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舉制衍生的遊戲升官圖,從唐代風靡到清代,你知道怎麼玩嗎?

2020-12-17 路之意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制度,自它產生之後,不知有多少人深受其害。在科舉制的影響下,一種讓人平日都不忘升官的遊戲——升官圖便應運而生了。

升官圖最早出現在科舉制剛剛確立的唐代,當時稱作「採選」或「採選格」。到了宋代叫「選官圖」,清代稱「升官圖」、「百官圖"等等。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頃》一書中記載:唐賀州刺史張合感到當時任命官員的程序十分混亂,便採用擲骰子的遊戲方法,發明了「採選」遊戲。玩法是在畫有百官進退的圖上,用骰子擲採,依採大小,進選官職。很快這種遊戲便風靡社會,特別是受到想升官發財之人的喜愛。

唐文宗時,房千裡在他編寫的《骰子選格》一書的序中說,開成三年(838年)春天,他乘舟經過洞庭湖,忽然遇到暴風雨,難以前行,便繫船於湖旁。他上岸避雨,遇到幾位號稱進士的人,在悠然自得地玩擲骰子戲。玩法是將唐朝68個官職按品級排列在一張正方形盤面上(形似棋盤),中部排列的是最高級官職,官卑職小的在外圍邊沿。一人先將骰子擲於盤上,然後按其定格位置,在棋盤上前進或後退,先到最高位的人為優勝。

到了宋代,升官圖之類的遊戲,在讀書人中間仍然很盛行,許多人抱著虛幻的做官夢,終日玩樂不停。這引起許多正直的知識分子的批評,蘇東坡稱這是「流俗狂惑」的玩意兒,能夠置人於死地。最為可笑的是和尚也想升官發財。明朝和尚智旭模仿《骰子選格》寫了本《選佛譜》,也是用骰子投擲升遷的玩意兒。

清代是升官圖最為盛行的時期,從皇宮到民間,許多人都在玩升官圖。後來,升官圖又成為新年春節的時令玩具之一。當然,一般平民百姓,買一個升宮圖純粹是想在新年圖個吉利。故宮博物院保存著一個皇帝、皇后玩過的升官圖,圖盤是硬紙製成的,盤面用墨筆書寫清代大小官銜.圖盤可摺疊,摺疊後形似一本書, 攜帶方便,也易保存。皇宮裡玩升官圖,除用骰子外,還用一種形似陀螺的小器物。在陀螺的四個面上分別刻有「德、才、功、贓」四字, 並飾紅,綠、金、黑四色。玩時用拇指和食指捻轉立柱,待其停落,看倒的一面是何字,然後遵圖盤格內文字說辭對號入座,便知所獲官職是升是降。

一般的升官圖的玩法是用四顆骰子擲,分德、才、功、贓四等。骰子擲出兩個四點,算德,兩個六點,算才,兩個二、三、五點,算功,兩個一點,算贓。德、才、功三等,都可以升,贓就要降級。此外,還有些特殊的玩法,如出局、軍臺、蘋留、交部、休致等。民國年間,南京甘貢三先生收藏有一套清朝乾隆年的升官圖,可以說是升官圖中最複雜的。除前面講的一些玩法外,還有特恩、封典、世爵;有京官,外任,有漢宮,有滿官,更有捐官、贖罪,以及遇到了所屬上司,還要送見面禮等等。把清朝的官場狀況及陋習表現得毫無遺漏,真可以說是一張清朝官場的縮影。

除升官圖外,清代還有仿照升官圖的玩法而發明的攬勝圖、擲骰圖、群仙慶壽圖等。如攬勝圖的玩法是用一個骰子,一為詞客,二為羽士,三為劍俠,四為美人,五為漁父,六為緇衣。依次擲骰,按骰子的點數前行,達到規定位置最快者獲勝。1982年上海舉行紅樓夢學術討論會。會議期間曾展出一件清末坊間刻印的擲點遊戲棋「遊大觀園圖」。其玩法如同攬勝圖。

升官圖曾使那些想做官的人忽而歡喜,忽而恐懼,忽而好像真做了大官,忽而又懊喪不堪,但反映了中國封建科舉制對人性的摧殘,從這一點上說,升官圖這種遊戲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但是,升官圖這種遊戲的形式還是很有趣的,現今兒童所玩的各樣擲骰行棋的遊戲棋,就是從這類彩選格中演化出來的。

