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告訴我,阿拉伯人也有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
先說筆。阿拉伯帝國第四任哈裡發阿里說過:「一手好字能使真理熠熠生輝!」阿拉伯人用不同的筆書寫不同的字體。在阿拉伯語裡,筆叫「喀萊姆」。一位埃及學者告訴我,「喀萊姆」原有「橡膠樹枝」的意思。古代阿拉伯人常用橡膠樹枝來寫字,所以這個詞後來有了筆的含義。
除了橡膠樹枝,舊時,埃及人還用蘆葦制筆:用刀斜著將蘆葦杆削斷,用牙齒咬出斷處的纖維,即可使用。蘆葦筆十分耐用,有學者考證,在金屬蘸水筆問世之前,蘆葦筆在北非和阿拉伯地區廣泛使用,一直是政府機關和學校等主要的書寫工具。蘸水筆發明後,蘆葦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有用武之地,人們用它來練習書法,在非正式的場合使用。
古埃及人還使用過燈芯草筆(用燈芯草做的筆)。埃及博物館裡陳列著古埃及第18王朝的燈芯草筆。這種筆纖細而長,長度在16釐米至23釐米之間。直到公元前3世紀,燈芯草筆才逐漸被蘆葦筆等取代。
說完了筆,說說墨。在一次採訪中,我邂逅了埃及女記者哈娜。她的字漂亮極了。我忍不住問她,怎麼能寫出這樣好的字?
哈娜嫣然一笑,故作神秘地說:「這得益於我的墨寶啊。」原來,她用一種特製的墨寫字,按她的說法,這樣的墨散發著靈氣,能寫出字的「性格」。哈娜說,墨在古埃及就很普遍,當時主要有黑色和紅色兩種。據文獻記載,當時制墨的主要原料是炭、木炭等,將這些原料磨碎後,調入粘稠的阿拉伯樹膠。
後來,制墨又增添了許多複雜的工藝。比如阿拉伯「煙墨」,就是用帶有一些油脂的煙加工而成的。這種墨非常光滑,顏色如漆,屬於優質墨,價格不菲。
阿拉伯古代大書法家艾布·阿里·本·穆格萊,專門介紹過「煙墨」的製作方法:把各種原料放入鍋內,把鍋置於文火上,將鍋內物熬成泥狀,倒入器皿內,冷卻後即可使用。這位書法家還特別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項,如:制墨時要有足夠的耐心,防止蒼蠅等掉進鍋內;最好在墨中加入樟腦,這樣可以增加墨的光澤和芳香。
再說紙。古代埃及人發明了莎草紙。據考證,這種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用紙莎草做成。
紙莎草的用途很廣。它長在水下的白莖可以食用;綠莖可以造船、蓋草房、編草蓆和籮筐等;它的根可以製作香料,有驅蚊蠅、淨化空氣的作用。但紙莎草最大的功能,還是造紙。
莎草紙畢竟顯得簡陋,後來埃及人改用羊皮紙,不少《古蘭經》都是用羊皮紙抄寫的。此外,埃及人還用絲綢、麻布、棉布等來寫字。
直到八九世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傳到埃及,莎草紙等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最後說硯。有一次,我應邀到埃及一所中學的校長哈迪家做客,在他精緻的書櫥裡,一方石硯很是惹眼。哈迪說,在古埃及,使用硯臺的人很多,人們用特製石料製作硯臺,工序複雜。硯臺有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如今,使用硯臺的埃及人並不多,硯臺成了富人或有文化者書房裡的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