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起,中國職業教育改革打出「組合拳」,成為中國教育改革中的重頭戲。但官方數據卻顯示,中國中等職業教育(下稱「中職」)的規模連年萎縮,距離官方關於「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政策目標仍有差距。
7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中職招生人數為619.76萬人,同比減少55.00萬人,佔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3.76%;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為1755.28萬人,同比減少167.69萬人,佔高中階段就學總人數的42.09%。
無論是招生人數的佔比還是在校生人數的規模,中職教育萎縮的趨勢,都與政府制定的發展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自2008年之後,教育部每年下發的《關於做好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2012年後改為《關於做好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都有「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表述,依據2011年的文件定義,「大體相當」的底線為中職佔招生總人數的45%。
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兩份重要文件中,更將2015年中職的在校生人數目標具體設定為2250萬人;至2020年,中職的在校生人數則要達到2350萬人。
《建設規劃》還指出,「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今後一個時期總體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但據財新記者比較歷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發現,自2009年起,全國中職招生人數佔全體招生人數的佔比,已連續5年下滑,由51.12%下滑至43.76%;中職在校生人數則在2010年達到頂峰,為2238.5萬人,此後連續4年下降,到2014年僅為1755.28萬人,距離2015年的預定在學人數目標值,差距達22%。
雖然近期以來,高層頻頻表態,強調中國要繼續加強職業教育。今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就表示,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辦好職業教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來也都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但中職萎縮的趨勢和家長、學長對職業教育並不「買帳」的現實,卻使職業教育發展藍圖中,關於「招生規模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的政策目標能否實現未盡樂觀。
中國教育科學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霓告訴財新記者,當下職業教育難具吸引力的原因,主要是目前的職業教育是一種「淘汰教育」,而非「分流教育」——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多數是因為上不了理想的大學或者高中才進了職校,而並非出於個人的興趣和自由選擇。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則指出,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本身的實幹和技術創新特點被忽視,價值也因此受到質疑。
吳霓認為,建立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讓職校學生「有出路」。例如,目前正在推行的促進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就是對職業教育體系的一種完善。
程方平則對財新記者強調,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在於「上下融通」: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注重動手能力等「生存技能」的培養;在進入中職、高職階段後,則應與工科為主的學術性教育接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撰文認為,目前的人才評價機制,使得中職教育社會上的認可度低,部分中職學校在學程的第三年,甚至假實習知名、以輸出「學生工」的方式牟利;學生不但無法在不健全的實習環境裡學到專業技術,還做著與學歷不符的工作。因此,儘管就讀中職免費且就業率較高,仍難以吸引學生報考。
2015年,國務院首次進行了《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活動,並醞釀修法,以法律形式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教育部還出臺了《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意欲建設一批由中央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的職業教育集團,促進產教融合;到2020年,建成300個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骨幹職業教育集團。
但熊丙奇仍建議,應該取消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和普通高中之間的劃分,設置融兩者為一體的綜合高中,建立中等職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間的互認機制。整合兩者間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避免對初中畢業生過早加以分流。
回復關鍵詞了解更多內容:
回復「報名」:2015全國大賽在線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