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出臺規定職務犯罪從嚴控制減刑假釋

2021-01-09 人民網

  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有關情況。該規定將於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督庭庭長夏道虎介紹,減刑、假釋作為刑罰變更執行的重要措施,是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的重要制度,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刑罰執行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對於激勵罪犯積極改造,促進罪犯回歸、融入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些「有權人」「有錢人」實際服刑時間偏短

  夏道虎介紹,前些年,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工作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一些「有權人」「有錢人」被判刑之後,減刑相對較快、假釋及暫予監外執行比例過高、實際服刑時間偏短,個別案件辦理違背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甚至暗藏徇私舞弊、權錢交易,對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的損害巨大,造成惡劣影響。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強化監督制度」,「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的明確要求。2014年1月21日,中央政法委發布《關於嚴格規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 切實防止司法腐敗的意見》,從「從嚴把握實體條件」「完善程序規定」「強化環節責任」「嚴懲腐敗行為」4個方面,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提出新要求、新標準。這次新出臺《規定》,就是要進一步從實體上統一減刑、假釋案件的辦案理念、裁判尺度和執法標準,進一步落實中央關於嚴格規範減刑、假釋工作的部署。

  《規定》對職務犯罪罪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罪犯、金融犯罪罪犯以及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嚴重暴力性犯罪等依法應當從嚴控制減刑、假釋的罪犯,新增減刑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減刑幅度從嚴的規定。

  死緩減為無期徒刑後,五年內不予減刑

  夏道虎介紹,201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規定,對於因貪汙、受賄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同時還規定,對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這些規定都需要通過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和細化。

  《規定》新增對決定終身監禁的貪汙、受賄罪犯不得再減刑、假釋的規定。對死緩考驗期內故意犯罪但尚未達到情節惡劣,不執行死刑的罪犯,在明確死緩執行期間重新計算的同時,新增了「減為無期徒刑後,五年內不予減刑」的從嚴規定。

  《規定》明確,對職務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組織(領導、參加、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等罪犯,不積極退贓、協助追繳贓款贓物、賠償損失,或者服刑期間利用個人影響力和社會關係等不正當手段意圖獲得減刑、假釋的,不認定其「確有悔改表現」。

  死緩減刑後,實際執行十五年以上才可假釋

  夏道虎介紹,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對減刑、假釋的規定過於原則,實際操作問題目前主要靠司法解釋細化和明確。近年來全國減刑、假釋案件平均每年在60萬件左右。減刑、假釋的司法實踐中,遇到不少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亟待研究解決。例如,如何界定減刑、假釋性質問題,如何科學設置減刑的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減刑幅度以保障刑罰最佳執行效果問題,如何均衡適用減刑、假釋以更好發揮假釋功能問題,如何完善財產性判項的執行與減刑、假釋的關聯機制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統一明確的規範是各地的強烈呼聲,也是進一步統一減刑、假釋工作的辦案理念和標準,確保案件辦理公平公正的迫切需要。

