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個「雙11」過去了,交易數據在各大平臺上又創造了新紀錄。數據顯示,11日全天,阿里巴巴旗下平臺交易額超2684億元;自11月1日零時至11日24時,京東平臺累計下單金額達2044億元;蘇寧易購1小時訂單量同比增長89%,「雙11」顯示了強大的內需推動力。
而消費增長的背後,也有年輕人消費理念的變化。雙11前夕的相關調查顯示,9成青年表示自己雙11購物會「首選分期免息」支付方式,原因是「能更省錢」,薅平臺的羊毛,還能把現金都存起來做理財,「一舉兩得」。
有網友表示,希望在更多的教育、培訓平臺能夠開通免息分期,幫助自己早日實現職業夢想。這些消費領域的新變化,讓人感慨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在轉變,這屆年輕人有點「精」。
你有你的生意經,我有我的消費「精」。年輕人消費觀念發生變化,變得越來越「精」,絕非壞事,恰恰說明這屆年輕人的財商很高。對於年輕人來說,正規的數字金融服務能夠為其自我提升、自我實現提供正能量。報告顯示,98%的中國職場人工作後有意願進行學習提升,65%的職場人願意花錢進行再深造。
曾經,一些大學生被套路貸坑得慘不忍睹,究其原因,那些放貸者故意挖坑,設置陷阱讓人防不勝防。除此之外,也與少數年輕人不諳世故,缺乏基本的理財常識有關。正因如此,相關部門一再提醒年輕人,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要了解金融常識,如確需貸款,則要選擇有正規許可的機構辦理,並及時按約還款,維護良好信用。
精,不是貶義詞,在這裡是對年輕人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理財能力的一種肯定。教育部辦公廳曾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集中開展校園不良網貸風險警示教育工作,開設金融安全相關課程,引導學生樹立金融理財觀念和金融安全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相關部門還提出,高校要增強學生對網貸風險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對不良網貸的甄別抵制能力,以及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理性消費觀教育活動,及時糾正大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很顯然,無論選擇正規、有場景的金融服務,還是善於精打細算,無論懂得如何薅羊毛,還是知道怎麼更省錢,都說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走向理性與成熟。
其實,學會理財,學會合理借貸,學會支配財富,學會實現財務獨立,本就是當代年輕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技能。正如經濟學家陳志武所說,對於年輕人來說,適度的借貸會讓財務紀律變得更強,激勵自己去學習怎樣理財、怎樣管理自己的財務;能夠培養自食其力的習慣,儘量做到財務獨立,在人格方面也可以更完整,讓個人更自由。前段時間教育部曾表示,將在中小學課程教材中融入金融知識,為提升學生金融素養提供保障。財商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來源:紅網
作者:吳一光
編輯:張瑜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14/621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