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麼殺馬特,他們不過是你我身邊的打工少年

2020-12-11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南都周刊 ,作者胡雯雯

南都周刊

深度觀察家 理性思考者

南都周刊(ID:nbweekly) | 來源

胡雯雯 | 作者

孟夏 | 編輯

(攝影:胡雯雯)

李一凡跨下車,站在空蕩蕩的街道上。在這個離深圳市中心55公裡,再過去一點就到惠州邊界的村子,儘管周圍工廠林立,卻異常冷清。下午三點,路兩邊的小店都關著門,連個人影都見不到。要是在電影畫面中,此時應有一片枯黃的葉子打著捲兒刮過。

但李一凡不是來拍電影的。他想拍的是紀錄片,為此專程來找一個人,江湖人稱「殺馬特教主」。

殺馬特,說起這個十幾年前橫空出世,曾風靡一時的群體,人們可能還存留著些許印象:誇張豔麗的髮型、濃重的眼線唇妝、花哨浮誇的服飾……他們的影響力從網上蔓延到線下,曾引來無數追隨者,也惹來了無數吐嘈聲。後來,他們被各界「精英」和「主流群體」嘲罵圍剿,在論壇中被封號和禁言,甚至當街被揪著燒掉彩色頭髮……就這樣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如今,他們偶爾會在短視頻上露個臉,招來獵奇的目光,但聲勢規模早已大不如前。

曾統領20萬「殺馬特大軍」的少年

任教於四川美術學院的李一凡頭一次知道「殺馬特」,是在2012年前後。一個朋友拿著手機,給他翻看一些殺馬特少年的圖片,帶點嘲諷的口吻。在當時藝術圈的人看來,這就是群「土朋克」「鄉村視覺系」,反正是兩頭都沒學好,結果出來個不倫不類的樣子。

但李一凡的反應卻是,這樣一個沒有被精英文化規訓過的群體,其做法可謂先鋒,而且還呼應了當時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叫「反景觀社會」,值得研究一番。

後來他才知道,自己把殺馬特過度解讀了。但當時李一凡很興奮,開始到處尋找殺馬特。「殺馬特是有標準的,隨便染兩縷頭髮那根本不算。得造型誇張,五顏六色,還要化上大濃妝,或是戴各種配飾什麼的。」儘管目標明確,李一凡愣是好幾年一無所獲,直到羅福興出現在自己的視野裡。

羅福興,這個來自廣東梅州,被稱為「殺馬特教主」的95後男生,據說是當年第一批把這種誇張髮型「發揚光大」的人。

2006年,還在村裡上六年級的羅福興上網看到了歐美、日韓的「非主流」造型,很感興趣。但當時周圍只有把頭髮染黃的「非主流」,他嫌太土,就自己把頭髮染成了粉紅色,再去村口理髮店,用啫喱水弄出十幾個尖角,像《七龍珠》裡的悟空那樣。他對這個改造非常滿意,拍照傳到了網上。沒想到,加他好友的人迅速多了起來。

當時,羅福興對於所謂「視覺系」「朋克文化」等一無所知。網友留言說他「時尚」,他便去搜對應的英文詞語,smart跳了出來,「聰明、漂亮、光鮮……」這個詞的中文意思深得他意。但羅福興嫌發音不夠霸氣,便取其首音,自創了「殺馬特」一詞,寫在每一張自拍照上。從此,這個派系在江湖上有了名字。

隨著qq好友呈指數級增長,他建起的「殺馬特」群就像病毒一般不斷擴大,繁衍出子群,後來還形成了不同的「家族」,比如走冷豔路線的「視覺系」,走陰森鬼魅路線的「血妖系」等。而成員們的網名和交流,都喜歡用「火星文」,所以圈外人很難搜到。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的學者王斌曾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中分析:「殺馬特的主體是晚期80後或90後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口……除了分布於第二產業裡,更集中在服務業之內,如髮廊技師、餐廳服務員、快遞員等……」

李一凡也這樣總結: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農民工二三代,很小便輟學外出打工,基本活躍在經濟發達地區工廠林立的城鄉結合部,對社會接觸少,依賴網絡,但跟玩豆瓣的非主流沒有半毛錢關係。

