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學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解釋

2021-01-10 全娛太太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於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61次會議通過,自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該解釋是審判部門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出的解釋。

第一部分,有哪些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二、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係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係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三、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四、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五、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部分,當事人什麼時候提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都有哪些人可以提?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三部分,精神損害的賠償方式有哪些?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相關焦點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 法院如何認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要件?
    審理法院: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法院來源:《人民法院報》2016年7月22日第3版2.性權利屬人格權範疇,對其造成侵害的可以提出精神損害賠償之訴——李某訴鄧某等7人侵權糾紛案案例要旨:丈夫因侵權人的原因喪失性功能,妻子認為侵權人侵害了其自身權利,要求獲得精神損害撫慰金,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3年12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
  •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侵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就有關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如下解釋:  第一條 因侵權行為或者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歸責事由致人生命、健康、身體受到侵害,受害人或者其他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其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 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
    精神損害賠償是自然人在人身權或者是某些財產權利受到不法侵害,遭到精神痛苦時,要求侵權人給予損害賠償的制度。在現實生活中精神損害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那麼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網友諮詢: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
  • 《侵權責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與共同侵權的具體法律規定
    (二)精神損害賠償主體 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精神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同時根據相關是精神損害賠償解釋,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到損害為由,向人民法院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不受理。因此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只能自然人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 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確定(上)
    >   編者按:  日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制定了《關於確定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內容涉及損害賠償責任的認定、損害賠償的原則及方法、精神損害賠償、常見侵權賠償數額的確定等方面
  • 交警調解事故適用的3部司法解釋修改多處,包括人身損害賠償、交通事故賠償、精神損害賠償
    法釋〔2020〕17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民事審判工作中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等二十七件民事類司法解釋的決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據審判實踐需要,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
  • 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範圍和數額的原則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賠償解釋》),該司法解釋表明:精神損害的侵權行為發生之後,一定數額的金錢賠償也許是我們迄今為止實踐真知、法律智慧和法官良知所能找到的最重要的救濟方法。如何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範圍和數額,成為司法實踐最重要的問題。在這裡,我結合《精神損害賠償解釋》提出了幾條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原則與大家討論。
  • 司法解釋擴大賠償責任 交強險覆蓋精神損害
    上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發布並自12月21日開始施行,引發了眾多關注。
  • 什麼情況下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可以隨時提出嗎
    《最高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的解釋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 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請求權可以繼承嗎
    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 只有侵權責任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明年起違約責任也可以!
    長久以來,精神損害賠償都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一方面,法律對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存在有著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專門出臺了《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另一方面,對於精神損害賠償卻沒有一個具體的計算標準,賠不賠、怎麼賠、賠多少都沒有具體的標準,造成的結果就是人民法院怎麼判都可以,但怎麼判都難以服眾。
  • 人身損害賠償中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處理
    【分歧】  上述案件中,對於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處理方式,存在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殘疾賠償金即為精神損害撫慰金,計算了殘疾賠償金,就不應再計算精神損害撫慰金,理由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的規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方式已經包含了殘疾賠償金
  • 張哥說法:精神損害賠償有什麼法律依據
    【解答】一、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範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 試論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確立
    隨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十條規定:「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 祖墳被挖,後人能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該古墓地年代久遠,最遠至明朝、最近也到了民國,袁家村小組村民和該古墓地被葬先人並無較近血緣關係,不屬於我國關於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相關法律規定的範圍之內。  第二種意見認為,有權要求給予精神損害賠償。該古墓地葬有袁家村小組村民98位先人,雖然袁家村小組村民和古墓地已葬先人並無較近血緣關係,但黃家村小組推平山水灣古墓地的行為,違反了我國民法中關於公序良俗原則的規定,與社會公德相違背。
  • 民法典施行前後在旅遊糾紛案件審理中關於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研究
    2010年11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旅遊糾紛司法解釋》)第二十一條也沿用了「精神損害賠償專屬於侵權責任領域」這一司法審判認識,第二十一條規定:「旅遊者提起違約之訴,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告知其變更為侵權之訴;旅遊者仍堅持提起違約之訴的,對於其精神損害賠償的主張,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司法解釋(202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12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根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民事審判工作中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