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陪孩子寫作業到底有多難!
很多家長選擇在家給孩子輔導作業,而一眾吃瓜群眾見證了很多歷史性的時刻:因輔導孩子作業而崩潰的家長與日俱增。
能不輔導作業嗎?但現在1年級的題家長有時候都不會做,更不用說孩子了!
但只要家長一到輔導孩子作業的時間,立馬&34;。
爸爸:我覺得你就是上天派來收拾我的。
爸爸拿著掃帚無處安放:九九四十五,你生氣不?
九九四十五?
還有這位:遙知不是雪,是水?
有網友說:輔導作業的意義或許在於「早日拋棄我家孩子是個天才的幻想」!
試問:給孩子輔導作業是渡劫嗎?
網友辣媽小雞仔給自己家的孩子定了這樣的規矩。
「不要喊媽媽」系列
可謂孩子寫作業,親人兩行淚!
輔導孩子寫作業,真是破壞親子關係的第一步驟。
既然輔導孩子寫作業這麼難,是不是應該在孩子在上小學,幼兒園時期就應該教孩子一些知識,為孩子打下基礎!
要知道,在早些年就已經禁止「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學習訓練。
爸爸媽媽們不妨注意以下2點:
也就是說要讓孩子玩好,在和家長小朋友的遊戲玩樂中學習,孩子通過自身的感知、親身體驗去學習。
這個時期,爸爸媽媽們可以多和孩子做互動,多陪伴他們。
在孩子上小學前的這一階段,爸爸媽媽們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比如: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於嘗試和探究、富有想像力和創造等。
如果父母忽視孩子的學習品質的培養,僅僅注重追求一些學習技巧,這樣的方式會奏效,但請注意,效果只是暫時的,並且這樣的做法是一種短視而有害的。
《新聞周刊》曾提及:「98%的學前孩子都有著天生的創造力,但步入學校教育後卻只有2%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這種創造力。」
在孩子入學前的幾年,是他們大腦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是能夠接受新鮮的事物的,父母在這一段時期對孩子的教育尤為重要。
那么爸爸媽媽們在孩子3—6歲這個階段可以做些什麼呢?
帶孩子去做一些戶外活動,種植和飼養活動,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季節的變化......以及與我們生活的密切相關。
不少人會說,孩子太小,不能讓孩子做一些重活,但其實只是體驗,並不是說讓孩子有多麼辛苦。
你看,世界冠軍郭晶晶也會帶著孩子去種植、上街頭做公益,就是讓孩子親近自然,體會生活。
這個階段可以引導孩子注意食物的形狀,並能用形狀來描述事物。
比如你帶孩子去動物園、博物館後,和孩子討論你們所看到的事物的形狀,並且用生動的話語表達出來。
像長頸鹿的脖子長長的,像一根很粗的棍子。
也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發現生活中需要用到數學的問題,比如玩滑滑梯,大家要按順序來,他是第幾個。
另外利用生活中和遊戲中的實際情境,去引導他們有數的概念。
帶孩子看畫展就是不錯的選擇,讓他們接觸多種形式的藝術和藝術作品。
陪孩子一起畫畫,同時也要欣賞他們的興趣以及獨特的感受,不用刻意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孩子如何作畫,該塗抹哪種顏色,比如:香蕉應該塗成黃色的,蘋果應該塗成紅色綠色的......這樣會極大的破壞孩子的想像力。
現在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美術班,老師教大家怎麼畫,畫完後,你會覺得,這老師教的真好,我家孩子畫的真好,殊不知,所有孩子的畫風都是統一的,孩子的想像創造力完全是空談。
某位作家曾說,自己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會給孩子讀書,陪孩子一起讀書,幼兒園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能背誦唐詩,認識很多漢字,但自家孩子卻普普通通。
而孩子大一點,上一年級的時候,孩子認字的速度超過了很多同齡的孩子。
這裡要說的點是,閱讀可以調動孩子大腦的思維,當你給孩子閱讀的過程中,這些詞彙是會進入到他的記憶當中的。
他能聽懂詞,只是不認識字,其實你給孩子孩子講的故事,在他的大腦內已經有一個立體化的形象,一回生,二回熟,就像閱讀在前,識字在後。
總之,要不要提前教孩子算數、識字,其實不在於時間早晚,重要的是要找到孩子適合的學習方式,將正確的學習思維教給孩子,而不是打壓式教育。
心理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世界級音樂家、藝術家、運動員及科學家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父母並不懷著培養巨星的夢想。
他們做的只是響應孩子,當孩子對某些技能感興趣的時候,父母就給予他們支持。
END
今日話題:
你在育兒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心得體驗呢?歡迎來交流。
更多育兒內容,歡迎關注紐博恩,有什麼問題歡迎討論。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