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附集團·崇川學校】清茗之香顯中華之禮 拜師之帖揚師道尊嚴
在崇川學校的教師隊伍中,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年輕力量,他們銘記「向上向善」之訓,為提升自己教育教學水平,專業素養能力,以合格、嶄新乃至優秀的姿態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他們用真誠的態度,與前輩結對,莊嚴地遞上這象徵著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拜師帖。在磨礪中,學為師之道,樹育人之德。
-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版本
-
淺談拜師的重要性及兩儀拳拜師儀式
中國乃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古代禮儀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將師禮列入「三本」之一,可見拜師禮之重要性。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道尊嚴,尊師重道。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頭等大事,以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要舉行拜師儀式。
-
黃庭堅精品手札《南康帖》:磊落人的細碎事
黃庭堅的這封信被後人們稱為《致無咎通判學士帖》,又稱為《南康帖》,為紙本行書,縱30.8釐米,橫64.7釐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黃庭堅的這封信是這樣寫的:庭堅叩頭。比因南康籤判李次山宣義舟行。奉書。並寄雙井。計夏末乃得通徹耳。急足者伏奉三月六日手誨。審別來侍奉萬福。何慰如之。惠寄鮑詩、楊(揚)州集。實副所望。
-
北京文史館重演傳統拜師禮 拜師傅先拜孔子(圖)
20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文史研究館「再現」了一次傳統的拜師儀式。收徒人系北京民俗協會副秘書長、書畫文史作家崔普權先生,拜師的是32歲的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林鵬。 拜師需明確「從心所願」 拜師會場布置得古香古色,正中懸掛著孔子的畫像,兩側是清末著名書法家吳大微的篆書對聯「閒居足以養志,至樂莫如讀書」。 拜師儀式開始,首先要請八位德高望重的證人上座。身著傳統服裝的崔普權和他的夫人坐在案桌的兩側,徒弟林鵬由引師馮建華、保師包世軒、代師秦公卓用如意帶進拜師現場。
-
王羲之《大觀帖/太清樓帖》
《大觀帖》中國北宋官刻叢帖。刻帖工作由龍大淵主持,蔡京奉旨書寫帖內的款識標題。因刻於徽宗大觀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稱之為《大觀帖》。刻成之後置於太清樓下,又稱《太清樓帖》,也有稱《大觀太清樓帖》者。石刻成後拓本用以賜給,因此流傳較少。北宋匯刻叢帖《大觀帖》全 10卷,為大觀三年 (1109)宋徽宗因《淳化閣帖》板已斷裂,出內府所藏墨跡,命蔡京等稍加釐定,重行摹勒上石。款署「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聖旨摹勒上石」。各帖標題與各捲款識皆蔡京手書。刻工精良,勝於《淳化閣帖》。
-
傳承文化 尊師重教 東昌府自然教育幼稚園舉行傳統漢文化拜師禮
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9月3日,聊城首次大型傳統漢文化「拜師禮」在七賢祠舉行,用漢禮詮釋尊師重道,心懷感恩,立德修身,展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
-
王羲之《袁生帖》
《袁生帖》為唐摹本,硬黃紙。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著錄九十七字。此摹本草書三行二十五字,是著錄全文的四分之一(詳見本志《書跡目錄》)。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書譜》著錄。《袁生帖》摹本鈐有『政和』、『宣和』、雙龍等印多方。泥金書標籤『王羲之袁生帖』出自宋徽宗之手。帖後有明文徵明、民國褚德彝題跋。明時藏吳興嚴震直家,散失後由沈維時購得, 轉藏華中甫,並撫刻於《真賞齋帖》中,後入清內府。紙汙暗,不為人重。《袁生帖》大約在一九二五年左右流入日本,為京都藤井有鄰館所藏。一九四二年收入《有鄰大觀》,但無人注意。
-
書法的「入帖」和「出帖」
入帖主要指通過對某一家、某一帖的臨摹學習,對其用筆的規律和結體的法則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對其形質和神韻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可以說是已經學得很像了。出帖則是在入帖基礎上,將所學之物消化吸收、融匯貫通、為我所用。這時字的形態已不為原帖所囿,但精神實質仍和原帖有著實際上的師承和親緣關係。對某一個特定的人臨習某一本帖,先入帖、後出帖是兩個不可...
