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2020-12-22 老隱隱於宅

我們所驕傲的大唐,極可能是一個「外來政權」。 民國史學界頂流級大師陳寅恪,當年就考證說,唐代李姓宗室就民族成色而言,乃是胡人之後。

這個說法,當然是有爭議的。但是,不管怎麼樣,有一點是迄今都有共識的:就是不管唐朝的皇室民族成分如何,其整個王朝之基,確實是漢族文化與鮮卑六鎮勢力相結合的,既是貴族制,也非純粹單一漢民族體。

正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唐朝都是貴族制,按照一般邏輯慣性而言,彼時的社會階層固化程度,理應會像此前歷代王朝一樣嚴重。可惜的是,唐代的社會流動狀態,恰是前所未有的活躍的。

這種反常狀況,核心原因在哪裡呢?還是陳寅恪的觀點深入人心:大唐打破階層固化的最有效手段,在於唐承隋制,厲行科舉。這也是唐何以能存在近300年、延續20多位皇帝,並成為「史上最強盛朝代」的制度支柱。

陳寅恪說,唐代施行的科舉,雖然不如往後的宋明清那麼成熟開放,但依然是前所未有的格局。它的功用難以盡數,尤其是當武則天為打壓門閥士族提升科舉之功用,特視進士科,提拔寒門對抗「關中本位集團」,科舉制更是逐漸成為實現國家有效流動的促進機制。

而參與其中的,那些不斷改變命運的大唐士子們,無疑成長為可不間斷換取新血液的最大群體。唐王朝的新舊階層,其更替力度幾乎得以抽髓換骨,直接刺激了其時政治之開明、文化之繁榮,並讓其後宋代之發達有了前因、借鑑及榜樣。 因此,當英國大史學家湯因比,縱向放寬整體視界,並以與當時世界其餘文明體衡量比較的眼光,去看待唐代科舉制時,會讚嘆它的創舉與文明高度。

唐代的科舉顯然怎麼抬舉都不過分。但是另一方面,關於唐代科舉的副作用,尤其是它的不公正問題,自民國以來,也是熱門話題。比如一代名家程千帆先生,所寫《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等名著,實際就是指呈其不公、舞弊、壓制寒門的。他們說的當然都挺有道理,畢竟世界上恐怕也不存在有什麼完美的制度設計吧!我們的防疫事業,如何成功了,不也還是被西方世界拿去搬弄口舌?

更為重要的一點,呶呶不休控訴唐代科舉制如何不公,是不免矯正過枉的。道理也挺明顯,假若我們脫離語境、以2000年後的價值標準去評判是非,一上手就當病歷興致勃勃地加以研究,才對唐人才是真正不公平的。這是以價值期待替代事實評判。

是的, 科舉製作為一項事關國家公務員選拔的考試制度,就理想狀態而言,自應不問出身、不拘一格、唯才是舉,至少該做到程序上的正義、形式上的公平,猶如如今高考、公考一樣。

但顯然,這是現代的公正觀念,遠在兩千年前的唐代科舉,無法達成這樣的目標。以我淺薄的認識,唐代科舉特別是作為核心的進士科,最大的問題,在於考試形式的強主觀性,以及錄取結果人為幹預帶來的不正義。可以說,這套制度在當時,儘管是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先進的創舉,但依然是時代與社會牽制下的產物,以我們現在的認知看來,未免荒陋,也是有著強權左右的不公的。

論考試形式,其標準混亂、過程不透明。進士科尤重文詞,本意是在測試應試舉人的文字水平、文化素養、知識儲備、反應能力,但是到了中唐以後把詩賦的考試改排在第一場,加重了詩賦的分量,又始終不曾制定高下品鑑的原則,長期造成標準的混亂,逐漸使得考場之外的投刺、幹謁的風氣瀰漫,考生的聲譽、考官的道德操守如何、以及考官和考生的人情關係這些外在因素在整個考試制度中起著愈益重要的作用,雖然也由此讓一些不擅長考試的特殊人才得以繞過制度桎梏被發現,但導致的惡果也是破壞了考試形式的統一性,最終引向程序不正義。