  《規定》明確,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減為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後,實際執行十五年以上,方可假釋,該實際執行時間應當從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之日起計算。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16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最高法新規:職務犯罪從嚴控制減刑假釋及監外執行
    最高法新規:職務犯罪從嚴控制減刑假釋及監外執行 原標題:   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有關情況。該規定將於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 最高法:對職務犯罪等三類罪犯在減刑方面做從嚴規定
    最高法:對職務犯罪等三類罪犯在減刑方面做從嚴規定 2016-11-   中新網11月15日電 最高法審監庭庭長夏道虎今日表示,對中央政法委嚴格規範減刑、假釋的規定中涉及的三類罪犯,就是職務犯罪的罪犯,金融犯罪的罪犯,黑社會組織犯罪的罪犯
  • 最高法:對職務犯罪等六類罪犯減刑要從嚴
    11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下稱《規定》)。  針對職務犯罪等罪犯,《規定》新增減刑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減刑幅度從嚴的規定。
  • 最高法減刑假釋新規定:減為無期徒刑五年內不予減刑
    最高法減刑假釋新規定:減為無期徒刑五年內不予減刑 2016-11-,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主要內容。
  •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終身監禁貪賄犯不得減刑假釋
    此外,《規定》對職務犯罪罪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罪犯、金融犯罪罪犯以及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嚴重暴力性犯罪等依法應當從嚴控制減刑、假釋的罪犯,新增了減刑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減刑幅度從嚴的規定。
  • 最高法提高減刑假釋門檻 拒不認罪悔罪的從嚴掌握
    最高法提高減刑假釋門檻   「刑九」施行後拒不認罪悔罪貪官一般不予減刑  對拒不認罪悔罪或不履行財產刑的原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貪汙賄賂罪犯,法院將不予假釋且一般不予減刑;被判處無期徒刑和由死緩減為無期徒刑的,執行四年以上方可減刑
  • 最高法談修改減刑假釋規定:杜絕有權人有錢人減刑快
    ,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主要內容。最高法審監庭庭長夏道虎表示,前些年,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工作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一些「有權人」「有錢人」被判刑之後,減刑相對較快、假釋及暫予監外執行比例過高、實際服刑時間偏短,個別案件辦理違背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甚至暗藏徇私舞弊、權錢交易。《規定》的出臺,就是要進一步從實體上統一減刑、假釋案件的辦案理念、裁判尺度和執法標準。
  • 最高法將修改司法解釋縮短減刑期限 預計年內出臺
    :將修改司法解釋縮短減刑期限   新司法解釋預計年內出臺,將嚴格減刑、假釋條件,嚴管「減假暫」  新京報訊 (記者邢世偉)新京報記者昨日從最高法獲悉,目前最高法正在修改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簡稱「減假暫」)的相關司法解釋,新司法解釋將嚴格減刑假釋的條件,縮短減刑的期限,預計新司法解釋今年年內出臺
  • 最高法發布《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補充規定》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5月31日,據最高人民法院網站消息,為準確把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補充規定》(以下簡稱《補充規定》),《補充規定》共七條,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 最高檢:職務犯罪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要嚴格備案審查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璐 北京報導 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以下簡稱「減假暫」)是我國重要的刑罰執行制度,也是司法實踐中容易滋生腐敗、產生執法司法不公的重點環節,依法對刑罰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一項重要職責。
  • 規定了減刑、假釋的從嚴控制要求
    今日,《反有組織犯罪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規定了有組織犯罪概念。將有組織犯罪限定為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以及黑社會性質組織、境外黑社會組織、惡勢力組織實施的具體犯罪。此外,將惡勢力組織上升為法律概念,規定了信息網絡有組織犯罪的認定標準。草案還規定了軟暴力手段認定等內容,規定了減刑、假釋的從嚴控制要求。
  • 最高檢發布《人民檢察院辦理減刑、假釋案件規定》
    歡迎大家出席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新聞發布會。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發布《人民檢察院辦理減刑、假釋案件規定》,通報全國檢察機關開展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專項檢察活動的有關情況。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最高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廳袁其國廳長。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新聞發言人張本才。
  • 職務犯罪判無期減刑後不低於20年 專家:防鑽空子
    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下稱《規定》)。  相較於四年前的規定,新的《規定》在對減刑執法標準從嚴的同時,提倡擴大假釋適用範圍。同時新增了終身監禁者不得減刑假釋、死緩減刑後刑期不得少於15年等條文。
  • 最高檢:職務犯罪等三類罪犯減刑、假釋問題突出
    最高檢:職務犯罪等三類罪犯減刑、假釋問題突出 2014-08-26 15:31:1026日表示,在職務犯罪等「三類罪犯」中,減刑、假釋問題突出。目前,全國檢察機關已建議將711名罪犯收監執行,其中原廳局級以上職務犯罪罪犯76人。  據了解,今年3月20日,最高檢在全國檢察機關部署開展了為期9個月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專項檢察活動。在專項活動中,檢察機關發現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及薄弱環節。  從存在問題來看,減刑、假釋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職務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等「三類罪犯」上。
  • 最高法最嚴減刑新規之後:孫政才們想減刑更難了
    這也意味著,從6月1日起,貪官們想要通過「開後門」來減刑、假釋以逃避刑罰變得更難了。孫政才們想減刑更難了這一新的《補充規定》距離最高法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下稱《規定》)不過兩年半時間。
  • 最高法發布《減刑、假釋案件若干問題規定》(全文)
    中新網2月23日電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司法解釋選取了現階段人民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社會關注度較高、司法實踐中也容易出問題的六類減刑、假釋案件,明確要求必須開庭審理。
  • 嚴格規範三類罪犯減刑假釋等制度
    要求在刑法、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框架內,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主要指保外就醫)充分體現從嚴精神,從嚴規定實體條件,從嚴規範程序,從重追究違法違規辦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法律、紀律責任。近年來,職務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組織(領導、參加、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等罪犯中,違法違規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相對突出。如廣東省江門市原副市長林崇中因受賄罪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在看守所羈押期間,賄賂買通相關人員,製作虛假疾病鑑定材料,以「保外就醫」之名逃避入監服刑。
  • 最高法減刑假釋新規定:減為無期徒刑五年內不予減刑(2017/1/01實施)
    對職務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組織(領導、參加、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等罪犯,不積極退贓、協助追繳贓款贓物、賠償損失,或者服刑期間利用個人影響力和社會關係等不正當手段意圖獲得減刑、假釋的,不認定其「確有悔改表現」。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的申訴權利應當依法保護,對其正當申訴不能不加分析地認為是不認罪悔罪。
  • 青島中院發布減刑假釋典型案例:4人依法不予假釋 6人減刑依法從嚴
    其中,有因涉槍、涉毒犯罪,與黑社會性質組織有牽連,有再犯罪危險,依法不予假釋案例;有因聚眾擾亂社會秩序,影響惡劣,依法不予假釋案例;有因確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民事賠償義務,依法不予假釋案例;有因侵犯兒童人身權利,有再犯罪危險,依法不予假釋案例;有因法定從嚴情形較多,悔改表現差,減刑依法從嚴案例;有因涉黑犯罪,確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民事賠償義務,減刑依法從嚴案例;有因系犯罪集團首要分子,法定從嚴情形較多,
  • 原廳局以上職務犯罪減刑案須報最高檢
    原廳局以上職務犯罪減刑案須報最高檢  最高檢:加強監督糾正「以權贖身」「提錢出獄」等問題,建立完善對檢察官辦理「減假暫」案件內部監督制約機制  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以下簡稱「減假暫」)是我國重要的刑罰執行制度。司法實踐中,一些「減假暫」活動中的司法腐敗行為,大多與執法、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