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回裡便寫到了劉、關、張三人的奇特相貌: 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 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額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此外還說到曹操,是「身長七尺,細眼長髯」。
細心的讀者看到這些介紹,也許會在內心裡產生疑問:這些人物的身高,最矮的曹操也身長七尺,按現代標準算,得有兩米三左右,豈不都成了巨人。尤其是關羽,身長九尺,足有三米,更是巨中之巨,真的會有這麼高?再有劉備兩耳垂肩,雙手過膝,世間真有這樣的人嗎?又說關羽紅臉長鬚、張飛豹頭環眼,這有什麼根據嗎?歷史上的關羽、張飛長的是這樣嗎?
先說身高。其實這些人的身高並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樣高,《三國演義》裡提到的「七尺」、「八尺」,是按漢代的記量標準算的。漢代的一尺,只相當於現在的六寸九分,也就是零點二三米,這樣再一換算,這些人的身高就不足為怪了。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大約相當於一點七二米,不過是個中等個;張飛身長八尺,大約為一點八四米,算是大個;關羽最高,九尺是兩米掛零,比張飛還要高出一頭,不過也不是特別神奇,今天國家籃球隊或排球隊的隊員有的比這還高。
說來倒是曹操最矮,身長七尺,不過是一米六一,在三國時代那些男性英雄中,他這樣的個頭大概不多。《三國演義》這樣寫,大體符合歷史。《世說新語·容止篇》注引《魏氏春秋》,說到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也就是說曹操身材矮小,但一臉英悍之氣。《容止篇》裡還說到,身為魏王的曹操一次要接見匈奴使者,覺得身材不夠威武,不能震懾遠國,於是讓手下相貌威嚴的崔琰冒充魏王接見來使,自己則握刀立在一旁。接見之後,曹操派人詢問使者對魏王的印象,使者回答說,魏王的確儀表堂堂,但是旁邊持刀而立的印那個人更是一位英雄。
也許就是根據這些史料傳說,《三國演義》裡的曹操被寫成身長七尺,比他人矮上半頭。當然(三國演義》裡還有更矮的人物,就是「身短不滿五尺」的張松,簡直就是侏儒,但同樣也是個厲害角色。正是這位侏儒怪才,老虎頭上拍蒼蠅,將奸雄曹操狠狠地挖苦了一番。
再看劉備的相貌,在元代《三國志平話》中,就已前後幾次說到劉備「生得龍準鳳目,禹背湯肩,身長七尺五寸,手垂過膝」,「耳過垂肩」,「面如滿月」,和後來《三國演義》裡所寫的幾乎一樣。那麼能否得出結論說,《三國演義》裡劉備這副奇特的相貌,是出自後來民間藝人的想像和創造?
不能。翻一下《三國志·先主傳》,我們就會很驚異地發現這樣兩句記載:(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照這麼說,歷史上的劉備還真的是大耳長臂?世間難道真有這樣的人?
未必。俄羅斯漢學學者李福清為我們揭開了這個秘密,他在《<三國演義>及其作者》(收人《漢文古小說論衡》一書)中指出,作為三世紀時歷史編纂學家的陳壽,在把劉備作為蜀國的君主來描寫時,並沒有想到創造他真實的肖像,而是搬用了佛教用語。無論是「雙耳垂肩」還是「兩手過膝」,都是公元初世紀產生於印度而傳到中國來的描寫佛的用語。筆者讀了這篇文章後,曾留意觀察了一下,果然有不少佛像是如此。如著名的雲岡石刻大佛及其侍者和龍門石刻大佛,都是兩耳垂肩。這樣說來,三國裡梟雄劉備的一雙大耳竟然是來自印度。
《三國演義》裡的劉備,有了這雙大耳,便多了份做皇帝的本錢,沾光不少。東吳招親,吳國太就是看上了他這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才最終允諾婚事。相形之下,給人罵上幾句「大耳賊」又何足道哉!
關羽、張飛的相貌則是後來民間藝人的創造。
《三國志·關羽傳》中,既沒有說到關羽的身高,也沒說他相貌如何,只提到一點,關羽「美須髯」。到了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就變成「神眉鳳目圠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神眉「一詞比較抽象,」鳳目「也許就是丹鳳眼,」面如紫玉」和「面如重棗」也比較接近,身高也和《三國演義》裡差不多。倒是這「圠髯」有點問題,圠髯是指捲曲的鬍子,雖不能說不好,但確實沒有飄灑之美。《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改成了髯長二尺的長鬚,並且還獲得了「美髯公」的美稱,關羽的這部長鬚也變得鼎鼎大名。後來民間還傳說,關羽的鬍鬚是烏龍所變,因此每次大徵戰之前,鬍鬚都會自己震動。關羽最後敗走麥城之前,夢見一個青衣神向他辭行,化作烏龍飛去,天明關羽再持鬍鬚,發現長鬚都沒了,不久關羽便兵敗而死。(見蔣瑞藻《花朝生筆記》一部鬍鬚競然決定了關老爺的命運,這當然只是個傳說。不過,這裡要說的是,經這一寫,民眾心中關羽形貌就算定了型。後來京劇舞臺上的關羽,就是《三國演義》裡所寫的這副樣子。
《三國志·張飛傳》裡也沒說張飛的身高和長相。不過有一處提到了張飛的神態,就是當陽長坂之戰時,「飛據水斷橋,咳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從這一片斷推斷,歷史中張飛的相貌應該是比較威猛,如果他生得眉清目秀,那麼無論他如何鎮目瞪眼,只怕都不會有這麼大的威懾力。到了唐代,李商隱的《驕兒詩》中,有「或笑鄧艾吃,或謔張飛胡」一句,說明唐代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的張飛,很可能有一部大鬍子。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張飛則是「生得豹頭環眼,燕領虎鬚;身長九尺餘;聲若巨鍾」,和《三國演義》裡的張飛幾乎完全一樣。《三國演義》裡,張飛這副相貌也為他平添了不少威風,直到他被害時,範疆、張達溜入他的大帳,見他睡覺時仍圓睜的環眼,嚇得一時不敢動手。正因張飛這威猛的相貌和他暴烈的性格交相輝映,所以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水滸傳》中的林衝,雖然也是「豹頭環眼、燕領虎鬚」』,但這一形象和他忍辱求全以及謹細的性格並不協調,所以就沒有產生特別強烈的藝術效果。
還有,比較有趣的是諸葛亮的身材。《三國志·諸葛亮傳》說他「身長八尺」,也就是說諸葛亮也是一點八四米的大個,這恐怕是人們沒有想到的吧?誰知元代《三國志平話》裡他的個子更高,居然身長九尺二寸,和關羽齊高,成了巨人軍師。到了《三國演義》,尊重歷史,說他身高八尺。此外,又說他「面如冠玉,頭戴綸巾,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飄飄然當世之神仙也。」這是劉備三顧茅廬第一次見到的諸葛亮,給人一種飄逸、灑脫、胸懷遠大的感覺,為他後面用兵如神、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國演義》裡還有不少其他人物的形貌也各具特色,如: 董卓,「腰大十圍,肌肥肉重,』; 孫權,「方頭大口,碧眼紫髯」; 周瑜,「姿質風流,儀容秀麗」; 馬超,「面如冠玉,眼如流星」; 張松,「額鑊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 司馬徽,「松形鶴骨,器宇不凡」。
這些外貌描寫,和現實生活有不小的距離,有很大的誇張和想像的成分。但是它們又和每個人的性格及心靈世界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因此,它們同樣栩栩如生,富於藝術美,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