羅福興的成長軌跡也不例外。13歲時書讀不下去了,便跟著父親出去打工。流水線的工作極其枯燥乏味,「人與人之間好像不會交流一樣,偶爾說句話,又害怕被領班罰,乾脆就不說話了。」每天下班後在qq上跟殺馬特群友閒聊,成了他為數不多的快樂時光。

那幾年裡,殺馬特家族越發壯大。羅福興曾有個小本子,記錄了自己30多個殺馬特群的密碼。他估算過,如果算上核心qq群,以及群成員管理的家族子群,他至少和20萬分布全國的殺馬特少年保持著聯繫。

這是個既鬆散又團結的群體,成員們互相視為兄弟姐妹。他們既活躍在線上,也會約在本地聚會,最喜歡的娛樂是溜旱冰、KTV,沒錢的話就成群結隊一起逛公園。

不少渴望出名的殺馬特找到羅福興,希望「教主」能介紹自己,於是羅福興發QQ空間和微博開始收費,從200元到2000元不等;他還曾計劃以自己為原型,寫一部名為《羅福興的殺馬特帝國》的小說,只不過在第 1379字時戛然而止;他說,自己還創立過一個專供殺馬特交流的網站,並創辦了付費的殺馬特排行榜,但「沒錢賺,心又累」,很快就賣掉了。

在現實社會中,他們也被看作「低俗」「病態」文化的代表,有些殺馬特甚至因此被打。李一凡就在新聞裡查到過,昆明有殺馬特被路人揪著燒掉了彩色頭髮。在各路「精英」和民眾的圍剿下,殺馬特迅速式微,許多家族群從此解散。而羅福興,漸漸感受到形象給自己打工帶來的阻礙,也剪掉了彩色長髮。

2015年開始,快手上突然冒出一批新的殺馬特,媒體開始對這位「教主」重拾興趣,輪番採訪他。李一凡原本並沒有留意到他,直到2015年受邀來到深圳,一個朋友問,「要不要帶你去找羅福興?」

外表張揚跋扈,內心謹小慎微

李一凡第一次見到的「教主」,並不如想像中那般飛揚跋扈。眼前的羅福興安靜,瘦弱,一頭濃密的黑髮剪得乾淨利落,穿著也頗為低調。除了手指關節和領口露出的刺青,他看起來和任何一個小鎮青年一樣。

儘管事先已經約好,羅福興卻異乎尋常地謹慎。他沒有帶李一凡等人到自己的住處,而是專門找小旅館開了個房間。然後說只願跟李一個人談。

「他就是緊張,特別緊張。」 李一凡對此並不意外,「他們已經被傷害過太多。」

慢慢交流下去,他發現,自己過於浪漫主義了。「其實殺馬特根本就沒有對抗社會的意識,他們連自我保護都做不到。我完全是在一廂情願地解讀。網上熱傳的那些公共場所鬧事、自黑自賤的視頻,都是『假殺馬特』為了搏流量而拍的。」

原以為找到「教主」,其他殺馬特便好找了,但李一凡又想錯了。

雖然羅福興一直維繫著和核心qq群成員的聯繫,但和大部分人自始自終只是網友關係,從沒見過。而經歷過輿論圍剿後,如今的殺馬特對任何「非家族」成員都極其警惕,不會輕易跟陌生人接觸。

「我這才知道,為什麼我和學生們一直進不去他們的群。因為他們是有一套程序的,你必須先進審核群,由管理員翻看你的qq空間,看你的頭像,看你發過的所有東西,還要讓群友來點讚認可,直到認定你是真正的殺馬特後,才會放你進入正式群。如果只是下載網絡圖片來冒充的話,是很容易識別的,根本混不過去。」

在這些殺馬特成員的qq相冊中,李一凡看到的是一個已經消失的奇幻帝國。「如果不是翻看過去的照片,你根本無法想像,以前這些街道上會有幾百號殺馬特成群結隊地出現,頂著五顏六色的髮型,密密麻麻的,散布在大小工廠區裡。」

