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辦公樓舊址。資料圖片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暨南大學辦公樓舊址、華南農業大學亞太地區桑蠶培訓中心、華僑糖廠舊址等80處建築進入了被入選為廣州市歷史建築推薦名單。7月1日上午,廣州陳建華市長主持召開了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和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2014年第一次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廣州市歷史建築(第二批)推薦名單》。
據了解,第二批歷史建築推薦名單從第一批的以歷史城區內為主擴展到全市的11個區。該批歷史建築認定後,廣州歷史建築數量將上升至478處。
歷史建築擴展到全市11個區
據了解,本批歷史建築規劃部門組織優先開展重點平臺項目與「三舊」改造項目文化遺產保護線索的申報認定,入選名單的建築共有80處。結合第一批的類型特點,本次推薦名單著重補充了廣州市鄉村地區的文化遺產:祠堂類、民居類遺產,原城市郊區的工業遺產,及位於城市公園、鄉村地區的門樓、橋、船閘、井等構築物遺產。重點豐富的類型為工業遺產、村落遺產、壇廟祠堂、構築物遺產。
與第一批相比,第二批歷史建築推薦名單從以歷史城區內為主擴展到全市的11個區。第一批歷史建築主要位於歷史城區,第二批歷史建築推薦名單已拓展至天河、番禺、白雲、黃埔、蘿崗、花都、南沙、從化、增城各區。其中,越秀區11處、荔灣區6處、海珠區6處,天河區5處、白雲區7處、黃埔區2處、番禺區23處、蘿崗區4處、花都區8處、南沙區1處、從化區6處、增城區1處。
建築數量升至478處
「《第二批名單》覆蓋城鄉,空間區域空前廣泛,該批歷史建築認定後,廣州歷史建築數量將上升至478處,進一步豐富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在會上,市長陳建華表示。
參會的專家也認為,名單的出臺意義重大,對成果給予充分肯定,認為《第二批名單》具有代表性,突出了廣州近現代城市鄉村歷史特點和類型的多樣性,具有廣州本土特色,充分體現了廣州近現代鄉村建築特色。
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公布後,將繼續推出第三批、第四批等後續歷史建築名單。
已批的歷史建築應該如何保護?會議提出加強歷史建築修繕技術服務,逐步實現歷史建築保護的精細化管理。
本次會議還強調,要加強落實《廣州市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關於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線索保護、申報的規定,由區人民政府對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線索進行保護,並告知保護責任人和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由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落實好日常巡查和現場保護工作,相關部門加快推進在預先保護期內的分類申報工作。
歷史建築保護實現六大創新
廣州市規劃局表示,本屆政府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廣州在出台歷史建築保護「三把寶劍」(《廣州市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實現歷史建築保護六大創新。
一是機構創新,組成了以陳建華市長為主任的第三屆市名城委。二是立法創新,公布施行《廣州市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三是確定保護名單,2014年1月市政府確定第一批歷史建築,實現零的突破。四是保護體系創新,2014年2月上報省政府審批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首次將歷史建築納入名城保護規劃體系。五是普查創新,2013年底以來開展新一輪全市文化遺產普查,將廣州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文物擴展到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六是挖掘傳統村落鄉土文化,2013年組織開展了全市約100個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調查登記工作,並成功申報了2條「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9條「中國傳統村落」,同時正在組織高水平團隊研究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廣州市歷史建築(第二批)推薦名單七大類別
(1)工業遺產:包括製糖業、造船業、倉儲等,體現了建國後廣州作為華南地區重要工業基地的歷史地位和地方產業特點(案例:華僑糖廠舊址〔拱形倉庫〕)。
(2)辦公教育建築:有的展示了民國時期教育建築風貌,有的是1949年以後廣州高等教育的代表性建築,還有反映人民公社時期的禮堂建築(案例:著義小學校門樓舊址、暨南大學辦公樓舊址、華南農業大學亞太地區桑蠶培訓中心)。
(3)壇廟祠堂:主要分布在廣州周邊地區的村落,仍保留詩書傳家的傳統和家族祭祀,此次入選的祠堂以從化城郊和番禺小谷圍較為集中(案例:南野公祠、鄭田廟嶺村石王古廟)。
(4)名人故舊居:廣州作為中國南方的文化中心和華僑城市,許多華僑和著名學者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生活痕跡。保護著名教授學者和僑商僑領舊居,既是對其個人的紀念,更是為了體現和傳承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案例:同福西路歧興中北4-1民居〔羅明燏舊居〕)。
(5)傳統民居:大部分建於清末民國,以「三間兩廊」形制居多,室內外裝飾富有嶺南特色(案例:均益路5號民居)。
(6)近現代民居:自清中葉開始,廣州居住建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呈現出風格各異,中西融合的建築特色,很多近現代民居中西合璧,體現了兼容並包的城市特色(案例:庚輝坊北街10號民居)。
(7)構築物:包括橋梁、古井、亭、船閘、公園小品、門樓和石板路等(案例:「沙井氣」井、東湖船閘)。
(文本:劉懷宇)