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6點,早到醫院,查一圈房,隨後趕緊得去手術。
走進38病房,患者張大爺問:王醫生,為啥今天這麼早就輸液呀?還輸這麼一大袋?
我說因為今天咱們做造影,要用造影劑,造影劑是經過腎臟排洩的,會對有人造成危害,所以要多輸液,多尿尿,減少造影劑對腎臟的損害。
不光現在得多輸點液,做完術後,還得輸,多喝點水,多尿尿!
我們現在給患者做造影前,都會提前大量輸液,為了防止造影劑腎病。
什麼叫造影劑腎病?
造影劑腎病指由造影劑引起的腎功能急驟下降。常用的造影劑一般均為高滲性,含碘量高達37%,在體內以原形由腎小球濾過而不被腎小管吸收,脫水時該藥在腎內濃度增高,可致腎損害而發生急性腎衰竭。
接受造影劑者血清肌酐通常在24小時內升高,96小時達峰值,一般7~10天後恢復到基礎值。也有報導,腎功能在1~3周內呈進行性下降,然後恢復到基礎值。
造影劑腎病的危害?
60%以上造影劑腎病患者早期即可出現少尿,對利尿劑有抗性,也有非少尿者。大多數患者腎功能可自然恢復,10%者需要透析治療,不可逆腎衰竭者少見,需要長期維持透析。
如何診斷?
臨床上有應用造影劑史,在24~48小時內出現少尿、無尿、皮疹、心悸、出冷汗、血壓下降,嚴重者出現過敏性休克,尿檢異常,腎功能急驟變化尤其小管功能明顯異常者,即可確診。
如何預防造影劑腎病?
在應用大劑量造影劑時,為避免或減輕其腎毒性,可在補足液體的基礎上用20%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靜脈滴注,於造影前1小時開始應用,可增加腎組織的灌注,降低血黏度,增加腎血流量,加強利尿,促進造影劑的排洩。造影結束後鼓勵患者多飲水,用5%碳酸氫鈉靜脈滴注以鹼化尿液,增加尿酸鹽排洩。
當然沒有特殊情況,我們就是常規使用生理鹽水輸液就行。
尤其是老年人或有糖尿病的人,或腎功能不全的人,更容易發生造影劑腎病。對於這些高危人群應選用不含碘的造影劑(如碘普胺),或選用非離子性、低滲性造影劑,可降低其腎毒性。
一旦發生少尿型急性腎衰竭,經擴容、利尿等仍無效者,應緊急透析治療並按急性腎衰竭處理。
所以,造影前一直輸液,就是為了防止造影劑腎病!
#發現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