靠著羅福興往日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個個群中留言發問,尋找願意露臉接受拍攝的殺馬特。李一凡感覺,如果是跟羅福興這種「自己人」見面,殺馬特們相對沒有那麼牴觸,但對其他人,他們有種本能的不安全感。

「他就覺得,你們是不是又要來嘲笑我們?我跟他們說要拍紀錄片,他們不懂,很多孩子甚至連電影院也沒去過。我只能說,我拍的是長視頻,希望把人家冤枉你們的那些事,給一個機會說清楚。」

但他們的採訪經常是撲空的,有時明明約好了見面,開車千裡迢迢過去,對方卻又死活不肯出來。「一次我們去深圳公明,說好下午兩點見,結果在鎮上一直待到5點,在手機上跟對方反覆溝通,他就是不出來。他老覺得,自己最近在網上得罪人了,你們是不是人家僱的同城代打?」

一群外表張揚跋扈的少年,在真實生活中卻如此謹小慎微,這讓李一凡突然明白了他們一夜間銷聲匿跡的原因。「說白了,這就是些普通而簡單的孩子,缺少父母關愛,缺少教育,就連在網上跟鍵盤俠吵架都很難贏,哪來什麼對抗社會的能力呢?」

「不要押金」 打動流水線上的打工人

跟他們交流,所謂知識分子的那套話語體系是不起作用的。李一凡想拍他們的工作環境,但進廠太困難,便想通過網絡有獎比賽的方式,拿出1萬元獎金,鼓勵他們自己拍流水線工作的短視頻來投稿,卻應者寥寥。

「我讓助手寫個徵集文案,他半天寫不出來。羅福興看了說,我來寫吧,然後一句標題:不要押金!第二句:日賺千元不是夢!一發出去,很快就有一堆人來投稿,然後我們20元一條這樣收,後來還出現了低收高賣的二道販子。」

「不要押金」「日賺千元」,在許多人看來是妥妥的騙子口吻,對打工的殺馬特們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痛點。他們從打工第一天開始,就要跟各種剋扣押金的規定打交道,即使拍短視頻根本不可能涉及押金,這些口號依然能迅速打入他們心裡。

就這樣,李一凡收集來近千條短視頻。他還弄來400臺手機,把那些短視頻灌進去,循環播放,構成了廣東時代美術館《意外的光芒》展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展覽《李一凡:意外的光芒》,廣東時代美術館(2019.12.13-2020.2.16)。(攝影:胡雯雯)

前前後後兩年多的時間,李一凡帶團隊輾轉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終於採訪到了六七十個殺馬特少年。「以前廣東有很多殺馬特,現在幾乎沒有了,只剩東莞石排、汕頭澄海還有零零散散的一些;河南的也絕跡了,廣西很少,現在還留著最多殺馬特的,是雲南、貴州。」

殺馬特之所以還有生存空間,也許跟當地文化的包容性是相關的。另外,小工廠和作坊密集的地方,老闆對於打工者的形象要求沒有那麼嚴格,所以還能接受一些殺馬特員工。

他在採訪中了解到,大工廠招聘時,求職者必須經過抽血體檢,還要一個個進行身體檢查,染髮的、打耳洞的全部不要,就連手指彎曲的也不行。「所以現在很多人的頭髮都是一次性染色的,進廠之前必須洗掉,只能在休息日玩一下。而且他們也留不了那麼長的頭髮了,所以造型比以前小了很多,算是壓縮版吧。」

左青龍右白虎,心中一個米老鼠

「你一玩殺馬特,就會有人崇拜你,好多人認識你,想跟你一起玩。我們喜歡一幫一幫人出去,在石排公園草坪上拍拍照,去溜冰場,一聽音樂就跳舞,喝酒,腦子裡什麼都沒有,就是開心。

工資高的廠都是計件的,你要拼命地幹。去年我加了一晚上的通宵班,因為老闆第二天要趕著發貨,特別疲憊。有時也不想進廠,但想想為了以後有好點的生活,還是得去。我姐回到老家,看到女兒不認她,只要奶奶,就流淚,我也說不出什麼來。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看到過年了,別人的爸爸媽媽都回來,我的沒有,就好想念,偷偷地哭了。

