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故事國際表達
您的位置:龍虎網 >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故事國際表達
-
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 《拉貝日記》真相震撼柏林
由中德法三國合拍、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拉貝日記》(原名《約翰·拉貝》)日前在柏林電影節舉行媒體展映。歷史真相震撼全場,媒體紛紛表示影片「在極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與歷史」。 電影《拉貝日記》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約翰·拉貝與一批外籍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保護中國難民的生命和財產的故事。影片改編自拉貝撰寫的戰時日記,這本《拉貝日記》真實記錄了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影片曾在中國上海、南京實地拍攝,張靜初、任泉等人參與了演出。
-
中國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開啟歐洲巡演
中國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開啟歐洲巡演中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3日晚在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啟歐洲巡演,吸引眾多當地民眾觀賞。德國人約翰·拉貝曾任西門子公司駐南京首席代表。二戰期間,他不僅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日本軍隊攻佔南京後對中國平民的暴行,而且利用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中國藝術家用歌劇形式再現拉貝等國際友人在二戰這段歷史中拯救中國民眾的故事,首演深受觀眾好評。這部歌劇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製作,7月起將在德國柏林和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進行5場巡演。
-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去年,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等地成功巡演,受到當地觀眾和業內人士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和社會效益。
-
「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歷史」(第一現場)——電影《拉貝日記...
原標題:「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歷史」(第一現場)——電影《拉貝日記》在東京放映 電影放映之前,專門研究拉貝、正在大阪府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永田喜嗣講述了《拉貝日記》的看點。在永田介紹看點的10分鐘裡,不少觀眾一邊聽,一邊做筆記,觀眾仔細傾聽的情景十分像是大學裡的公開課。 電影正式開始後,所有觀眾聚精會神觀看大屏幕,唯恐落下細節。劇場裡沒有雜音,整個大廳裡的空氣似乎凝固。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去年,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等地成功巡演,受到當地觀眾和業內人士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和社會效益。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您的位置:龍虎網 >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
日本人談《拉貝日記》:南京南像一塊熾熱烙鐵
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拉貝日記》,即將在德國和中國熱映,但是有報導稱,多家日本國際影片發行商拒看此片,更不談購買拷貝。日本普通民眾如何看待這件事,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殺慘案呢? 以進入中國、德國、日本等三國院線為目標的中德合拍巨片《拉貝日記》,起初製片方認為將在日本擁有市場,並專門製作了日語對白片。但是目前的情況讓製片方大失所望,日本數家國際影片發行商拒絕看片。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日本普通民眾中,相比年輕人而言,日本老人更願意談那段歷史、以及對這件事的看法。
-
《拉貝日記》東京放映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史
12月9日晚上,中德法等國聯合拍攝的電影《拉貝日記》在東京上映。上映地點在遠離市中心的下北澤車站附近一個有294個座位的劇場。雖然放映地點偏僻,仍吸引不少觀眾趕來觀看。電影放映之前,專門研究拉貝、正在大阪府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永田喜嗣講述了《拉貝日記》的看點。在永田介紹看點的10分鐘裡,不少觀眾一邊聽,一邊做筆記,觀眾仔細傾聽的情景十分像是大學裡的公開課。電影正式開始後,所有觀眾聚精會神觀看大屏幕,唯恐落下細節。劇場裡沒有雜音,整個大廳裡的空氣似乎凝固。
-
日本團體放映《拉貝日記》:「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希望日本政府吸取歷史的慘痛教訓,不要讓孩子們經歷悲慘的戰爭。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為戒。「看一場《拉貝日記》,勝讀十年書」,家住東京的吉野女士在電影放映前就早早趕到會場。已經年過花甲的吉野以前只是聽說「南京大屠殺」這個詞,但南京大屠殺到底是怎麼回事,一點都不清楚,得知放映《拉貝日記》的消息後,她早早地報了名。
-
自籌資金購買放映權,日本市民團體播放《拉貝日記》——「不忘戰爭...