論錄取正義,唐代科舉依然還無法避免特權的介入,錄黜與否往往遭遇人為幹預。比如當時科舉考試,允許考生將自己的詩、文作品等寫在捲軸上送主考官閱讀,稱之為「行卷」,導致經常有士人將別人的作品稍做修改「洗稿」佔為己用;還有些士人通過行卷的方式,竭力攀附權貴,或由此建立師生關係來博取功名,比如王維的進士高中史稱是由於岐王出力而得;

在唐代科考記錄中,還有考生只要付出足夠的銀兩,便可在考試之前得到關聯考題的。亦或得到考官的指導,甚至可修改答卷,最終被直接錄取。而且,在這套制度無形中還保護了特權階層的幹預,典型如唐德宗時的宰相李實就曾開了一張20人的名單,責令當時考官照名單錄取,否則免職,主持者不得已只好從之。

可以說,唐代的科舉制,以現在的理解看來,弊端是明顯的。但是,世間可有完美的制度設置,即便到了兩千年後的現在,我們引以為自豪的高考制度,在形式和實質上又有多少讓人意難平的不公?

實際上,就當時而言,因短隋而來的唐代科舉制,在內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創意、最顯公平性也有積極貢獻的制度創新;於外,是全世界範圍內都是走在文明最前列的創舉。這是日本漢學大家宮崎市定的看法,我以為是有道理的。

唐以前的中國社會,有著森嚴的等級結構,世祿世卿、察舉徵辟、門第承蔭制度讓社會階層極端固化,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基本就決定了人的一生,幾乎只有在亂世、或通過造反的革命才能改變命運。

唐代科舉出現後,每年參考者達數萬人之多,社會各階層被調動,最大化地實現了社會的等級流動,打破了地方官吏和世族豪門對人才擢拔的壟斷,大量非士族出身以至於寒微出身的平民可以憑藉才智入仕參政,並促進著社會的繁榮與昌盛。可以說,唐代科舉制是中國歷史社會價值觀念轉變和社會風氣轉移最關鍵的制度因素,也是流傳到現在的偉大的精神遺產。

而且,與流行意見多少有點相悖的是,這套制度不能說很完善,但整體上還是體現公平公正色彩的。比如,它有著嚴密的迴避制,包括籍貫迴避、親屬迴避等,還有保密制舉措,包括逐漸出現的鎖院、糊名、謄錄等,以防止考試作弊,保證公平,其形式保障考慮之周到,比之我們現在的高考都並不差多少;

比如,為了杜絕徇私舞弊,唐科舉還要對參考士人作資格審查時,派遣專管人員監督,確保所選拔出的士子是符合條件;比如,為防範舉薦、考官等人為因素影響,常「隨其人臨時所欲」,使得考試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受到質疑,唐科舉增加了殿試,由皇帝本人親自主持「複試」,甚至親自監考,強化科舉的監管,因「欺君」之罪後果嚴重之威懾,也減少了科舉腐敗發生的途徑;

比如,為打擊意圖操縱科舉、拉黨結派、貪汙受賄的官員,唐王朝完善了律例,從嚴處治,甚至使得過去門閥制度下的二代貴族子弟,想要繼續保持門第,也只能跟著讀書應舉,且因懲罰的力度過大,不敢有所舞弊。

這些狀態,在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都有詳細的記錄。有唐289年,共篩選出6000多位進士,絕大多數是優秀人才。我們所知的唐代有名人物,也基本都曾登科,比如據統計《唐百家詩選》中近90%的詩人參加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等者62人,佔入選詩人總數的72%,而《唐詩三百首》中入選詩人77位,進士出身者46人。從結果上看,這項制度也多少能證明它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的。沒有科舉作保障,唐代哪來的繁華局面,又哪來的大詩人井噴現象?