我跟哥們兒說,玩也玩過了,鬧也鬧過了,以前感覺我是最帥的,髮型天天吹,但現在剪掉頭髮了,因為壓力大,怕跟不上社會,什麼都要操心。說來說去,都是為了生活。」

——韓亞傑(15歲開始外出打工,如今在東莞石排鎮打工)

殺馬特有的早已回歸「正常」,有的還堅守著殺馬特造型,有的則折中一下,戴上一頂彩色假髮。

在李一凡看來,拍過那麼多城鄉故事,卻始終有種遺憾。

「我曾經想拍村小學,可惜當時剛好拆了,孩子們都去了外地上學。回來後翻看照片,我一直覺得自己丟了東西。」那是2007年,他還沒有留守兒童的概念,直到接觸了殺馬特,這群正好生於90、00年代,於10年代接觸城市的鄉村孩子,他發現這個缺失補上了。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全國農村留守兒童(0-17歲)共有6102萬,佔兒童總數的21.88%,比2005年增加了242萬。

「他們其實很單純,很簡單,但又帶著不斷被傷害後的那種警惕,那不是狡猾。我有時跟這些小孩聊完,都想抱抱他,覺得特別可憐。我以前拍片子從來沒有這麼柔軟過。」說著,李一凡自我解嘲地笑了笑,「也許是我年紀大了吧。」

韓亞傑是他在石排鎮採訪到的前殺馬特,如今的韓亞傑已經一頭短髮,但全身卻布滿花花綠綠的刺青,配上小熊維尼似的憨笑,以及稚嫩未脫的嗓音,顯得特別違和。

韓亞傑,15歲外出打工,現在廣東東莞石排鎮打工。

「他就是那種典型的:左青龍右白虎,心中一個米老鼠。明明還是個孩子,卻要裝出一副古惑仔的感覺。」李一凡見過很多這樣的打工者,他們從村裡出來後,直接就進了廠,從此兩點一線,每天悶頭上完班,就回宿舍玩手機,連市中心也沒去過。「我那天見到一個貴陽孩子和廣東來的吵,說你們深圳的高樓還沒有我們貴陽多。說了半天才知道,他從來就沒離開過龍華工廠區一帶,連深圳關內都沒去過。」

一個殺馬特女孩告訴李一凡,自己可以連續好多天不出廠,除了去外頭買點衛生巾。因為廠裡吃住上班都能解決,她有次自己坐了回公交車,就被騙了,外面實在太亂。

「來到這樣一個陌生的城市,這些孩子心裡是怕的。留著殺馬特髮型,一身刺青,多少能有點安全感,起碼不會被人欺負。」李一凡回憶,他們幾乎每段採訪都是夜裡10點以後才拍的,因為要等殺馬特們下班。在這種連路燈都沒有的荒郊小鎮,那種貧瘠感是無法形容的。

殺馬特們工作的流水線。

「有個孩子跟我說,廠裡機器聲音太大,每次下班後要過一兩個小時,耳鳴才會消失。在這些地方,自殺,發洩,都是常事,其實殺馬特反而成了一種精神慰藉。他們從小缺少父母照顧,又早早輟學離家,殺馬特起碼提供了一種歸屬感,一個尋求安慰的地方。」

貴州女孩影兒是13歲就開始打工的,「我們在殺馬特群裡,都互相稱呼兄弟姐妹,有事就直接找他們。如果你工作丟了,會有人給你介紹,有人給你分頓飯吃。平時沒地方講的話,也可以和他們聊,我跟親哥哥都沒這麼好。」

影兒,13歲外出打工,現在貴州大方縣拍視頻做直播。

雲小帥是14歲離家的,如今在雲南從事建築行業。他曾留著一個燙成波浪的紫色掃帚頭。「我就想有人看看我,哪怕是罵我,那至少也有個人願意跟我吵架啊。」

雲小帥,14歲離家,現在雲南從事建築行業。

「我們以前都犯了知識分子的毛病,以為他們是作踐自己,其實完全搞錯了,他們是真心覺得這樣好看。」李一凡記得有個昆明小夥子說,為了把髮型完完整整地帶回老家,給大家看,他硬是在火車上坐了三天三夜,連覺也不敢睡。來自廣西的Lisa則憧憬著,以後婚紗照要拍兩套,一套是「正常的」,可以給人看,另一套是殺馬特造型,自己珍藏起來。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男性比女性多了3164萬人。有人口專家認為,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男性中,平均5個中將有1個找不到配偶,這部分人大多聚集在偏遠農村。城郊工廠區的情況也類似:男工是很難找到女朋友的,因為流水線上的女工一般都瞧不上同一條線上的男工。

