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身長七尺,東吳招親,論各位好漢相貌

2021-01-10 氣度不凡劉民輝

《三國演義》第一回裡便寫到了劉、關、張三人的奇特相貌: 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 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額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此外還說到曹操,是「身長七尺,細眼長髯」。

細心的讀者看到這些介紹,也許會在內心裡產生疑問:這些人物的身高,最矮的曹操也身長七尺,按現代標準算,得有兩米三左右,豈不都成了巨人。尤其是關羽,身長九尺,足有三米,更是巨中之巨,真的會有這麼高?再有劉備兩耳垂肩,雙手過膝,世間真有這樣的人嗎?又說關羽紅臉長鬚、張飛豹頭環眼,這有什麼根據嗎?歷史上的關羽、張飛長的是這樣嗎?

先說身高。其實這些人的身高並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樣高,《三國演義》裡提到的「七尺」、「八尺」,是按漢代的記量標準算的。漢代的一尺,只相當於現在的六寸九分,也就是零點二三米,這樣再一換算,這些人的身高就不足為怪了。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大約相當於一點七二米,不過是個中等個;張飛身長八尺,大約為一點八四米,算是大個;關羽最高,九尺是兩米掛零,比張飛還要高出一頭,不過也不是特別神奇,今天國家籃球隊或排球隊的隊員有的比這還高。

說來倒是曹操最矮,身長七尺,不過是一米六一,在三國時代那些男性英雄中,他這樣的個頭大概不多。《三國演義》這樣寫,大體符合歷史。《世說新語·容止篇》注引《魏氏春秋》,說到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也就是說曹操身材矮小,但一臉英悍之氣。《容止篇》裡還說到,身為魏王的曹操一次要接見匈奴使者,覺得身材不夠威武,不能震懾遠國,於是讓手下相貌威嚴的崔琰冒充魏王接見來使,自己則握刀立在一旁。接見之後,曹操派人詢問使者對魏王的印象,使者回答說,魏王的確儀表堂堂,但是旁邊持刀而立的印那個人更是一位英雄。

也許就是根據這些史料傳說,《三國演義》裡的曹操被寫成身長七尺,比他人矮上半頭。當然(三國演義》裡還有更矮的人物,就是「身短不滿五尺」的張松,簡直就是侏儒,但同樣也是個厲害角色。正是這位侏儒怪才,老虎頭上拍蒼蠅,將奸雄曹操狠狠地挖苦了一番。

再看劉備的相貌,在元代《三國志平話》中,就已前後幾次說到劉備「生得龍準鳳目,禹背湯肩,身長七尺五寸,手垂過膝」,「耳過垂肩」,「面如滿月」,和後來《三國演義》裡所寫的幾乎一樣。那麼能否得出結論說,《三國演義》裡劉備這副奇特的相貌,是出自後來民間藝人的想像和創造?

不能。翻一下《三國志·先主傳》,我們就會很驚異地發現這樣兩句記載:(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照這麼說,歷史上的劉備還真的是大耳長臂?世間難道真有這樣的人?

未必。俄羅斯漢學學者李福清為我們揭開了這個秘密,他在《<三國演義>及其作者》(收人《漢文古小說論衡》一書)中指出,作為三世紀時歷史編纂學家的陳壽,在把劉備作為蜀國的君主來描寫時,並沒有想到創造他真實的肖像,而是搬用了佛教用語。無論是「雙耳垂肩」還是「兩手過膝」,都是公元初世紀產生於印度而傳到中國來的描寫佛的用語。筆者讀了這篇文章後,曾留意觀察了一下,果然有不少佛像是如此。如著名的雲岡石刻大佛及其侍者和龍門石刻大佛,都是兩耳垂肩。這樣說來,三國裡梟雄劉備的一雙大耳竟然是來自印度。

《三國演義》裡的劉備,有了這雙大耳,便多了份做皇帝的本錢,沾光不少。東吳招親,吳國太就是看上了他這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才最終允諾婚事。相形之下,給人罵上幾句「大耳賊」又何足道哉!

