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ji:再建巴別塔
實習生張瑾對本文亦有貢獻
An emoji says a thousand words.
一個emoji勝過千言萬語。
——網絡語
(一)
1982年9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位教授寫下了第一個笑臉「:- )」,當時它被寫在學校bbs上,用來告訴人們哪些帖子是笑話,而哪些不是——這就是符號表情最早的起源。
而現在的emoji起源與1995年的日本。Emoji 的含義是「絵(e =圖片)文(mo =寫)字(ji=字符)」。「那時我們覺得,如果能擁有像emoji表情符號之類的東西,那就很可能可以讓人在打字時,做到如同面對面的交流。」設計師慄田說。
如今,Emoji們正在佔領世界。來自美國Swyft Media的數據,超過74%的美國人在線上交流時常常使用emoji,或表情貼圖,或顏文字。每天他們平均使用的上述表情的數字為96個。每天,全球有超過60億個表情符號在移動端社交app上飛著。emoji百科也已經被建立起來,類似維基百科,emojipedia是一個可以查抄各個emoji含義的百科網站。「Emoji給我們發送的消息增添了人性。」 維基百科的創始人這樣說。
Instagram是emoji使用的重地。超過50%的Instagram上的留言包含emoji。以下是Instagram上使用最多的10個emoji:
一個更新的基於twitter的研究則顯示:
「愛心」是使用最多的表情,
其次是「笑哭」(Joy),
然後是出乎意料的「不高興」(Unamused),
第四名則是「很放鬆」(Relexed)。
排名第一的愛心icon絕對是emoji界的明星。全球語言監測(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第15屆英語使用報告,將心形emoji選為 2014 年度單詞。這個小小的心形符號每天被使用的頻率超過1億次。這是此項全球語言監測調查15年來第一次將「年度詞彙」的榮譽頒給了一個符號。
不過emoji並不僅僅被在社交網絡上使用,如今它已經進入嚴肅書面語言的領域。
今年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發布國情諮文的時候,英國著名媒體the Guardian在 Twitter上開通了@emojibama 的帳號,將國情諮文翻譯成了 emoji(絕大部分,其中還是包含了一些英文單詞)。
而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論文「Impact of Atmospheric Chromatic Effects on Weak Lensing Measurements」,則正式成為了第一篇公開使用emoji表情的文獻。
CNN已經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特別製作了選舉emotion,以方便大眾談論。以下是各位總統候選人:
商業世界的營銷策略也少不了emoji,漢堡王、宜家等商家都製作了自己的emoji。用戶們很喜歡使用它們,也不太會覺得他們是廣告。
(二)
Emoji正在改變我們網絡語言的使用方式。隨著emoji從2011年起的廣為流行,它已經逐步取代了過去紅極一時的網絡詞語,比如lol,lmao(laugh my ass off)等。和這些詞語不同,雖然我們在聊天中使用Emoji和顏文字,但其實,我們的大腦在識別他們時,是把他們當作非語言性信息來處理的——這意味著,我們把它們當作情緒交流來解讀,和解讀表情、語氣、手勢、身體姿勢一樣,並不像閱讀文字和傾聽語言。
非語言性文字對於交流中雙方能否準確傳遞信息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研究都曾發現,兩人面對面對話時,70%的溝通是通過肢體語言傳達,23%是通過語調傳達,僅有7%是通過文本傳遞的。用鍵盤實現非語言性交流,是emoji給人類帶來的重大突破。Emoji在文字信息中起到的作用就像打電話時的語氣,以及面對面交流時的手勢一樣。
目前,針對emoji的研究還比較少,但針對顏文字,有一些研究可以旁證上述結論。有研究者曾經讓兩組各12位被試合作完成一個任務,被試只能通過電腦打字互相溝通,其中一組被允許使用顏文字,另一組則被禁止。結果顯示,被允許使用顏文字的組員們比起另一組要更加享受協作完成任務的過程。
此外,儘管在生活中我們很少察覺,但人類在和彼此對話時,會不自覺地模仿對方的表達方式和情緒。這種情緒傳染是我們表達共情和建立關係的很大組成部分。然而在線上交流時,我們卻錯過了情緒和共情的關鍵元素——直到emoji出現。
研究發現,當我們看到一個微笑的emoji時,我們大腦中被激活的部分和看到真正的笑臉是一樣的。甚至,如果我們當時的情緒和看見的emoji不一樣,我們還會根據看到的emoji不自覺地調節自己的面部表情。有學者認為,那些比較容易隨著emoji調節表情的人,有著更高的共情能力。
