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五條胡同不直,從西頭進來,走到三分之一處往南拐了個彎才又奔東去。鐵營10號院就在拐彎處。這一片有中學,有大雜院走著像迷宮。
但在鐵營10號院居民郝洪樂筆下,卻是另一番景象。
郝洪樂、徐芃夫婦正在認真校閱描畫弢園圖。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小時候,家裡大人都不提那段歷史。」郝洪樂的妻子、65歲的徐芃說。2003年前後,政協和街道邀請徐芃父親寫回憶文章;2010年,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郭劍林的《翰林總統徐世昌》一書出版,徐芃這才知道,民國總統徐世昌就是她的曾祖父徐世光的親哥哥!
「沒想到我們家族還有這麼一段歷史!」徐芃感嘆。不過她最感興趣的,還是徐世昌住過的宅園——弢園。
1909年,徐世昌的好友唐紹儀見徐世昌在京沒有固定住所,就把東四胡同裡的一處宅院贈送給他。徐世昌翻修後,邀請幾個弟弟帶著家人一起入住。1922年,徐世昌歸隱天津後,把園子交由侄子、徐芃的祖父徐緒通看守。
在父親、大姑的講述裡,弢園浮現在徐芃眼前。
弢園佔地18畝,由主院和東南跨院——如今的鐵營10號院組成。主院有三進。二進院裡有個大花園,花園東側建有望雲樓,能俯瞰花園全貌。花園裡有條月牙河,寬5米、長40米,裡面種著荷花,養著魚,還能划船。河上有座小橋,一直通到望雲樓的門那兒。
「大姑說,有一天她從大門進去,到了二門那兒,看見小橋上站著一隻鳥,從來沒見過,特別漂亮。還有一次,她在衣櫃裡發現一條盤著的蛇,把她嚇得喲。」徐芃的描述充滿畫面感,「我爸爸說,園子裡有一隻白色的獅子貓,叫小艾,有一年下大雪,小艾和一條小狗在院裡追跑打滾,我爸就坐在廊下看著,特別愜意。這是我爸10多歲時的記憶,我感覺這個畫面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裡。」
幾十年來,弢園幾易其主,西院拆除部分建築變學校,東院變成大雜院,只有徐芃居住的跨院格局相對完整。
弢園曾經那麼美,如何讓今天的人也看到?
退休後,閒下來的夫妻倆決定把它畫出來。可資料不全,又沒有繪畫基礎,讓兩個人一頭霧水。
徐芃就找來父親的回憶文字,從大門開始琢磨:廣亮大門,一進門分東西兩院,東院為西式客廳,西院為中式客廳;往裡走,二進院有退耕堂、虛明閣、春秋佳日亭等建築……院落布局示意圖有了,但具體每個建築什麼樣?夫妻倆在大雜院裡挨個建築觀察、比對。有疑問就請教98歲的大姑。
技術工人出身的郝洪樂又完善示意圖,畫出了弢園平面圖,可總覺得差點意思。二人又幾經打聽,去請教《京城民居宅院》一書的作者鄭希成先生。看到又有兩個熱愛胡同四合院的人,老先生特別高興。他告訴郝洪樂,你的畫是平面的,把它「立」起來就好看了,並親自傳授立體畫法。
從空中俯瞰,一處長方形的大園子通過一個過街樓與一個小園子連為一體。大園子裡,有花園、池塘、假山、菜地,有中式四合院、西式會客廳、馬號,有藏書樓、書房、小廟……
「社區、街道的人看了都特驚訝,想不到東四胡同裡曾有過這麼漂亮的大園子,文化自信更強了!」郝洪樂說。
2019年,北京市公布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鐵營10號赫然在列,喚起更多人的保護意識。東四六條社區還成立了胡同文化保護隊,郝洪樂被吸納為理事。
弢園裡被拆毀的建築什麼樣?弢園的春夏秋冬是何種景象……弢園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徐芃夫婦的探尋還在繼續。
(原標題:畫筆復活民國總統大宅院)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於麗爽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