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林帝浣 小林 昨天
後天就是9月1號開學日,家長們終於可以如釋重負,但是新的煩惱隨之而來,除了輔導孩子作業,報各種興趣班、課外班又要掀起新高潮。
讓孩子學得才藝,升學加分,未來多才多藝,是每個家長的夢想。
但,興趣班學費好湊,孩子的興趣卻極難維持。
經常有家長問我,我家孩子似乎很熱愛畫畫,給他報了許多班,請了不少老師,但他的熱情卻在不斷減退,怎樣才能讓她的愛好堅持下去?
這是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總是希望把自己想學而沒學會的東西,能在子女身上綻放。
於是,雖然自己不懂音樂,卻逼孩子去考鋼琴八級;雖然自己中過的獎只有「再來一瓶」,孩子卻必須拿全國幼兒書畫大賽特等獎。
培訓機構和媒體當然也投其所好,七歲可以進京匯報演出,五歲喜獲國際金獎,三歲能辦個人畫展。
這個看起來神童輩出的年代,讓本來深陷中年危機的父母們,更加的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人生競技場上落伍。
於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有點才藝,否則日常養娃交流大會上,簡直讓人無地自容。
然而,從孩子的天性來說,他們最喜歡的,無非是玩,畫畫無非是玩,跳舞唱歌也是玩,彈琴讀書也是玩,玩膩了就得玩點別的,非要逼他每天兩小時,每周七天的反覆練習,趕著去專業考級,是很痛苦的。
為了減緩這種痛苦,家長們會想出各種辦法,加以激勵,比如買玩具啦,去吃大餐啦,帶去旅遊啦,等等。
這種種的激勵辦法,會讓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慢慢變成一種功利的選擇,最後完全喪失了最初的熱愛和激情。
有一個很流行的小故事,說的是一個獨居郊外的老人家,每晚都會有幾個不良少年在他門外踢垃圾箱玩耍,弄得他不勝其煩,於是老人家想了個辦法,對不良少年說:我特別喜歡你們踢垃圾桶的聲音,你們加油踢,每晚我給你們100塊錢。少年們很高興,踢得更起勁了。過兩天老人家說,今晚只能給你們50了,少年們有點不高興,再過兩天,老人家說,抱歉,不能給你們錢了,你們只能白踢了,少年們非常憤怒,從此沒有再來踢過垃圾桶,老人家得到了想要的寧靜。
這個例子不太恰當,但可以把少年們踢垃圾桶,作為一種興趣愛好的初心,而金錢物資獎勵的加入,讓這種純粹自發的開心行為,成了一種盈利方式,此時,踢起垃圾桶來,內心的感覺就不再是爽,而是一種工作負擔,很累。
對孩子的愛好加以獎勵的行為,與此類似。
大家從小在課本裡讀到的故事裡,其實有很多。
比如元代的大畫家王冕,幼時家貧,替人放牛為生,在河邊沙洲以樹枝為筆練畫,那時,僱主會因為他愛畫畫獎勵他嗎?絕對不會。
齊白石年輕時做木匠謀生,業餘習畫,學習篆刻磨印石時,磨出來的泥漿填滿整個客廳,會有人為此大加激勵嗎?並沒有,所以齊白石後來才有個章叫「三百石印富翁」,因為賣不出去,家裡壓貨三百件,後來北漂京城,衰年變法,打定主意餓死京城,那時也沒有任何人,給任何的激勵。
然而王冕和齊白石,會自認堅持得很辛苦嗎?
我覺得不會,沉迷熱愛之中,就是莫大的幸福。
現在回想起來,小林的畫畫愛好,之所以能維持這麼多年,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家裡窮。
家裡會對我說,畫畫幹什麼,影響學習。在我的苦苦哀求之下,家長終於鬆口,說:如果你的學習成績每年都能進步二十名,那麼你可以繼續畫畫。
所以,小林的小時候,畫得沒有任何獎勵,畫畫本身就是獎勵。
這種前提下,父母根本不會給錢買畫畫的筆墨紙硯,只能自己從買零食的零花錢裡省一點出來,偶爾買上一兩張宣紙。
一隻毛筆用禿了也捨不得扔,所以至今小林畫畫還喜歡用禿筆,實在沒錢買整盒的顏料,所以只買了三支基礎顏色,花青、藤黃和硃砂,至今,小林仍然能用這三種顏色,完成所有的畫作。
長大之後,為了謀生,畫畫斷斷續續停了好些年,生活沒那麼艱難的時段,就會躍躍欲試重拿畫筆。
您要問小林,為什麼能堅持畫畫這麼久?
