞語,孩子漸漸也能學會識別並表達。一旦孩子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他自己以及他身邊的成人就能更好地幫助他走出消極情緒。
關於嬰兒依戀,推薦看之前的一篇,上期提到的充電電遊戲也在裡面:
【心理發展】不可不知的嬰兒依戀
11,兩歲情緒社會化發展:
用自己的名字或第一人稱「我」來指代自己
我你不分,是萌娃們的一大笑點。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裡面提到2歲能用自己名字或「我」來指代自己,用自己名字基本能達到,但是用「我」感覺還是有點早哈,是不是美國娃用英文會比中文要更容易?
我家小妞是2歲7個月開始正確使用「我」:「我要青菜~」 「我要肉肉~」,你家娃是什麼時候會說「我」呢?
從一歲半~三歲,寶寶開始能用一些名詞形容詞來描述自己,這也是自我發展的表現之一:
「我是男孩」
「我很高」
「我三歲了」
「我很棒的」
13,兩歲情緒社會化發展:
表現出符合性別成見的玩具偏好
女孩更喜歡娃娃、做飯;男孩更喜歡汽車、飛機,一方面有天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有父母的反應影響,當孩子做出父母認為更適合他們性別的舉動時,往往給予的是積極反應,這就促進孩子繼續選擇這類玩具。
從孩子的個性發展來說,女孩子多一點理性(男性氣質)、男孩子多一點感性(女性氣質),成年後會更容易和異性相處,因為更能夠理解對方。所以,在孩子選擇玩具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個角度,不要對玩具過於性別標籤化。
延遲滿足,大家都不陌生,是指兒童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去做一件有誘惑力的事情。
當這樣的情形出現時,孩子就需要自我控制:控制消極情緒、抑制衝動,做出社會可以接受的行為。
比如寶寶想吃棒棒糖,可是媽媽沒帶錢,怎麼辦,只能回家取了錢來買。
比如寶寶玩搖搖車兩遍了還想玩,媽媽卻必須帶她回家做飯了,怎麼辦,只能下次再來玩。
我們都不想寶寶躺地上撒潑打滾來逼迫自己同意他們的請求,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高寶寶的自控能力呢?這是個大話題,這篇暫且不展開了。
對於情緒社會化的發展,除了生活中親子互動的直接經驗,繪本是很好的間接經驗獲取途徑。
————————
本文參考文獻: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從0歲到青少年)第四版,作者 蘿拉. E. 伯克
《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作者 鳥居昭美
這篇授權轉載自雲媽媽的微信公眾號 和孩子一起玩吧(hhzyqwb)
誤區 排查 清醒時間 作息 解讀哭 問答 情緒 奶睡 抱睡 頻繁夜醒 早醒 接覺 小睡短 並覺 案例 過敏 早產 溼疹 鼻塞 胃食管反流 厭奶 腸絞痛 不踏實 脹氣 打鼾 鈣 跳躍期 入睡晚 睡後半小時 半夜起來玩 站起來 小土安撫法 抱起放下 easy cio 法伯 睡袋 安撫奶嘴 安撫巾 安撫物 產後抑鬱 翻身 大運動 睡眠倒退 安全座椅 旅途 倒時差 繪本 漫畫 筆記 二寶 音樂 規則 視頻 輔食 APP 入託 家庭 催眠曲 課程 拍睡 遊記 英語啟蒙 群 吃貨 斜頸 自主入睡 小土陪伴法 遊戲力 蒙特梭利 安全 口呼吸 新生兒 0-3個月
我是上海交通大學碩士,新浪微博@小土大橙子 因為小子睡眠的問題,開始關注嬰幼兒睡眠,後來專注於此,是國內首位獲得認證的睡眠諮詢師。
這裡有不少寶寶已經比較大了,睡眠已經好轉,媽媽們也可以多關注一些高質量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