關羽、張飛的相貌則是後來民間藝人的創造。

《三國志·關羽傳》中,既沒有說到關羽的身高,也沒說他相貌如何,只提到一點,關羽「美須髯」。到了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就變成「神眉鳳目圠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神眉「一詞比較抽象,」鳳目「也許就是丹鳳眼,」面如紫玉」和「面如重棗」也比較接近,身高也和《三國演義》裡差不多。倒是這「圠髯」有點問題,圠髯是指捲曲的鬍子,雖不能說不好,但確實沒有飄灑之美。《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改成了髯長二尺的長鬚,並且還獲得了「美髯公」的美稱,關羽的這部長鬚也變得鼎鼎大名。後來民間還傳說,關羽的鬍鬚是烏龍所變,因此每次大徵戰之前,鬍鬚都會自己震動。關羽最後敗走麥城之前,夢見一個青衣神向他辭行,化作烏龍飛去,天明關羽再持鬍鬚,發現長鬚都沒了,不久關羽便兵敗而死。(見蔣瑞藻《花朝生筆記》一部鬍鬚競然決定了關老爺的命運,這當然只是個傳說。不過,這裡要說的是,經這一寫,民眾心中關羽形貌就算定了型。後來京劇舞臺上的關羽,就是《三國演義》裡所寫的這副樣子。

《三國志·張飛傳》裡也沒說張飛的身高和長相。不過有一處提到了張飛的神態,就是當陽長坂之戰時,「飛據水斷橋,咳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從這一片斷推斷,歷史中張飛的相貌應該是比較威猛,如果他生得眉清目秀,那麼無論他如何鎮目瞪眼,只怕都不會有這麼大的威懾力。到了唐代,李商隱的《驕兒詩》中,有「或笑鄧艾吃,或謔張飛胡」一句,說明唐代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的張飛,很可能有一部大鬍子。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張飛則是「生得豹頭環眼,燕領虎鬚;身長九尺餘;聲若巨鍾」,和《三國演義》裡的張飛幾乎完全一樣。《三國演義》裡,張飛這副相貌也為他平添了不少威風,直到他被害時,範疆、張達溜入他的大帳,見他睡覺時仍圓睜的環眼,嚇得一時不敢動手。正因張飛這威猛的相貌和他暴烈的性格交相輝映,所以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水滸傳》中的林衝,雖然也是「豹頭環眼、燕領虎鬚」』,但這一形象和他忍辱求全以及謹細的性格並不協調,所以就沒有產生特別強烈的藝術效果。

還有,比較有趣的是諸葛亮的身材。《三國志·諸葛亮傳》說他「身長八尺」,也就是說諸葛亮也是一點八四米的大個,這恐怕是人們沒有想到的吧?誰知元代《三國志平話》裡他的個子更高,居然身長九尺二寸,和關羽齊高,成了巨人軍師。到了《三國演義》,尊重歷史,說他身高八尺。此外,又說他「面如冠玉,頭戴綸巾,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飄飄然當世之神仙也。」這是劉備三顧茅廬第一次見到的諸葛亮,給人一種飄逸、灑脫、胸懷遠大的感覺,為他後面用兵如神、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國演義》裡還有不少其他人物的形貌也各具特色,如: 董卓,「腰大十圍,肌肥肉重,』; 孫權,「方頭大口,碧眼紫髯」; 周瑜,「姿質風流,儀容秀麗」; 馬超,「面如冠玉,眼如流星」; 張松,「額鑊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 司馬徽,「松形鶴骨,器宇不凡」。

這些外貌描寫,和現實生活有不小的距離,有很大的誇張和想像的成分。但是它們又和每個人的性格及心靈世界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因此,它們同樣栩栩如生,富於藝術美,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相關焦點