但殺馬特就不同了,髮型和裝扮越是出位,就越受女孩子歡迎。「來到石排以後,我才知道殺馬特這個東西。」小輝來自雲南文山,第一次打工因為年齡不夠,還是偷偷用了哥哥的身份證。他留過一頭高聳的厚劉海,染成火紅色,特別搶眼。「去溜冰場玩時,有好多女孩子都叫我帶她,還有很多叫我做她們男朋友,但是我都沒答應,畢竟自己家裡條件不怎樣,怕連累人家,還是有本事了再說……」

第一次跟殺馬特去他們的「聚會聖地」石排公園時,李一凡相當震驚。他從來沒有想像過,在一個城市邊緣的工業區,會有如此多形形色色,來自全國各地的人。

「每到五一、十一假期,至少會有幾萬名少數民族聚在那裡,載歌載舞,穿著鮮豔的民族服裝。因為少數民族打工者沒有其他時間可以慶祝自己的節日,只能湊在法定節假日裡。」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殺馬特也顯得不那麼另類了,他們會穿上最炫酷的行頭,頂著精心打造了幾小時的髮型,像開屏的孔雀一般,在公園裡一群群地閒逛、聊天、發自拍。

2018年10月1日,殺馬特們在廣東東莞石排公園聚會。(攝影:李一凡)

真假殺馬特

「這麼長時間以來,我覺得自己很封閉,沒有交心的朋友,也沒人知道我是幹嘛的,現在最起碼有人知道了。他們哪怕是在背後說:你看那個人花裡胡哨的,但我心裡也舒服。我覺得放飛自己才是真的。而不是像他們說的一樣,為了譁眾取寵。

後來我開始認識形形色色跟我一樣的人,最多的時候聚會的人數有70多個,在那樣的環境下,大家都沒有隔閡,沒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2014年後,基本上大家都退了。把長發剪去的時候,我感覺像把自己的信仰給割捨了一樣,空落落的,再也找不回來了。

現在我的小孩一歲,如果以後他要玩這個的話,我不會反對他,我會把他弄得更好。但是,怎麼說呢?現在沒了以前那股韌性。」

——李雪松(15歲外出打工,如今在雲南洱源開發廊)

2018年冬天,李一凡帶團隊去雲南、貴州、廣西百色轉了一圈,花了一個月時間,走了七八千公裡,一家家拜訪,想看看早年那些殺馬特的家是怎樣的。「很多有名的殺馬特,如今都回了老家,因為那裡生活成本低。有些在村裡或附近村鎮幹點活,有的則做直播去了。」

這些人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天天在網上看的新聞都是,某明星片酬幾千萬,某二代用一個億來創業,某網紅月入上百萬……而一看自己工資單,3000元不到,瞬間他就覺得,這錢幾乎毫無意義,即使省吃儉用存下來,也永遠趕不上別人。但他為了生存,又只能去掙這個錢,於是拿到之後也很快花掉了,打遊戲、燙頭髮、抽菸喝酒……」

許多人會把殺馬特跟朋克、非主流等相提並論,但其背後的東西,卻可能大相逕庭。發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朋克文化,原本是在沒落的工業社會後期,年輕人對抗商業化、對抗消費社會的一種風潮。而在中國,許多從農耕文明一下子進入工業社會的孩子,並沒有發展出反抗意識。正相反,他們將看到的視覺系符號當成了消費品,靠著一些廉價的東西:網吧、化纖服飾、假髮……給自己尋找一種寄託,一種慰藉。

