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案一

2020-12-25 高考網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案一

  一、教學理念

  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模塊第4章第3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方式,是理解結構和功能相統一原理的很好內容。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跨膜運輸的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同時學生對探究有熱情,但是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類型、特點及過程

  2、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的異同點

  3、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抓住關鍵,掌握本質

  2、運用表格進行對比、小結

  3、運用畫概念圖進行總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價值方面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參與討論,主動思考,

  大膽回答問題,也可進行集體觀念的教育等。

  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解決方法:

  1、介紹擴散現象,列舉氧和二氧化碳進出細胞的現象,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過無蛋白質的脂雙層,卻能通過細胞膜,總結協助擴散的概念。

  3、列舉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現象,總結出主動運輸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解決方法:通過列舉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的現象,播放相關的多媒體動畫,講清主動運輸的概念及特點。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策略

  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八、教具準備

  相關多媒體動畫課件,如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的動畫課件。

  九、教學程序

  (一)複習相關知識

  回顧細胞膜結構:展示細胞膜結構圖,提問細胞膜化學組成,結構特點,功能特點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講述:我們知道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每時每刻都在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物質的進進出出都要經過細胞的邊界——細胞膜。那麼是否所有的物質都能自由通過細胞膜呢?哪些可以出入?這些物質又是以何種方式出入的呢?

  課件展示人工合成的無蛋白質的磷脂雙分子層,學生交流以下三個問題:

  1、什麼樣的物質能夠通過脂雙層?

  2、什麼樣的物質不能通過?

  3、圖中葡萄糖是不能通過脂雙層的,但細胞卻需要不斷補充葡萄糖以提供能量,這該如何解釋呢?

  帶著這些問題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三)分析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的概念、過程和特點

  問題探討1:什麼樣的物質能夠通過脂雙層?什麼樣的物質不能通過?

  引出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之一:自由擴散

  1、自由擴散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由擴散的動畫(多媒體播放),同時提出:它們跨膜運輸的過程有什麼特徵?

  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自由擴散的概念並舉例說明

  問題探討2:不能自由擴散通過的這些物質對於細胞的生命活動來說,是不是不需要呢?

  引出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之二:協助擴散

  2、協助擴散

  播放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的動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動畫(多媒體播放),同時提出:葡萄糖跨紅細胞膜運輸的過程有什麼特徵?

  通過特徵總結出概念並舉例說明

  (四)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總結兩種被動運輸的異同

  相同:都是順濃度的梯度跨膜運輸,不需要消耗能量。

  不同:

  (五)演示動畫,歸納主動運輸的概念和特點

  問題探討3:不能通過被動運輸進出的這些物質對於細胞的生命活動來說,是不是不需要呢?

  那麼這些物質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的呢?

  引出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之三:主動運輸

  通過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主動運輸的特點

  從學生的回答中總結出主動運輸的概念並舉例說明

  思考與討論:

  1、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的區別 ?

  2、你認為以上哪種方式對於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最重要,為什麼?

  聯繫細胞膜的功能特性和主動運輸的實例,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回答主動運輸的意義。

  (六)列表比較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

  知識大闖關

  (七)探究活動

  (八)大分子物質或顆粒進出細胞的方式(拓展視野)

  過渡:載體蛋白雖然能幫助許多離子和小分子通過細胞膜,但對於一些象蛋白質這樣大的分子的運輸是無能為力的,那這些特別大的分子是如何進出細胞的呢?

  師:簡單描述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播放動畫——變形蟲的細胞內消化過程(加深理解)

  (九)歸納小結和鞏固練習,深化目標

  用概念圖的形式總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重點比較兩種運輸方式的異同。

  十、板書設計

  第3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二、大分子的跨膜運輸方式

  1、胞吞  2、胞吐

  教學反思:本節課我認為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整節課通過討論人工合成磷脂雙分子層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來貫穿始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概括原理,層層遞進的學習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等跨膜運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但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數據分析及資料分析能力欠缺,文字表達能力有待加強。本節課的討論比較多,這樣課堂的節奏就很難控制,很容易出現前緊後松或前松後緊的情況,這需要教師在備課精心設計好教學程序。學生在做有關圖標題或曲線題時還存在很多困難,畢竟這是高中生第一次真正運用數學思維進行的「探究」,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和作業時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1.本節內容的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一種「指導型探究」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探究實驗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細緻地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和疑惑,再對自己何時參與指導、如何進行指導作出決策。