  • 劉備東吳招親,孔明定下三個錦囊妙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想知道謀略家的預見力,要從諸葛亮的「三個錦囊」談起,三個錦囊出現在演義中的劉備東吳招親情節中,兩國聯姻,無非就是鞏固政治,處好關係,起碼不背後捅自己一刀。孫、劉兩方鬥智鬥勇,機關算盡,聯盟對抗曹操不過也是暫時之計,要搞好外交關係,不僅可以聯盟,還能和親,孫權、周瑜就是想利用聯姻收攏劉備。
  • 三國志中,諸葛亮身高八尺,曹操七尺,揭秘三國武將的真實身高
    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描述為: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典型的高富帥形象。身長八尺,按照現在的換算來看,一尺等於0.33米,八尺為2.64米,諸葛亮比姚明還高,這可能嗎?劉備:身長七尺五寸,身高大約1.78米。張飛,身長八尺,大約1.9米。關羽,身長九尺,大約2.13米。諸葛亮,身長八尺,大約1.9米。趙雲,身長八尺,大約1.9米。
  • 劉備去東吳招親,幸虧這一家人保護,不然必遭周瑜所害!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以借荊州為名,佔領著荊州,江東孫權經常討要,因為荊州是江東的門戶,如果荊州被劉備佔領,無疑對江東孫權的戰略有很大的影響,劉備的夫人因病去世,周瑜給孫權獻了一條妙計,讓孫權的妹妹假意嫁給劉備,讓劉備到江東招親,沉機扣押,讓諸葛亮拿荊州來交換劉備。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東吳大將周瑜對此非常擔憂,便向孫權提出建議,企圖以招親為名將劉備騙到東吳軟禁,然後再向諸葛亮索要荊州。不料,周瑜的如意算盤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隨即派趙雲保護劉備前往東吳。臨行前,諸葛亮又給了趙雲三個錦囊,吩咐趙雲在依計而行。最終,劉備不但招親成功,娶了孫權的妹妹,還安全地離開東吳回到荊州,令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諸葛亮的第二次「錦囊妙計」出現在第九十九回。
  • 「七尺男兒」之惑
    我們經常可以從古文或古裝影視中看到『我堂堂七尺男兒』類似的話,那麼七尺到底是多高,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又有多少呢?各個朝代的度量衡不一致,對於七尺的定義也不一樣,關於七尺男兒的出處也眾說紛紜。關羽身長九尺,也就是兩米多;張飛、諸葛亮等人均是八尺,大約是一米八;劉備七尺半,相當於一米七三,與想像的沒有太大差異。比較令人詫異的是一代梟雄曹操,氣場兩米多,真實身高不到一米六五。這也驗證了,自古以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曹操是今安徽亳州人,純正的南方人;張飛是今河北保定人,關羽是今山西運城人,都是北方人,身材高大,身形和生活環境環境的關係密不可分。
  • 古人常說「七尺男兒」,那「七尺男兒」究竟有多高?
    古人常說「七尺男兒」,那「七尺男兒」究竟有多高?文/歷史菠蘿蜜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三國演義是許多人都很喜歡看的,不論是小說原著還是電視劇,都非常吸引人。許多人都在看電視劇的時候,也許會發現總是有人說「我堂堂七尺男兒」,怎樣怎樣的。那七尺到底有多高呢,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想要了解七尺男兒有多高,首先要會換算,尺與我們現在的長度單位有什麼差別,是怎麼換算的。在戰國時期,一尺大約就是23釐米左右,七尺男兒也就是161釐米,也就相當於現在社會一個普通女生的身高,可見當時戰國時期的七尺男兒並沒有多麼高大威猛。
  • 七尺男人到底有多高,梁山好漢的具體身高是多少?
    按照原著中的描述,我們對梁山108將中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好漢排個順序。梁山好漢身高排名一丈:鬱保四九尺:盧俊義八尺五:關勝(八尺五六),朱仝(八尺四五)八尺:公孫勝、武松、魯智深、林衝。如果按照歷代的官方尺的長度標準,「七尺男兒」也要兩米多了。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按照一尺為24釐米的長度,那「七尺」的高度就是1米68,大約就是170左右。這也正好符合中國人的普遍身高。按照這個標準,那梁山好漢是多高呢?梁山好漢的具體身高是多少?
  • 剖析孔明為劉備招親所定三條妙計,你會發現孔明思維,你也可以有
    這兩個問題,我們暫時擱置起來,先一起回顧一下,當年諸葛亮為劉備前往東吳招親所制定的三條錦囊妙計。 赤壁之戰後,東吳一直都想儘快吞併了曹操手裡的南郡,然後順手收了荊州、襄陽三地,但是被諸葛亮給攪黃了,竟然都被劉備給奪走了。
  • 關羽身長九尺,放到今天是多高?洛陽出土的漢尺得到答案
    《三國演義》裡面是這樣描述關羽的,說他身長九尺,光是鬍鬚就長兩尺。古代形容一個男子身形高大時,會說堂堂七尺男兒。而且關羽還長著臥蠶眉,丹鳳眼,是古人心裡妥妥的美男子。關羽的身高七尺的身高對於古人來說都已經夠高了,那麼關羽身長九尺,放到今天是多高呢?從洛陽出土的漢尺,我們可以得到答案。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關羽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有一代名將的風採。所以不少人除了對關羽真實的樣貌感到好奇以外,也對他的九尺身高有很多猜測。