相關焦點

  • 今天講講升官圖
    升官圖是中國古代的圖板遊戲。產生的年代不詳,傳漢代、明代發明,亦傳自唐代。當時稱「彩選格」、「選言圖」、「採選」,據傳至北宋始定名為「升官圖」。在明清時被大人們視作對子女的教育工具,讓他們從小了解官場升遷之道,從而樹立目標,為仕途奮鬥。教育孩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 閒話升官圖:唐魯孫
    在臺灣跟人一談到升官圖,知道用「捻捻轉兒」捻出德、才、功、贓而定升黜的,已經是很不錯的了,至於用骰子擲出德、才、功、柔、良、贓玩法的,除了高陽先生他們幾位雜學豐富、研究歷史的朋友外,甭說看過玩過,就是聽人說過這種升官圖的人,恐怕也寥寥無幾了。
  • 檔案穿越:升官圖遊戲,中國最早的「桌遊」 圖
    圖:清代的一張「升官遊戲圖」。(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紛紛爭欲做忠臣,楊左孫周有幾人。當日忠臣不惜命,近日升官有捷徑。」這首明末小詩,說的是一種在當時很流行的遊戲——升官圖。顧名思義,遊戲以不斷升官為目的,只是將異常複雜的晉升之路交由擲出骰子的大小決定。  在江蘇儀徵市檔案館內,就珍藏著一幅或許是迄今官職版本最全的升官遊戲圖《大清最新文武升官全圖》。在該館副館長馬春林的解讀下,堪稱我國古代最早「桌面遊戲」的「升官圖」遊戲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記者眼前。
  • 古人的遊戲:曹丕好玩彈棋 清代常玩"桌遊"
    遊藝,就是玩,那麼古人到底都玩什麼遊戲呢?  古人的玩,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今天的體育,比如蹴鞠、馬球、板球、門球、曲棍球、相撲、武術、遊泳、溜冰、拔河、賽龍舟等。還有一類遊藝是文體結合,有些發展演變流傳至今,有些已經失傳,只在文獻中留有蛛絲馬跡。  說到文體結合的遊戲,首推彈棋。據葛洪《西京雜記》,彈棋是漢成帝時士大夫發明的。
  • 古人也會玩桌遊 《升官圖》恍如現代《大富翁》
    原標題:古人也會玩桌遊 《升官圖》恍如現代《大富翁》   原標題:這張紙,原來是古代人玩的桌遊   昨天寧波教育博物館展出這件古老玩具,可有點說頭。博物館負責人說,這是古代人玩的桌遊。
  • 「開科取士之清代科舉展」在忻州一中北校區舉辦
    清代科舉展近日,忻州一中北校區正在舉辦「開科取士之清代科舉展」,系統展出了由忻州一中92級126班校友張文達先生收藏的數十件珍貴的清代科舉史料。本次科舉展共分為狀元及第、登科貢士、三晉舉人、書院考卷、四書五經、科場程式、學海無涯、科舉奇珍、民俗文化、千年絕唱等幾個主題。據悉,在今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山西省圖書館在三層的文源書院舉辦了「清代山西科舉展」,展出了由張文達先生收藏的近50件山西科舉史料。
  • 在古代,大人小孩都痴迷「芭比娃娃」,還愛玩升官桌遊
    出土的鳩車年代從漢代跨越到西晉時期,說明這一時期鳩車玩具比較流行。玩鳩車時,需要用線繩穿過鳩車胸前的小孔,牽拉線繩帶動鳩車前進。如果拉得用力,鳩車的尾部就會翹起;如果輕輕拉動,鳩車的尾部則一直貼在地上。通過用力的大小,鳩車可以模仿鳩鳥飛翔和行走時的不同形態。隋唐以後,鳩車早已不再流行,但是它一直是兒童遊戲的代稱。
  • 有趣的民間遊戲:升官圖、水滸紙牌、釣金龜
    有趣的民間遊戲:升官圖、水滸紙牌、釣金龜本文屬鳳姐說民間遊戲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如果喜歡請關注我導語:升官圖、水滸紙牌、釣金龜升官圖:升官圖是一項傳統的選格遊戲,又名採(彩)選、採(彩)選格、選官圖、葉子格、百官鐸等。
  • 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唐朝的帝王對科舉制進行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宋代的科舉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 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因此,當英國大史學家湯因比,縱向放寬整體視界,並以與當時世界其餘文明體衡量比較的眼光,去看待唐代科舉制時,會讚嘆它的創舉與文明高度。唐代的科舉顯然怎麼抬舉都不過分。但是另一方面,關於唐代科舉的副作用,尤其是它的不公正問題,自民國以來,也是熱門話題。
  • 古代的桌遊原來是這樣玩的?流行了將近一千年
