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老師
在這個年代,英語非常重要,很多同學在大學期間都努力地去通過四六級等考試。毫無疑問,如果滿分一百分,不少同學可以考到90分以上,所以四六級經常有同學考到五百多六百分,妥妥的一枚學霸。奇怪的是,很多同學走上社會工作,依舊被英語困擾!何為其然也?
那是因為考試學到的英語和工作用到的英語大不相同。在工作常用上的英語,一般都比較簡明,實用,並且有一套常用的說法。只顧著去背四六級高級詞彙,明顯工作中用不上。我們可以舉例說明,在外企或者外貿經常都用什麼表達,完全不是你想像的樣子。
要表達「備貨時間」,剛工作的同學,一律譯成time for preparing the goods,語法無誤,意思也明白,但老外看後覺得你英語不太行,為什麼呢?原來,在外企,一般都把"備貨期,備貨時間」翻譯成lead time。指的是從接下訂單開始到出貨的全部過程,中間有準備材料,打樣,確認樣板,生產,包裝等一系列步驟。
說到「一天工作三班」,很多人翻譯成work three times every day,這個表達只能說是四級水平,老外會表示困惑,為什麼呢?你一天工作三次,並不體現出三班的意思,正確翻譯是 work three shifts per day,在外企中經常用shift 表示「輪班」,而per 表示「每」,比較少用every。
要表達「對某人提出要求」,我們習慣說require sb to do sth,外企常說 put demand on sb,顯得更加地道。
要表達「進入市場」,毫無疑問,過四六級的同學都說enter the market,當然也正確,而外企常說penetrate a market,單詞penetrate表示「滲透」,更能突出產品像水一樣充斥著市場。
好了,我們現在來討論,如何用英語表達「盡全力」。這個問題,千篇一律的回答都是try my best,或者try my utmost。在四六級考試,這樣的表達肯定可以得高分,一般口語交談也可以這麼說。
但是,在外企那樣的語境,如果要動員員工盡全力去進行生產活動,僅說try my best,員工聽了沒有什麼感覺,外企經理或者領導一般都說work at full capacity。這裡的capacity表達「能力,生產能力」,所謂的work at full capacity,就是要卯足勁,一鼓作氣去幹,有一種不達成目標不罷休的感覺,比try my best 更有鼓動性,也更讓人熱血沸騰。需要注意的是,用work at full capacity的主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諸如機器,工廠)。
我們通過例句來學習wokr at full capacity的用法:
工作中用到英語,很多時候,都需要結合使用語境來選擇,不要想當然把大學學到的隨意用上。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些表達:lead time 備貨時間,work three shifts per day 一天工作三班,對某人提出要求 put demand on sb,進入市場penetrate the market,盡全力工作 work at full capacity,覺得有用的就記下來吧!
熱文導讀:
把「雞腿」翻譯成「chicken leg」,這樣的錯誤很尷尬
一直都把「人民幣」的英文簡寫說成RMB,原來我們錯了好多年
把toilet water 翻譯成「廁所的水」,英語教授當場噴飯
把「師範大學」譯成teacher university是嚴重錯誤的,為什麼?
贏在英語 ∣讓有夢的人贏在未來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