  • 劉備招親甘露寺
    文/張大華劉備招親甘露寺的故事,帶熱了北固山,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概都想到此一遊。蘇東坡在《甘露寺詩》序言中說:「寺有石羊相傳,謂之狠石雲,諸葛亮孔明坐其上與孫仲謀論曹也。」這說明,南朝以前,北固山即有狠石,是三國故事的有力物證。關於劉備招親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
  • 《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幾任大都督?
    周瑜出身大族,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 主要成就 1:聯劉抗曹,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由此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2:大破曹仁,周瑜和曹仁隔江相持,經過一年的交戰曹仁棄夷陵城出逃。
  • 三國名將系列之東吳二路五虎將
    但當這些勇將凋零,東吳再無人可用,「金陵王氣黯然收」便是結局。今日盤點東吳二路五虎將,比起一路五虎上將,他們也很勇敢,但武力上就有所不如了。東吳二路五虎上將第一位:程普——東吳耆宿,老將名臣武力值:88 武藝高強統率力:85 東吳副都督魅力值:85 知錯就改東吳二路五虎上將第二位:呂蒙——阿蒙易變,白衣渡江
  • 曹操身高六尺八寸,為何還被人嘲笑是個子矮小?
    曹操六尺八寸的身高,換算成今天計量單位就是6.8×23.04=156.672釐米。也就是說曹操的自報的身高只有1米57,難怪會引得滿朝大笑了。電視劇《曹操》關於曹操的身高,並不是胡編亂造,而是典出有故。《魏氏春秋》記載說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世說新語》也說曹操個子矮小「不足以雄遠國」。
  • 三國時期名人的真實身高,多數都是"巨人",但曹操是個例外
    提起三國這個時期,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很多人的名字,例如劉備,孫權以及曹操等等。那麼三國時期的這些名人,他們真實身高有多少?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三國時期各名人真實的身高使是多少。討論完蜀國陣營後,我們便來瞧一瞧東吳陣營。首先是東吳主公孫權,他在演義中身高七尺六,身高只比蜀國劉備高了2.3釐米,身高約在175左右。江東大都督周瑜,演義中描述身高八尺有餘,所以說他身高頂多在186釐米。接下來便是魏帝曹操,演義記載曹操身高只有七尺,放到如今也就是161釐米的高度。這個高度比較符合我們心中對於古人身高的定義。曹操應該算是三國眾多名人中身高最矮的了。
  • 曹操劉備在世的時候,魏蜀第一將是夏侯惇關羽,東吳第一將是誰?
    後漢三國,將星雲集,十七史百將傳,三國名將佔了十三個名額,其中蜀漢有諸葛亮、關羽、張飛,曹魏有張遼、張郃、徐晃、李典、鄧艾、司馬懿,東吳有周瑜、呂蒙、陸遜、陸抗。宋朝以前文武不分家,諸葛亮當丞相之前是軍師將軍,司馬懿一開始只是曹操的小秘書(文學椽),但是這二位卻成了本國軍政第一人。
  • 苗懷明:夾縫中的尷尬生存——論《三國演義》的東吳描寫及其缺憾
    他早年勸張溫除掉董卓的事情如果放在劉備、曹操身上肯定會大書特書,但在作品中隻字未提,甚至連斬華雄這樣的功勞也被小說作者強行派送給了關羽,並反過來將孫堅寫成華雄的手下敗將。其實,史書上寫得清清楚楚,「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兵,梟其都督華雄等」[3],但這件事卻讓關羽出足了風頭。
  • 與「身長八尺」的古人相比,我們很矮嗎
    小時候聽評書,感覺古人都長得好高,像關雲長、薛仁貴、秦叔寶、常遇春這些英雄好漢,動不動就是「身長八尺」,甚至「身高丈二」。我們知道三尺是一米,一丈有十尺,身高八尺就是2米多高,身高丈二就是將近4米!《荀子·勸學》:「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南朝梁代的沈約在《齊太尉王儉碑銘》中稱讚王儉「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方寸」指心,「七尺」指身軀。若按今天的尺度來算,7尺就是2.33米。這還只是古人普通的身高。《漢書·霍光傳》中說:「(霍)光為人沈(沉)靜詳審,長財(才)七尺三寸。」這是嫌霍光長得有些矮,儘管他超過了7尺。若是大個兒,非得八九尺不可。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三國時期,曹、劉,孫三大陣營,除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絕對主角以外,每個陣營中都還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 而孫權手底下,最拿得出手的,顯然就是四大都督了,都是功勳卓著,為鞏固孫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