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本的幕末時期而言,和西方勢力的衝突總是不少的。有些衝突是武士和浪人們自發的攘夷行為,但也有一些是如長州藩這樣的強藩主導的武裝攘夷行為。但作為後期推翻幕府主力的薩摩藩,早期其實並不是很樂意直接和西方勢力進行衝突。畢竟他們知道自己的實力和對方有所差距,正面硬碰硬肯定不行。然而,恰恰就是有這種心理的薩摩藩,正面和英國打了一仗,史稱"薩英戰爭"。
而這場戰爭的爆發原因,讓人十分無語,它是因為翻譯人員在翻譯時發生錯誤,結果爆發了一場戰爭。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在1862年9月14日,薩摩藩大佬島津久光率隊出巡至生麥村時,路遇英國商人查理斯和其同伴三人。因為查理斯不願意按照日本的傳統禮儀讓開道路和下跪,而且還對著島津久光的武士們"口吐芬芳",並且驅馬進行衝撞,結果查理斯等人被武士們砍翻了三個。唯一沒有挨刀子的是個女人,沒有什麼威脅才能趁亂逃走。(也就是島津久光在這,否則武士們得把這女的也砍了。)
這件事在歷史上被稱之為"生麥事件",按說在當時這個浪人們刺殺外國人的大環境裡,也算不上太過於嚴重,畢竟位於東禪寺的英國駐日公使館都被浪人們襲擊過兩次了。可是這件事偏偏是涉及到了兩國的文化問題,英國方面震驚於日本大名的做法,國內輿論上也紛紛要求為死難者討個公道。於是乎英國政府立刻電令了當時在日本的代理公使約翰·尼爾,要求他立刻聯繫德川幕府,一定要將這件事完美解決。
約翰·尼爾也不愧是資深外交家,立刻就去找了德川幕府,要求德川幕府就生麥事件進行賠償。按說這件事其實比較奇怪,殺人的是薩摩藩的人,找德川幕府要什麼賠償呢?但考慮當時日本名義上的最高政府就是德川幕府,而薩摩藩屬於是地方政府,所以英國人肯定是先找德川幕府來談這個問題。德川幕府對於當時的攘夷刺殺行為可以說是焦頭爛額,所以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當即同意賠償受害者家屬十萬英鎊。
按說這件事其實到此就可以算結束了,可是殺人兇手奈良原喜左衛門還沒有被懲罰,所以約翰·尼爾還得去找薩摩藩要兇手去。當然了,約翰·尼爾也知道薩摩藩不好惹,因此他準備的是武裝談判,有英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奧古斯都·庫柏中將指揮的七艘軍艦作為他的後盾。英國艦隊於1863年的8月12日停泊到鹿兒島城附近海域之後,約翰·尼爾才派人上去遞交了國書,並要求和薩摩藩進行談判。
按說英國方面在國書上提出的條件也不算過分,英國方面要求薩摩藩對殺人兇手進行處罰,並且還要向受害者的家屬賠償2.5萬英鎊。但很可惜的是,當時負責翻譯工作的是福澤諭吉,就是現在被印在日元上的那位老兄,福澤諭吉當時作為翻譯人員是有點二把刀,楞是把交出殺人兇手這一條,臆測為要薩摩藩交出島津久光給英國方面殺了洩憤。另一個說法是,英國人當時用詞為"肇事者",福澤諭吉認為這指的是藩主島津忠義或是大佬島津久光,而非是殺人者奈良原喜左衛門。
當時薩摩藩還是盡力希望避免戰爭,所以提出次日在鹿兒島城進行談判。但約翰·尼爾估計是擔心自己去了會成為人質,因此在次日拒絕前往並要求薩摩藩立刻作出答覆。薩摩藩那邊也是暴脾氣,直接就給英國人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對於生麥事件並無責任。英國人對此的反應是把軍艦開到更近的海域去,準備和薩摩藩開戰。在8月13日這一天,奈良原喜左衛門還準備帶人上去偷襲,但因為英軍戒備森嚴,計劃不了了之。
8月14日,約翰·尼爾派人通知薩摩藩,如果薩摩藩還不答應條件,那麼雙方將立刻開戰。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薩摩藩都已經沒了退路,備戰的同時還把指揮機構搬離了鹿兒島主城,轉移到了遠離英軍火炮的千眼寺附近。而8月15日這一天,英軍艦隊也扣留了薩摩藩三艘蒸汽船作為威懾,希望逼迫薩摩藩接受條件。卻不想到了中午左右,薩摩藩在沿岸的炮臺率先開火,英軍艦隊因為距離鹿兒島城過近,當場就被對方的炮火籠罩了。
英軍艦隊自然不甘心被動挨打,所以也利用七艘軍艦上的百餘門火炮還擊。當時英軍軍艦裝備的是阿姆斯特朗火炮,就射程、威力、精準度上都強於薩摩藩的老式火炮。因此在雙方的炮戰中,英軍艦隊是佔據了優勢地位的。只不過英軍所在的位置恰好是薩摩藩平時訓練的海域,各處炮臺對於這裡的射擊參數都是有所了解的,再加上炮臺本身提供的防禦加成,短時間裡薩摩藩和英軍艦隊也是打的有來有往的。
而對英軍不利的是,此時颱風突然出現,對於在鹿兒島城附近海域戰鬥的英軍艦隊造成了很大威脅。不僅船隻本身搖晃的十分厲害,火炮的射擊精度也因此大幅度下降不說,英軍旗艦尤拉亞拉斯號被薩摩藩擊中,艦長和大幅同時陣亡,這造成了英軍艦隊的士氣大幅度下降。不過英軍自己也沒有放棄報復,因此英軍都是猛烈炮擊鹿兒島城,導致了鹿兒島城有五百多座房屋被毀,薩摩藩之前建設的工廠如今也大多被毀。雙方戰至8月17日傍晚,英軍為了避免損失進一步加劇,所以只能撤離了鹿兒島海域,向橫濱方向進行撤退。
這時薩摩藩上下對於英軍的撤退出奇的冷靜,並沒有因英軍撤離而狂呼勝利,薩摩藩上下很清楚,這次勝利並非是他們自己足夠強大,而是英軍擔心損失進一步增加才撤離的。如果戰鬥持續下去,那麼幾乎在炮擊中損失了所有炮臺的薩摩藩,未必能夠取勝。因此薩摩藩十分明智的在1863年11月15日議和,並同意賠償英方2.5英鎊。但薩摩藩這裡耍了一個手段,聲稱自己財政吃緊,只能請幕府代為賠付,而幕府自身因為希望儘早平息風波,也就當了這個冤大頭。
同時薩摩藩自身也意識到了,自己與英國的實力差距,明白了如果實力不夠,是不可能完成"攘夷"大業的。於是冷靜下來的薩摩藩開始從"攘夷"轉變為"開國"政策的支持者,並積極和英國進行合作,以期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來壯大自身。這一舉動本身十分明智,確保了薩摩藩能夠完成自身的改革和壯大,為日後推翻幕府做了充足的準備。
而反觀英國方面也是將生麥事件和薩英戰爭帶來的小小風波拋之腦後,英國意識到了德川幕府作為日本名義上的最高政府,實際上對於各藩國的控制力不足。而如薩摩藩這樣的強大藩國,在很多時候又是不受幕府直接管轄的。因此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英國方面按下了英國皇家海軍未勝而退的小小恥辱,轉而開始加強與薩摩藩的合作。這就導致了日後倒幕戰爭開始的時候,英國實際上開始支持倒幕派的格局。
參考文獻:《島津久光公實記》
《生麥事件》
《日本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