「殺馬特可能會搞笑,但絕不會自黑。羅福興就算剪了頭髮,我們覺得他還是殺馬特。戴假髮一樣可以玩,但自黑的那些絕對不是殺馬特!」

「我感覺又能找到同類了」

來自貴州畢節的肖浪是2015年開始玩殺馬特的。他曾在快手上幾進幾出,如今粉絲積累了近8000個,算是小有名氣。在《意外的光芒》展覽開幕第一天,肖浪受邀過來,扇子般的銀色頭髮高高豎起,配上一身黑白造型,特別搶眼。當他發現自己是全場唯一殺馬特造型的人時,感覺有點尷尬。但一拍照他又開心起來,畢竟這是打工一個月僅有的兩天休息日,比較珍貴。

肖浪在《意外的光芒》展覽現場。(攝影:胡雯雯)

活動進行到一半時,肖浪扭頭衝出了展廳,過了一會兒才回來。「每句話都像說到了自己心坎上,太心酸了。」他對記者說。採訪後半段,他情緒才好起來。「現在玩的人,來了很多00後,我感覺又能找到同類了,希望家族能儘快復興。」

而羅福興卻始終一副意興闌珊的神情。李一凡問他有什麼想法,他淡淡地說:一般。

「他什麼都說一般。」李一凡笑了。在他看來,羅福興不太喜歡跟人談感受。許多千方百計哄羅福興接受採訪的媒體,都想把他包裝成「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樣子。在一次電視訪談中,當主持人第N次說出「幼稚」這種詞時,羅福興拉下臉,走了,訪談因此中斷。

李一凡(左一)與羅福興、肖浪。(攝影:胡雯雯)

「打工的人堅信一句話:困難困難,困在家裡肯定困難,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我現在出門,第一時間居然想到的是進廠。我發現所有人跟我的想法都一樣:出來幹嘛,進廠啊。難道沒有別的了嗎?沒有別的了,你只有這個選擇……」最後,羅福興呈現出了難得的善談。

「城裡人可以玩車、玩房子,你玩不起啊,那只能玩頭髮,是吧?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著,就一定會有被淘汰的人也好,被傷害的人也好,不被尊重的人也好。農村不會消失,除非教育更好了,個個都上過大學了。說不定那時,殺馬特會以另外一種方式生存。」

「審美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礎。」

攝影:餘曉璐

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南都周刊」(ID:nbweekly),本期報導已刊發於《南都周刊》第950期。

RECOMMEND

推薦閱讀


《西遊記》中哪個妖怪死得最冤?

為什麼垃圾車上會掛著毛絨娃娃?

對視4分鐘,你會愛上對方嗎?答案有點出人意料

把南方漢子搓到報警,東北洗浴,不愧是你!

