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課程表+校園社交」藏商機
課程格子CEO李天放(後面站立者)。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 人物
課程格子CEO 李天放
■ 領域
校園社交、工具類APP
創業經
最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就是絕招。大學生的電子課程表——這個聽起來似乎不甚起眼的APP創業靈感,在一群目光敏銳、堅持完美主義的創業者手中搖身一變,成了引爆高校學生流行的「神器」。這款主打「課程表+輕社交」的課程管理應用,已獲得數百萬美元的A輪融資。
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蘋果專賣店,一個名叫「課程格子」的應用被安裝進了每一臺演示機中,所有前來試機的用戶都會在第一時間看到這個應用。不過,它並非來自蘋果自己的應用開發團隊,而是北京一家5人組成的小創業團隊的作品。
「3分鐘建立一張自己的課程表」「輕鬆和同上一節選修課的朋友成為好朋友」——對大學生來說,集課程表工具和社交元素於一身的課程格子,既「實用」又「好玩」。上線一年半,課程格子不僅獲得了蘋果、百度等巨頭應用市場的青睞和屢屢推薦,更被600多萬名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下載到手機中。
把課程表裝進大學生手機
進入課程格子,選擇自己的學校、學院和入學時間,系統就可以自動將你所在學校教務系統中的課程表導入;只要「學霸」同學肯透露他的課程格子帳號,你就可以在應用裡找到他,點擊「一鍵複製他的課程表」,幾秒鐘後,他在上的課程信息就能悉數「揣」進你的手機;當一門課程的時間、地點信息被多名用戶同時修改後,系統會自動進行信息核實更新,並同步到其他選修該課程的用戶手中。
課程格子CEO李天放說,通過挨個走訪高校的教務部門商談合作、團隊工程師用智能算法從學校教務等網站進行數據抓取、與高校內的同學們合作共享課表等方式,他們已經陸續把全國1500所高校教務系統裡的課程信息都接入了課程格子。
除了上課,新生的交友、社團活動、課下交流等內容,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除了課程表本身,社交元素也成了這個應用的特色。除了編輯創建課程表外,大學生可以用課程格子添加課程筆記、評價老師;和同上一節課或者同院系的同學打招呼、聊天,認識更多新朋友;有心事或者想要尋求幫助的時候,還可以進入支持匿名發帖的「格子樹洞」裡一吐為快。
今年31歲的李天放,在幼兒時隨父母赴美生活。2010年初的一天,在美國擔任過微軟工程師、參與過全球首家大數據公司創業的他回國創業。為激勵自己,不留後路,他賣掉了在美國的車、房等財產,帶著一個隨身背包回國。
「怎麼找到其他學院同學的課表?很想去蹭課聽。」「想認識在同一個輔修班上課的妹子該怎麼做?」「英語真的很想學好,有同學可以帶我嘛,教我怎麼學吧!」在大學的BBS論壇上,經常有大學生發出認識新朋友、交流課程信息的需求。曾經從事活動分享網站創業的李天放意識到,一款瞄準大學生群體,既有工具性,又有社交分享性質的課程表應用,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白。一個月的時間,他和另外4位創業夥伴就閉關做出了課程格子的第一代產品。
果然,這個像「小夥伴」一樣貼心的應用,引爆了無數大學生的關注。2012年9月新學期伊始,課程格子正式上線。一周時間內就有十幾萬用戶下載,接下來的幾周,用戶量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
滿足用戶需求才能「賺錢」
「無非就是個小小的電子課程表,再美再貼心,最終又能做成什麼呢?」2012年暑假,看完課程格子的試用版應用,一位投資人卻冷冷地丟出這樣一句話。
他並不是第一個這樣認為的投資人。2012年,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媒體席捲移動網際網路,就連人人網這樣的校園社交巨頭都經歷了市值連連縮水的打擊。大學生群體被認為支付能力弱、用戶流失率高、商業化困難,很少有人看好襁褓中的課程格子。在人才攢動的創業咖啡館和其他創業交流活動中,李天放幾乎很難碰到和他們一樣,瞄準校園用戶的創業團隊。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讓李天放心灰意冷。「離錢太遠不是問題,當我們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時候,才有資格談『賺錢』。」
「從國內的嘀嘀打車、大眾點評到國外的Facebook,這些最火的應用全都是從最小的角度切入,解決用戶打車、找餐館等某一個單一而又迫切的需求。先滿足了圍繞課程表的需求,就能進一步滿足學生們圍繞上課、考試、甚至求職的其他需求。」李天放相信,全國有2500萬左右本科生,只要先做出一個對這個群體有用的APP,就一定會有引爆點。
擲地有聲的口碑往往是對非議最好的回應。2013年10月,課程格子應用上線一年後,用戶量就飆升至了500萬人。一位投資人的妻子拿出手機下載應用時告訴丈夫:「我們好些MBA同學都用這個APP呢,可好用了!」投資人不再對李天放冷眼相待。
2013年,課程格子完成了數百萬美元級別的A輪融資。李天放介紹,課程格子擁有的海量用戶課程信息,將成為他們未來盈利模式的一個巨大的大數據資源庫——「根據你上過什麼課、參加了哪些校園活動,我們可以為你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培訓班、甚至招聘信息,這些信息服務都是潛在的贏利點。」李天放說。
5名「精兵」服務百萬用戶
2012年底,課程格子的用戶已飆升到了上百萬,令不少投資人和業界驚訝的是,這背後卻是個僅有5人組成的微型團隊。
當用戶遇到一個漏洞並反饋,一般IT團隊的通常反應都是——修復漏洞、繼續工作。可是在課程格子,李天放和幾個完美主義的創業夥伴一起定下的「五連環追責」機制卻沒有這麼簡單。
出現了一個用戶上傳頭像後頁面崩潰的漏洞,在修復漏洞前,先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這個錯誤?可能是伺服器一個老的接口版本沒有寫對。那為什麼沒有寫對?可能是後臺工程師和前端工程師沒有做好溝通。為什麼沒有做好溝通?……一層一層抽絲剝繭,最終找到的問題已經是與上傳頭像頁面崩潰的簡單漏洞沒有關係的系統原因。
「基本上一次漏洞出現後,我們一定會找到背後隱藏的系統性原因,解決之後,同類的漏洞就不會再出現佔用精力。」李天放回憶。
「不要讓問題過夜」、「沒有任何問題是其他人的問題」,這些充滿執行力、完美主義的團隊精神,幫助這5名「精兵」撐起了數百萬用戶。如今,用戶量已經超過600萬、日活躍用戶超100萬的課程團隊也僅有20來人。下一步,李天放希望能達到讓課程格子,「佔領」全國一半大學生課表市場的千萬級用戶目標。「大學生的社團活動、自習時間、找工作等方面還有很多需求可以挖掘,希望課程格子可以一一去探索、滿足。」李天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