    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僅是在物質基礎上,還有精神上的,遊戲就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遊戲又分為好多種,有線上的,線下的,室內的,戶外的,多人遊戲,單人遊戲等等。現在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愛玩遊戲,那麼在科技不那麼發達的古代都有那些遊戲呢?
  • 古人是怎麼作弊的?中國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與懲治」
    清 焦秉貞 狀元及第圖 科舉考試中的舞弊現象 自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科舉廢除,為了能夠金榜題名,考生的舞弊手段層出不窮
  • 唐代科舉與文學
    科舉制度長久地影響著文學的發展和知識分子的生活、思想,牽連著社會各階層的命運。傅璇琮先生是唐代文史大家,以其對於唐代文史資料的廣泛搜羅和嫻熟運用、對唐代文化的宏觀審視,從科舉制度入手,以嚴謹翔實而又富於情致的筆觸,精細描畫了關於唐代科舉的種種細節,完整展現了唐代科舉制度的面貌。在論述的精度與深度上,堪稱唐代文史研究的表率之作。
  • 《趣說考試》90講:了解科舉制度,看懂中國文化
    08 百家爭鳴說用人09 始皇帝的遺產10 從高祖「雙軌制」到漢武帝一統11 細說漢代察舉制12 漢代的「看天」考試13 漢代的考試怎麼考?23 一圖說盡唐代科舉那些事兒24 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對科舉的影響25 唐高宗與武則天統治時期的科舉制26 唐代科舉考什麼?
  • 古人玩什麼遊戲?升官圖:古代「寓教於樂」的典範古代版大富翁
    現代遊戲:沒玩過算我輸! 1.運動型 代表:踢球,跳舞,掰手腕。《湧幢小品·選官圖》中記載「今之《選官圖》,唐人謂之骰子選格。」
  •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起著流動社會階層作用,使社會階層不被固化
    一、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 科舉制起源於隋朝,隋文帝、隋煬帝期間先後設立了"二科"、"十科"、"四科"作為選拔人才的科目,這是分科取士的雛形。 隋煬帝期間,建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隨著隋朝的滅亡,科舉制在隋朝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 唐代科舉趣事
    說到這裡,大多數讀者會脫口而出「範進中舉」,的確,末期的科舉制度僵化刻板,逐漸遠離了選拔人才的初衷,幾乎成了禁錮人才的枷鎖,以至於出現《儒林外史》所描繪的種種科場怪現象。其實,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科舉制度的積極作用是大於消極作用的,尤其在科舉初興的唐代。
  • 清代科舉考試除了正科、恩科外,還有哪些名目不同的考試?
    科舉考試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一般情況下,讀書人要經過縣試、院試、鄉試、會試等程序,然後才能進入殿試,成為天子門生,從此走上仕途。明清時期是科舉最為成熟的時期,尤其是清代,超過了以往各朝。此外在科舉形式上也較為廣泛。清代的科舉通常情況下諡每四年舉行一次,即所謂的正科。
  • 科舉考試要經過哪些步驟?
    其影響力絕不亞於古代的科舉考試。那麼科舉考試是否和現在一樣競爭激烈呢?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在明、清代是最低一級的考試,考中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只有考中了生員,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歷代皆無廢科目之虞」,大清兵部左侍郎舒赫德提請廢除科舉,真是因為那屆科舉不行嗎?如果看看舒赫德的監考報告,你大概會對他的提議抱以「同情之理解」。清代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中試者為舉人,取得做官資格。考試定於每年的八月初八開考,分三場進行,第一場考八股文,第二場考「論」「判」「詔」「誥」「表」等五種文體寫作。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幾天下來,考生至少要寫八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