-
手帖:古人的書信
因為王羲之手帖書信裡字體的漂亮,在他去世後三百年間,這些簡短隨意的手帖逐漸被保存珍藏,裝裱成冊頁捲軸,轉變成練習書寫、欣賞書法的範本,「帖」的內涵才從「書信」擴大為習字的書法範本。《張翰帖》,唐人鉤填本,歐陽詢書,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特別是到了唐太宗時代,因為對王羲之書帖的愛好收藏,以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
-
馬保國倒了,徒弟也散了,葉廷:我燒了拜師帖,不要騙子的東西
叫我撕了——這是拜師帖,叫我給鉸了,這是你送我的書,我不要這些東西,都叫我撕了,等下我都給燒了……」徒弟都公開斷要絕師徒關係,並稱這個師傅是「騙子」,這也說明:所謂的「太極大師」馬保國,已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了!
-
選帖也分年齡段
一、少兒選帖應提倡百花齊放,不拘一格。三、少兒選帖應以其性格為取向,因材選帖。總之,因人選帖,性格興趣第一,有利於增強少兒學書的信心,有利於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對於少兒書法的選帖,作為教師應當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不應以教師個人的意志去規範、限定孩子選帖,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有濃厚的書法興趣,少兒書法才可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
王羲之《雨後帖》、《二謝帖》高清大字
王羲之《雨後帖》,紙本,行草,25.7×1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五行草書尺櫝,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諸藏印。 書法密碼微店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的學習和楷書有所不同,楷書在選擇碑帖的時候,碑的佔比往往比帖的佔比大一些。其一楷書在唐代發展到鼎盛,而唐代的很多的楷書作品到現在保存的基本是以碑為主的,其二是楷書的特點決定了學碑更加的直觀一些。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草書帖《適意帖》
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草書帖《適意帖》吧!米芾行草書帖《適意帖》真跡米芾行草書帖欣賞《適意帖》,又稱玉格帖、宗正帖、獲右軍王略帖、一百五十千帖,翰牘九帖之四,襄陽漫士書於1103年(崇寧二年),紙本,縱23.5釐米,橫35.9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米芾臨《十二月帖》首先是《中秋帖》,此帖是米芾節臨王獻之的《十二月帖》。(此已成定論,劉九庵先生、徐邦達先生等已經發表論文詳細討論過,不再做討論。在此,我們只關注於兩帖之間書法藝術風格的異同。)《中秋帖》全文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共三行,二十二個字,《十二月帖》又稱《十二月割至帖》,全文為「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共五行,三十二個字。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草書圭臬 帖中神品——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文/張文翰(甘肅)【摘要】:東晉王羲之草書法帖《十七帖》,是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千百年被書法界尤為推崇。但是《十七帖》不是一個單帖,由一組多篇王羲之尺牘在唐代開始匯集而成,每個單帖以取其中內容數字便於命名。凡28帖,134行,1164字(不含帖後「敕本」後的23字)。但在其第114行、115行、116行、117行分別出現了28個楷書字,正是《十七帖》中的《青李帖(來青帖)》所涉及內容。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帖盡覽(收藏)
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文/張文翰
但是《十七帖》不是一個單帖,由一組多篇王羲之尺牘在唐代開始匯集而成,每個單帖以取其中內容數字便於命名。凡28帖,134行,1164字(不含帖後「敕本」後的23字)。但在其第114行、115行、116行、117行分別出現了28個楷書字,正是《十七帖》中的《青李帖(來青帖)》所涉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