可以說,唐代科舉制,無論是制度形式,還是預防舉措,甚或是監督與管理,都是極為先進的,是歷史演進到當時,無論國內外,都是最為先進和公平的一項制度設計。

所以,就我個人淺薄的閱讀體會而言,不但從未曾覺得唐代科舉制有多麼的不公平,而且把它歸於彼時的歷史社會條件下去思量時,反有「嘆未曾有」之慨。

由此,也想起當地最頂尖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在其《歷史研究》一書中對H.G.WELLS的看法。在那裡,湯大師殷殷囑咐我們,凡觀通史者,要得平實公正之論,必須對整個社會及文化演變做宏觀之打量,評價人事之是非、體察制度之利弊,更應關注整體的脈絡走向,而不應局限於某個細節之上,斤斤計較,妨礙整體功過之理解。

我想,這不僅是我們如何看待唐代科舉制的觀念助力,也是我們讀書論事心嚮往之的一個境地吧。

相關焦點

  • 唐代科舉趣事
    作者 | 愚公打鐵  字數 1178     閱讀約5分鐘科舉制度始創於隋代,興起於唐代,然後歷朝歷代發展沿用,直到1905年被廢除,大約存在了一千三百年,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無數讀書人皓首窮經,只求能通過嚴苛的考試,博取功名。
  • 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和方法
    據徐松的《登科記考》統計,終唐之世計289年,貢舉進士為266次,及第進士為6442人,按《通典·選舉三》每年應舉數「多則二千人,少猶不減千人」計算,唐代約計有50萬人次參加過進士科考試,平均每年及第在23人到24人之間。這與《通典》所載「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百十一二」基本相符合。進士科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與進士及第者往往受到重用有關。
  • 由科舉制衍生的遊戲升官圖,從唐代風靡到清代,你知道怎麼玩嗎?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制度,自它產生之後,不知有多少人深受其害。在科舉制的影響下,一種讓人平日都不忘升官的遊戲——升官圖便應運而生了。升官圖最早出現在科舉制剛剛確立的唐代,當時稱作「採選」或「採選格」。
  • 唐代科舉,科目選,後期發展
    大家好,我是李珂,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唐代科舉科目後期發展貞元以後是科目選發展的第二階段。原有的宏詞、拔萃照常舉行。同時,貞元二年以後陸續設立的開元禮、三禮、三傳、三史等科目,除了作為貢舉的科目,也作為科目選的科目。
  • 唐代科舉與文學
    科舉制度長久地影響著文學的發展和知識分子的生活、思想,牽連著社會各階層的命運。傅璇琮先生是唐代文史大家,以其對於唐代文史資料的廣泛搜羅和嫻熟運用、對唐代文化的宏觀審視,從科舉制度入手,以嚴謹翔實而又富於情致的筆觸,精細描畫了關於唐代科舉的種種細節,完整展現了唐代科舉制度的面貌。在論述的精度與深度上,堪稱唐代文史研究的表率之作。
  • 古代科舉考試是這樣的,你知道雲南古代科舉考試的貢院在哪兒嗎?
    公園是古代科舉考場的考場。 也許你會問,雲南的古貢院在哪裡? 或者有沒有禮物? 事實上,雲南有公園,它的地點在雲南大學,雲南大學。雲南公園始建於明代洪治時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每個人都可以從電視和電影中看到。
  • 科舉制持續了1300年,在人才選拔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中科舉可是最熟的,它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是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考試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是有叫科舉。具有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和主要以成績定取得三個顯著特點。科舉由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的歷史。
  • 公平公正的唐代科舉考試
    那麼,唐代的科舉考試,是否公正呢?在《唐摭言》卷十中,有這樣兩條:劉得仁,貴主之子。自開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歷貴仕,而得仁苦於詩,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張倬者,柬之孫也。嘗舉進士落第,捧《登科記》頂戴之曰:「此即千佛名經也。」劉得仁,是公主的兒子,皇帝的外孫。本來,公主之子做官,是有特殊渠道的。
  • 唐代的禮部不僅是教育管理機構,同時也是科舉管理機構
    唐代的禮部不僅是教育管理機構,同時也是科舉管理機構,對教育和科舉的關係起著協調作用。禮部的教育管理職能大致有4個方面:第一,貫徹實施崇聖尊儒的文教政策。自唐初確立崇聖尊儒的文教政策後,具體貫徹實施是由禮部來執行的。
  • 日本文化一直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那麼科舉制傳到日本後有何變化?