衝擊奶茶店的南京野豬到底有多猛

逃離北京後,她做了一件上癮的事兒

原標題:《說什麼殺馬特,他們不過是你我身邊的打工少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殺馬特,中國打工少年的保護色
    於是,現場大屏幕上,羅福興殺馬特時期的自拍被放出來,臺下幾百個觀眾哄堂大笑,嘉賓們則不斷用專業名詞調侃他的「時尚」品味。羅福興憤怒了,轉身奔出舞臺,大手一揮,說不錄了。李一凡打動羅福興的地方,是他對羅福興說,我就想讓你們自己來講講殺馬特是什麼。
  • 殺馬特是誰?讓他們親自告訴你
    最近有部紀錄片因將目光聚焦在古早的「殺馬特群體」而獲得了現象級的關注,但是這一次,人們對他們產生興趣的原因卻不再是獵奇。其實殺馬特群體的真實處境一直是被掩蓋掉的,正如導演李一凡所說,他拍的不是殺馬特史,而是90後農民工歷史的一部分。《殺馬特我愛你》本文有劇透。
  • 殺馬特我愛你:被社會剿殺和拋下的「他們」也是「我們」
    直到上段時間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出現了,讓這個名詞再次發光,看完後我的心情複雜,除了感動和嘆息外,我也不禁想問下自己:那些曾經在我們身上的夢想、個性等,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消失了呢?我們對這個世界真的了解嗎?我們又真的了解我們自己嗎?...
  • 《殺馬特,我愛你》:導演買了915條視頻,探尋殺馬特的根源
    通過了審核,才有機會進入到正式群,到時也就能真正地成為殺馬特的一員了。李一凡發動了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卻始終沒有見到一位殺馬特。直到四、五年之後,一位深圳的朋友打電話給他:「你不是找殺馬特嗎?我現在能聯繫到一個叫羅福興的人,你過來見見吧。」
  • 被誤解的殺馬特:誇張髮型是流水線青年的避風港
    他們對著鏡頭講述自己的故事,大多是關於留守鄉村的孤獨童年、早年失學的少年時代和流水線上的枯燥時光,他們的記憶裡有面目模糊的父親母親,把他們養大的爺爺奶奶。「我知道他們的生命經歷非常貧乏,肯定比不上他們的頭髮好看。」李一凡說。
  • 殺馬特消亡史
    白飛飛出來打工的時候,身邊沒有朋友,工廠的生活讓她一度感到很抑鬱。 可自己的母親不僅沒能給她安慰,反而只是在身後督促她拼命掙錢: 每次我媽都說:你為什麼要休息啊,你看我從來都不需要休息,我每天都可以幹活掙錢。我聽到這些,覺得煩死了。 她說自己一度想過要自殺,甚至專門去網上查了安樂死的藥物。
  • 《殺馬特我愛你》,被誤解的殺馬特文化,背後有不為人知的故事
    農村不養閒人,孩子輟學後通常會前往我國東部、東南沿海等地區打工,導演對接受採訪的殺馬特做了一次統計,結果顯示他們第一次進工廠打工的平均年齡為十四歲,最小的不過十二歲,但這些孩子們發現,大城市好像沒有那麼歡迎自己。
  • 我是20萬人的殺馬特教父,髮型不誇張不準進群
    小鎮少年羅福興2006年的廣東梅州五華縣,羅福興上初一,但已經自顧自決定不念書了。理由很多,但具體也說不清楚。媽媽還要帶下面兩個妹妹,管不動也管不住他。那一年,羅福興和幾個朋友約著去城裡打工,浪了一圈,因為身份證上的年紀實在太小,外面沒人要,羅福興只好又回到村裡的塑膠廠上班。
  • 這部紀錄片,消解了我對「殺馬特」所有的偏見
    誰是殺馬特?說起「殺馬特」,你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什麼?頭髮、緊身衣、濃妝還是自拍?最近大熱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在採訪了78位殺馬特後,用900多段視頻為大家呈現了那些曾經未被理解、甚至是被深深誤解的殺馬特。
  • 看完《殺馬特,我愛你》,我才知道,誤解殺馬特是因為我無知
    談起殺馬特,你會想起什麼?浮誇張揚的爆炸頭,花裡胡哨的低腰褲,還有不解其意的紋身字。小孩眼中的古惑仔,大人眼中的壞孩子。當人們用這些具體的標籤,來嘗試給他們定性時,便自以為認識了他們。今天我要推薦的,就是李一凡老師的《殺馬特,我愛你》。雖然現在網上還找不到完整版的紀錄片,但根據李一凡老師的最新演講,我還是想聊一聊,這個我們即將忘記的符號。在這一個符號裡面,有他們的犧牲,有他們的自尊,也有他們的故事。
  • 95後「殺馬特」:打工五年回鄉開網店幫助全村年入300萬