其實哪有什麼堅持,畫畫本身就是最大的人生獎勵好嗎?
要保持少年的初心,從畫畫的角度來說,就是不要太為了功利而畫畫,所以不管什麼時代,小林從不投稿,只接受約稿,從不參加比賽,只做評委,要做公開的畫展,畫也是義賣做公益而已。
要說興趣愛好,本質上就是一種少年心性的玩耍,通過興趣,去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和知識體系,而得到內心的欣喜,這就是人生最大的獎勵。
至於名利,只是飄於其上的浮雲,不必介懷,不必在意,才能歸來仍是少年。
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喜歡玩卻不願深入學習,是一種天性,拿文藝類的愛好來說,攝影和寫作,是入門容易深入極難,繪畫和音樂,是入門較難深入較易,但不管哪種文藝創作,到最後要登堂入室,都是極難的,所以很容易淺嘗輒止,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熱愛並值得投入的領域呢?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從個人內心的角度,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是無法避免的事,也是人類的天性,小林的興趣愛好,也一直因為太多太雜,屢被詬病是「一身刀,沒把利」,雖無成就,小林卻玩得高興,當然從做事業的角度來說,這點不是好事。
每種興趣的建立,都起源於好奇,好奇心的建立,閱讀和遊歷是兩大支柱,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確實是增添人生深度和廣度最好的辦法。
小林的閱讀熱情,從小也沒受到任何鼓勵,家裡總是說:讀課本就好,看什麼課外書,浪費時間。
出於對各種稀奇古怪知識的渴望,小林從零花錢裡,又節省出來一些,去廢品收購站論斤買舊書,由於零花錢被省了又省,所以從小就很瘦,到近幾年,學校工資漲了一點,臉才慢慢圓起來。
那些廢品收購站裡買來的書,當時到手就是破破爛爛、殘缺不全,比如《三國演義》只有下集,沈從文《大山裡的人生》只有上半本,蔡志忠的《莊子說》還被撕掉了幾頁,還有一本被我當小黃書誤買的美國金賽博士的《性心理學》,當時的一個初中生,看這種書實在是五雷轟頂,然而後來我把此書的基礎理論,用來指導大學同宿舍男生的青春期心理危機,相當有效,也由此走上心理康復醫學自學研究的不歸之路。
沈從文《大山裡的人生》,講起小時候對小城鎮種種百態人生的細緻觀察,讓我產生莫大的好奇和興趣,所以也從小愛逛街,觀察起家門口的眾生百態,後來開始拍照,一直留意的人間悲喜,順理成章地成了攝影主題。
蔡志忠的《莊子說》,被我臨摹了無數次,開始畫漫畫。
收購站買到的廢舊雜誌封底上,有印得模糊不清的齊白石、潘天壽畫作,成了我的國畫和書法啟蒙。
閱讀之外,遊歷也重要,當然有一定知識儲備,才能看到這個世界更多有趣的細節,不然走萬裡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當年廢品收購站買的破破爛爛的《莊子說》,至今還沒扔。
每頁上面,都有當年臨摹過的痕跡。
多年以後,小林又臨了一張莊子說。
後來,小林專程去杭州,拜訪兒時偶像蔡志忠先生。
和我想像的一樣,蔡先生仍然純真如少年,我們長談了七八個小時,蔡先生還主動畫了張畫送給我:
回到最開始興趣培養的問題,雖然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愛好都是玩手機,但手機總有沒電的時候。
在這個知識碎片化的時代,能找到一個興趣堅持一生,實在不易。
然而這個世界總會有足夠的豐富和精彩,讓我們沉迷其中。
只是別讓這種探索未知世界的快樂,被酬金和獎勵所綁架。
畢竟,孩子的快樂健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就算小時才藝平平,只要能善良正直、理性自律、保持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積極樂觀,將來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並成為一個有趣有才的人。
別總擔心輸在起跑線上,跑過馬拉松或半馬的人都知道,前面幾公裡跑得多快,意義不大。
人生是一趟長跑,起跑時慢點沒關係,中間累了慢一點歇一歇也沒關係,跑岔了路也沒關係,按著自己的節奏,堅持跑完全程,才是完美人生。
要說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要到終點時,才能見分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本文節選自小林2020年新書《等一朵花開》
【關於作者
小林(林帝浣)
立志做攝影界書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畫界文筆最好的美食家,然而小林畢業於臨床醫學系。著作《武漢一定贏》《平和的你,才最美麗》《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等一朵花開》《初相遇·若重逢》《凡是過去,皆為序幕》《時光映畫——鏡頭中的二十四節氣》《我想給你拍張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