    其中的越南,廢除科舉制度居然比科舉的故鄉中國還要晚,可見華夏文化在古代社會深遠的影響力。日本作為華夏文明周邊最強大的文明之一,在大化改新照搬唐朝的制度後,就用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兩道政府條令,確立了科舉制度的翻版,貢舉制度在日本的形成。
  •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答案 科舉答案分享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答案一覽吧!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年),大清入關一百周年、第三十九個科舉(含恩科) 年。「歷代皆無廢科目之虞」,大清兵部左侍郎舒赫德提請廢除科舉,真是因為那屆科舉不行嗎?如果看看舒赫德的監考報告,你大概會對他的提議抱以「同情之理解」。清代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中試者為舉人,取得做官資格。考試定於每年的八月初八開考,分三場進行,第一場考八股文,第二場考「論」「判」「詔」「誥」「表」等五種文體寫作。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幾天下來,考生至少要寫八篇文章。
  • 唐代的科舉試題,你能得多少分?
    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就是「唐代以詩賦取士」,實乃大謬。
  • 馬勇 | 科舉制利弊得失再檢討
    在科舉制興起之前,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為察舉制。所謂察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考察、舉薦。察是從上至下,是領導考察;舉是從下到上,是群眾推薦。這一制度形成的準確時間不太清楚,至少在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就曾下詔求賢,要求各郡國推舉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漢代察舉制度之先河。
  • 大唐國運289年:獨木橋上,擠滿了頂流詩人
    唐太宗進一步完善隋朝開創的科舉制,有所謂「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的說法。但實際上,初唐的科舉考試影響力有限。史書記載,武德、貞觀年間,「士大夫以亂離之後,不樂仕進,官員不充。省符下諸州差人赴選,州府及詔使多以赤牒補官」。這說明,唐初各地官員大多是由當地人才充當,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
  • 古代官員選拔-科舉制度了解古人通過科舉當選官員的複雜艱難之路
    科舉制的影響不僅僅在中國,古朝鮮、古越南和古日本等亞洲國家都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科舉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種面向全國大多數人民的公平的官員選拔制度。隋朝時設置,清朝初發展到了頂峰,清末開始衰落下來。主要是設置若干科,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特徵是一切以呈文作為去留的根據,首先要看考試成績,知名人事推薦也起一定作用。最後還需要經過口試,最終被授予官職。
  • 古代如何懲治科舉舞弊?明朝發配邊疆,清朝最狠
    而作為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保持考場風清氣正、維護考試公平,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事關社會誠信與和諧穩定。考試作弊破壞人才選拔制度,破壞公平競爭,敗壞社會風氣,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 要求本科生嚴進嚴出,在唐代上大學有多難?普通家庭怎麼上大學?
    最近幾年,國家對於本科教育越來越重視,多次強調要為本科生增負,做到嚴進嚴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教育,唐代國子監更是以學生之多,品類之全而聞名。作為我國古代最全面的&34;,國子監是怎麼考核學生的呢?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 狀元:千年科舉的特殊符號
    魏晉南北朝時,察舉演化成為「九品中正制」,察舉大權完全掌握在各地的豪門世族手中,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隋統一中國後,廢除地方豪族把持察舉的特權,「九品中正制」漸廢,隋朝開始試驗由中央設科目,地方舉人才,經考試後入仕的作法,這就是科舉制度的開端。因為隋煬帝喜文學,他始設的「進士科」後來成為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