  2.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合理設計,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任務重而課時有限的矛盾。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願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本實驗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1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說課稿
    一、說教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塊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
  •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但是,細胞在進行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選擇性地攝入和排出多種多樣的物質,這些物質的交換是通過細胞膜有選擇性地進行的。物質通過細胞膜的運輸途徑大體是: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質,可通過物理擴散透過細胞膜;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質或離子,需要藉助相關蛋白質的介導才能完成跨膜運輸;大分子物質或顆粒性物質,則通過細胞膜的整裝轉運進出細胞。
  •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學設計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知道原生質層的概念,說出植物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目標】通過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感受生物在生活中的應用。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難點】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細胞質基質的成分和功能。  2.細胞器的基本結構與主要功能。  提問:①葉綠體的膜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何關係?  (回答:雙層膜能選擇吸收物質,使光合作用能正常進行。)  ②它是如何增加色素和酶的分布的?  (回答:葉綠體的內部有數十個圓柱形的基粒,每個基粒又是由許多個囊狀結構堆疊而成,從而增大葉綠體內部的表面積,增加色素和酶的分布。)  ③葉綠體的功能是由什麼決定的?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是重要的儲能物質,但都不能為螢火蟲發光直接提供能量,如生活中的存摺,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細胞直接利用,就如紙幣作為貨幣,就可以直接流通,因此,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題,並激發學習興趣)  過渡:ATP能直接供能與它的結構密切相關,那麼ATP分子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 第三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過程:大分子物質→(在細胞內形成囊泡,囊泡移動到細胞膜處,與細胞膜融合、外排)→大分子物質排到細胞外。實例: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漿細胞分泌抗體。特點:胞吞和胞吐過程中,物質通過形成囊泡轉移,不屬於跨膜運輸方式,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載體。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釋細胞膜在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中重要作用。  (用視頻的方式介紹科學家進行顯微探針感受阻力的實驗:開拓學生的實驗思路;激發學生興趣)  用顯微注射器將一種叫伊紅的物質注入變形蟲體內,顯微鏡下觀察發現,伊紅會很快的擴散到整個細胞,卻不能很快逸出細胞。
  • 生物膜結構物質跨膜運輸方式複習 練習作業
    細胞對物質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只與載體蛋白的種類有關3.下列有關物質跨膜運輸的敘述,錯誤的是(      )A. 神經纖維受刺激時,Na+順濃度梯度的內流不屬於主動運輸B. 有載體蛋白參與的物質跨膜運輸方式都屬於主動運輸C. 抗體的分泌與細胞膜的流動性有關D.
  • 高中生物《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1.定義:物質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3.了解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與細胞膜結構之間的關係。【教學重難點】1.重點:主動運輸的特點和實例。2.難點:胞吞、胞吐過程的特點和意義。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癌變》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癌變》教案一  教材分析:  本章的學習,是學生從前面了解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構成和功能之後,來認識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
  • 胞吞、胞吐、主動運輸與跨膜運輸辨析
    跨膜運輸的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只不過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以知識海洋的形式出現,雖沒有明確指出胞吞和胞吐作用是否屬於跨膜運輸,但將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列在物質跨膜運輸一節,所以也默認胞吞和胞吐作用屬於跨膜運輸。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教案二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教案二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2章第4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細胞中糖類和脂質的種類和功能,由於本章與生活常識的密切結合,學習本節內容有助於學生深入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同時,在今後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
  • 胞吞、胞吐、主動運輸與跨膜運輸辨析 ——在高考試題與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中
    協同轉運是一類靠間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動運輸方式,物質跨膜運輸所需要的能量直接來自膜兩側離子的電化學梯度。根據物質運輸方向與離子沿濃度梯度的轉移方向,分為同向轉運和反向轉運。如小腸上皮細胞含有鈉離子驅動的同向運輸蛋白,可以將一類單糖或胺基酸運進細胞,不通過 ATP 直接提供能量。
  • 胞吞和胞吐作用是否只運輸生物大分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在引入胞吞和胞吐作用時,是以大分子的運輸方式為例進行介紹的。
  • 跨膜運輸,病毒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對於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運用高中生物就可以解釋。病毒感染細胞,包括病毒的吸附——侵入——脫殼——大分子複製——組裝——釋放。其中吸附和侵入是感染的開始,這與病毒的結構和細胞膜的結構,以及細胞膜的物質跨膜運輸機制有關。因此,對於高三學生來說,不妨趁機複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說不定新冠病毒疫情,會進入今年高考題喲。
  • 高一生物教案:《組成細胞的分子》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教案:《組成細胞的分子》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知識】: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情感與態度】: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教案一  考點同步解讀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課程必修一模塊第3章的第3節。本節為細胞結構的最後一節,主要講的是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的認識更加全面完整,對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有進一步認識,也為後續的學習作了鋪墊,如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生物遺傳的基礎,其中DNA的複製、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都和細胞核有關;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係是學習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變化的基礎;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理解植物組織培養和動物克隆技術原理細胞全能性的基礎
  • 課堂 ‖ 葡萄糖的跨膜運輸與轉運蛋白
    關於葡萄糖進出細胞的方式,特別是進出小腸上皮細胞的方式,一直是一線教師討論的熱點問題,甚至早到1987年就有教師在《生物學雜誌》上撰文討論這一問題。比如陶勇和趙國平認為小腸上皮細胞通過主動的方式將葡萄糖吸收進來,再通過協助擴散的方式將葡萄糖轉運至血管中。在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在 面對腸腔的絨毛面,可以通過主動運輸吸收葡萄糖;在細胞基底和側面部位,通過協助擴散方式將葡萄糖分子輸送到血管陶 勇,趙國平.芻議葡萄糖跨膜運輸的方式[J].中學生物教學,2013,8:45-46.
  • 高一數學教案:《全集與補集》教案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03 16:09:48 高一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