而最有趣的是,這種能力並不是我們生來就有的。這是在最近幾年,我們的大腦隨著顏文字和emoji的出現逐漸發展出來的——仔細回想,是不是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你覺得自己好像不太能看懂顏文字,在學習後才逐漸掌握。這意味著,社交媒體已經為我們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大腦活動模式。
此外,emoji對這個時代的我們還有著特殊的意義。
根據Kelly和Watts的研究,人們在發送emoji時,有時只是因為他們無話可說。在這種情況下,emoji與其說是被單純看作傳遞情感的載體,不如說emoji承擔了一種新功能,人們可以藉此低成本地維持基本的談話關係:
當不願思考如何遣詞合適;對對方的話題沒興趣或不認同,又不願花太多精力闡釋自己所想;
上一輪對話時分心了,無意詢問,希望直接繼續;作為不專注的補償,人們下意識地會用一個誇大的表情符號來掩飾。
發送一個簡單的笑臉,有時也是告知對方:「我已經收到你的信息,可是我不知道如何回覆你。」
這樣的表達似乎要比完全不回復的沉默好得多,畢竟後者因為缺乏形式上的回應,往往會使對方有被忽視的不舒適感。社交網絡讓我們每個人都陷入了超負載的朋友圈世界裡,我們的「熟人關係」史無前例得多。我們日漸感到,自己有限的精力無法維持這樣龐大的談話關係網絡,這時,emoji應運而生。
人們還使用 emoji 來做了其他事情,比如提高人們對邊緣群體的認識,並幫助增進溝通。比如,統一碼聯盟(Unicode)為emoji加入了不同膚色的「我愛你」手語,最新版的emoji中,同一表情有著黑皮膚、白皮膚、黃皮膚的版本。支持者認為,不同膚色的手語有利於失聰人群進行溝通,也有利於失聰人群與健康人群的溝通。
瑞典的非盈利組織BRIS認為,emoji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地與問題兒童進行溝通,包括那些遭受虐待的兒童。 BRIS 旗下的一個手機app開發了幾個emoji,比如被毆打後的熊貓眼、用粗言穢語惡意中傷、想自殺,還有別的一些有害情景等。BRIS告訴新聞機構PBS,使用這些表情的原因是想幫助受害者更好傳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幫助他們描述痛苦的回憶。這些emoji 還能幫助孩子們打破語言障礙,表達自我。
《創世記》記載了巴別塔的故事:曾經,全世界的人們都說同一種語言。後來他們決定一起建造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上帝對此感到恐懼。為了阻止人類通天的計劃,上帝讓我們學會了說不同的語言,使我們相互之間不能溝通。巴別塔的計劃因此失敗,人類也自此各自為營,四散東西。Emoji,則可能成為第一種能夠為全人類理解的語言。
我在Instagram上有幾位來自中東的朋友,他們不懂英文我也不懂阿拉伯語,emoji一直是我們幾年裡互相溝通的唯一方式。英國著名媒體the Guardian在用emoji翻譯了歐巴馬的國情諮文後,曾這樣說:「如果世界上還有一件事是我們都能統一意見的,可能也就只有 emoji 了。」Emoji雖小,它所帶來的不同族群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卻是人類最高的力量之所在。而這才是我們正在參與的語言革命的真正內涵。
以上。
Reference:
Joshua E. Meyers and Patricia R. Burchat,Impact of Atmospheric Chromatic Effects on Weak Lensing Measuremen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807, Number 2
Ryan Kelly, Leon Watts ,Characterising the Inventive Appropriation of emoji as Relationally Meaningful in Mediated Clos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s of Technology Appropriation: Unanticipated Users, Usage, Circumstances, and Design, 2015-09-20 - 2015-09-20, Oslo.
LUKE STARK , KATE CRAWFORD,The Conservatism of emoji, The New Inquiry,2014-8-20
Lisa Lebduska,emoji, emoji, What for Art Thou?,Harlot, NO 12 (2014)
Julie Kliegman,The upside of emoji,The Week,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