    「受身邊朋友的影響,我從小就有些叛逆」,回憶起輟學打工的日子,李榮富說道,「其實我對過去從來也沒有後悔過,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也不會選擇,就這樣一直漂著。」「不害怕另類,只擔心落後、被淘汰」2013年,在衢州「漂」了幾年的李榮富選擇回到貴州黔西南州,去理髮店工作,這也讓他的「殺馬特」造型迎來了巔峰期。
  • 曾被人看不起的殺馬特髮型,是許多打工青年追求過自由的證明
    直到今年,一部叫《殺馬特我愛你》的紀錄片上映後,很多人才明白,那些當年被無故毆打的人其實不僅是殺馬特:他們可能還是留守兒童。可能是為了供妹妹讀書出來打工的哥哥。可能是每天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的底層勞工。
  • 90後「殺馬特們」不再狂少,誰還會記得他們?
    同時,審美也需要成本,可以說,經濟基礎決定審美高度,「殺馬特們」的出身讓他們和當時的社會有著先天的審美隔離。某些程度上,他們衣著怪異,更多是因為不自知,不了解。對於他們, 我們的視角應該更寬容。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不會去想殺馬特為什麼會這樣。
  • 還記得殺馬特嗎?它又「活」過來了
    這就是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而在被問到是否發起了勞動仲裁時,受訪者的回答卻令人嘆息:「當時我不知道勞動局是什麼?:網絡時代的過街老鼠顯而易見的,這幫造型浮誇的奇裝怪客即便在現在也不會被主流接受,更遑論當時,成為殺馬特後他們可以說是「人人喊打」。
  • 苗族00後正在復興殺馬特
    有多少苗族姑娘在草坪上跳著蘆笙舞,就有多少個留著漸變色掃把頭的苗族少年在水邊拍著快手視頻。快手上的石排公園,是一個由「霸氣」「葬愛」「乖乖」「苗家」「浪子」等暱稱前綴組成的殺馬特江湖;但在現實的石排公園裡,肖少領導的葬愛家族與本地人卻並沒有太多交集,他連廣東話都不太會說。
  • 最後的殺馬特教父:15歲時創造「潮流」,現在他怎麼樣了?
    原創 專題報導 ELLEMEN睿士最近,一部名為《殺馬特我愛你》的紀錄片再次讓大家關注到了殺馬特群體,導演李一凡以深圳為起點,在深圳、廣州、東莞、貴陽、大理等地採訪、拍攝了67名殺馬特。而提到殺馬特,「羅福興」這個名字幾乎是不能忽視的。
  • 殺馬特滅絕了,被口水淹死的?
    我曾經也不清楚他們是誰,直到前幾天看完《殺馬特,我愛你》的紀錄片時,我才為自己曾經對殺馬特的嘲笑而感到萬分羞愧——直到那時我突然驚覺,原來我曾無意間霸凌過一群勞動人民。但現實裡,曾經卻有一名殺馬特在深圳打工後很失望的說:「為什麼深圳的樓,看起來和我老家也沒啥區別啊?」周圍的人都很錯愕,半晌後才反應過來,原來他在深圳打工了半年,都沒有出過城中村,從未見過高樓大廈。
  • 曾經爆火的殺馬特,被無數人誤解了!
    好多小夥伴留言說,好懷念當年我們殺馬特的時代啊,現在想剪個殺馬特頭已經不行了,因為,我禿了。關於殺馬特,相信每個80後90後都並不陌生。但也有很多人對殺馬特有偏見和誤解,今天,小青楊就帶大家來看看真正的殺馬特是什麼樣的!2007年左右,社會上開始出現這麼一群人。
  • 【特寫】殺馬特沒有時代:一場直播,收入12塊5
    後來拍攝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的時候,土生土長的深圳90後攝像師烏鴉才驚訝地得知,在她長大的城市的遠郊工業區,原來有一群和她年齡相仿、掙扎在工廠裡的殺馬特。烏鴉第一個正式拍攝的對象是殺馬特女孩白飛飛。她到廣東打工好幾年了,一直沒見過海。她和烏鴉說了很多次,想去深圳看看海。到了海邊,白飛飛發自內心的喜悅,讓烏鴉意識到,她和白飛飛幾乎生活在兩個完全隔絕的世界。
  •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比996更殘酷的工廠青春物語
    豈知肉身在場後,理念得到修正,李一凡驚覺,他們其實是一幫最可憐的人。如果說人們心中對殺馬特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通過拍攝《殺馬特,我愛你》,這一次,李一凡做了那個移山的人。從2008年起,隨《勁舞團》遊戲誕生的非主流文化,其中最誇張的一部分,演變為殺馬特,再到2012年前後,線上線下以各種手段對殺馬特展開圍剿,後者的各大家族開始土崩瓦解。直至最近, 因《一席》的演講,李一凡帶著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成功破圈。 被誤解多時的殺馬特,迎來了遲到的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