為了觀看《拉貝日記》,家住神奈川縣的稻田坐了一個半小時的火車趕到東京。「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稻田說,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對歷史非常感興趣。他對一部分日本人否認侵略戰爭的行徑怒不可遏,「雖然南京大屠殺發生在80年前,但應該被永遠銘記。只有以史為鑑,才能開創未來」。
-
孫大勝:從蔣介石日記到圓圓日記 ——評某些人在日記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日記即對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有的兼記對這些事情的感受。每天或經常把發生的事、處理的事務或觀察的東西寫下來的記錄,尤指個人活動、思考或感覺的每日記錄。日記是從個人視角觀察事物的記錄,撇開政治因素,日記如果僅僅作為記載個人生活的經歷那麼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如果要作為記載社會生活尤其是國家大事,就有很大的局限性,除非記載者對某些社會生活全方位和全程參與。
-
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
完整展現拉貝從德國來到中國的經歷 進入「拉貝之門」,就是展覽的前言和3個主體部分,分別為「漢堡之子·中國之緣」「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貝·大愛永恆」。展覽用70多幅圖片和40多件展品,向觀眾講述了約翰·拉貝的生平故事。 約翰·拉貝68年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歲月在中國度過或與中國有關。
-
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_南報網
完整展現拉貝從德國來到中國的經歷進入「拉貝之門」,就是展覽的前言和3個主體部分,分別為「漢堡之子·中國之緣」「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貝·大愛永恆」。展覽用70多幅圖片和40多件展品,向觀眾講述了約翰·拉貝的生平故事。約翰·拉貝68年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歲月在中國度過或與中國有關。
-
圖文故事|在這段歷史中,習近平為何提起這三個人
中德合拍歷史影片《拉貝日記》2009年4月30日在南京公映。約翰·拉貝的孫子託馬斯·拉貝在發布會上展示了約翰·拉貝日記8本原件中的2本。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拉貝日記》詳細記錄了大量南京大屠殺的內情,成為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證據。1950年拉貝病故。1996年12月,塵封了近60年的《拉貝日記》由外孫女萊因哈特夫人奉獻給了世人。 拉貝一直被中國人民銘記感恩,中國人把他當做「活菩薩」「南京人的救星」,在南京,還專門為他建立了拉貝墓園和紀念館。
-
眾星鬥豔《拉貝日記》首映紅毯 德國導演玩命秀中文
電影網訊 4月28日晚,《拉貝日記》首映活動在京亮相,必不可少的紅毯環節再次成為眾多明星展示自我的最佳現場,導演馮小剛、尹力、寧瀛、張揚、演員鄧超、安以軒、霍思燕、謝東娜、Miumiu等紛紛趕來為首映活動助陣。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
完整展現拉貝從德國來到中國的經歷 進入「拉貝之門」,就是展覽的前言和3個主體部分,分別為「漢堡之子·中國之緣」「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貝·大愛永恆」。展覽用70多幅圖片和40多件展品,向觀眾講述了約翰·拉貝的生平故事。 約翰·拉貝68年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歲月在中國度過或與中國有關。
-
國家公祭日憑弔南京遇難同胞 拉貝日記是翔實證據 萬人坑遺骨眾多
約翰拉貝先生戴著鋼盔坐在桌前寫日記,被譽為中國的辛德勒。1882年生於德國漢堡,是漢堡市的德國商人,他有每天記日記的習慣,他的人道主義行為,還有作為南京大屠殺翔實證據的拉貝日記而出名。1937年在保衛南京時領空犧牲的中外航空烈士,吳可強,黃居谷,劉蘭清,全正熹,戴廣進,遊雲章,曹芳震,張韜良,敖居賢,樂以琴等等這些航空烈士,為保衛南京領空付出生命。
-
2分15秒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公開!這一天,不能忘!
也許,他們的故事會給你答案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影像這件事也被另一個人記錄在了日記裡他叫拉貝,德國人這是他所記錄的500多個慘案中的一個馬吉影片下落不明被污衊為並不存在的「鬼片」1995年,張純如飛赴南京採訪了夏淑琴等數十位倖存者之後她在耶魯大學圖書館找到了有關拉貝的記錄開始尋找拉貝日記在尋找拉貝的過程中
-
「不可忘卻的記憶」閱讀尋訪行動走進拉貝故居 銘記暴行中的善舉...
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閱讀《拉貝日記》,回望歷史傷痛,緬懷拉貝等國際友人為南京難民所做的貢獻,共同呼喚世界和平。在那些腥風血雨的日子裡,我們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眾多國際友人也冒著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前夕,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約翰·馬吉、羅伯特·威爾遜、喬治·費奇等來自美國、德國等國家的20多位國際友人商議並組成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他們組建難民收容所,庇護了25萬多難民。對他們的人道精神和無畏義舉,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